内容加载中...
2015-11-26 09:59:06
徐汇区历史悠久,文博资源丰富。目前,区域内共有15家博物馆、纪念馆,其中包括位于枫林路300号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而其前身徐家汇博物院是上海第一所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先河。
其实早在徐家汇博物院创建前,徐家汇天主堂内已收藏了传教士达维(A.David)1860年来华后搜集的少量生物标本,据陈伯熙记载:“徐家汇之天主堂广庭中,蓄动物一、二种,楼下贮鱼鸟兽类之枯骨,楼上陈列者有虫蛇等类之皮骨数种。蛇类中有四足蛇一,长六尺余,全身作灰色,其卵酷似鸟卵,浸于酒精中。又有一鸟自湖北飞来,被教会中人猎获者,羽毛淡黄,灿烂有光,首小身修,而尾可长三尺许。” 清同治七年(1868),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韩伯禄 抵达江南地区,最初在安庆、宁国等地负责传教活动。同年,韩伯禄在徐家汇天主堂旁筹备创建“自然历史博物院”,并经常深入中国内地研究有角动物、油脂植物,沿水路在中国中部和东部采集淡水贝类标本,考察长江流域物产。1869年11月3日,安庆发生教难事件,身处当地的韩伯禄“感到要抵御实无能为力,而且有性命的危险,他马上从后门出走到江边,潜进原在等他的小船,乘了从上游来的第一艘轮船到了上海” ,之后便“在徐家汇闭户埋首,编写他的学术论文和编排他找到的动植物标本。” 光绪七年(1881),在其他一些传教士的配合下,韩伯禄正式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作为江南科学委员会的四项主要工作之一,徐家汇博物院在韩伯禄的领导下,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所得论文、资料记录等编辑成册,寄往欧洲。
韩伯禄
徐家汇博物院最初必须有熟识之人引导介绍才可入门参观,以后规定每日午后准人前往参观,不取游资,也无门票,只是入门后须先投名片于负责管理的法国教士,得其准许后即可入内并有专人招待导观。光绪九年(1883),徐家汇博物院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之南的天文台旁始建专用院舍,正式对外开放。
徐家汇博物院外景
当时徐家汇博物院的馆藏以哺乳类、鸟类、爬虫类、软体动物类等动物以及植物标本为主。其中,哺乳类标本,皮件约千张,无皮而藏其颅骨者也在千件以上,形体庞大者尤多,往往同一种有数件标本,其中不乏珍奇动物;禽鸟标本数千件,多属苏、皖两省所产;软体动物一千五百余种,几乎包括了整个长江流域所产;植物标本达数万件,也多为苏、皖之产。因所藏偏重长江流域,故该院具有专区博物院的特色。韩伯禄在上海主持博物院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以徐家汇为基地,到中国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每次返沪必携带大量珍奇标本,其中以麋鹿门类为最多。他还花费十五年的心力采集中国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物产,如日本、菲律宾、安南(今越南)、暹罗、马六甲、马来以及勘察加半岛等处,尤其重视哺乳类动物,所藏哺乳类动物标本不少为欧洲所未闻,在当时为徐家汇博物院赢得了“远东第一”、“亚洲的大英博物馆”的美誉。此外,韩伯禄还对徐家汇博物院的收藏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沼泽介类学》;由他本人厘定的新种模式标本,成为国内外分类学家必须研究的珍品。
光绪二十八年(1902),韩伯禄去世。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柏永年(F.Courtios)继承了韩的事业,成为徐家汇博物院第二任院长。在之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柏永年不断丰富徐家汇博物院内的植物和鸟类标本,给他的继任者们留以研究的大量资料。1928年春,柏永年第三次来到江苏北段和山东交界的海州地区进行勘察,最终因患严重赤痢而去世。此时的徐家汇博物院由于物品日增,院舍不敷应用,遂于1930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震旦大学 内建成新院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徐家汇地区与徐家汇博物院相并立的,还有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木工部主任葛承亮 收集、贮藏于该院空室中的中国艺术品与古物,约三千五百件,包括自商周迄明清的金属类彝、鼎、瓶、爵、香炉、文房清玩等,玉石雕刻的钤印、佛象、鼻烟壶等,以及殉葬的陶俑等各类陶瓷器皿,虽不乏赝品,但大略能够反映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曾有一位美国人欲以二十五万两购买这些古玩,但葛承亮拒绝出售。1919年12月16日晚上10点,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忽然起火,火光冲天,古物室的墙壁被烧毁,一部分屋顶也坍塌了下来。上海救火联合会通过小南门火警钟楼的瞭望台看到工艺院内的火情,立刻敲响六下警钟,当时南市区的第一、二、三区救火联合会拉响火警警报后,先后开车到达现场进行施救。此时,上海救火联合会内的外国人士向法租界工部局发送电报,对方也立刻驱车前往灭火。但是,由于工艺院内没有自来水,肇嘉浜又恰逢退潮,河水很浅,救火队取水困难,直至17日凌晨才将大火扑灭。所幸的是,当救火员进入古物室进行勘察后,发现其中的古董玩器“几一无毁伤” 。1931年,徐家汇博物院与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两处贮品全部迁入震旦大学新院舍,前者合并为生物研究部,后者合并为古物部。因博物院改属震旦大学管理,遂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为纪念创办人韩伯禄,震旦博物院的法文名为韩伯禄博物馆(Le Musée de Heude),首任院长为当时震旦大学的教务长松梁材(Auguste Savio)。1933年,震旦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由致力于发展昆虫学的法国耶稣会神父郑璧尔(P.Piel)担任院长。博物院早期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周一、三、四、五、六、日下午2时至5时;后期凭票入场,门票为每人每次法币2角。
新建的震旦博物院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有朝南、朝西两个正面,设有陈列室、阅览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博物馆陈列室照明非常好,每一面墙上方都有一排窗户用于采光。窗户下面的壁橱被放置在墙内的壁完中。前面装着与壁完表面齐平的玻璃。长长的展厅摆放着玻璃橱柜,柜中较小的展品放在显眼的地方。” 当时的震旦博物院为上海最大的博物馆,除了金属器具、玉器、陶器、瓦器、古尸等文物5000余件外,还藏有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丰富的动植物标本6万余件,其哺乳动物头骨标本目前仍被认为是保存在国内的有关亚洲地区的数量最大的收藏。震旦博物院还经常选择有特色的标本供学者研究,不仅接待各国学者来本院研究,还把标本寄往世界各地供专家研究。
震旦博物院建国后即停止对外开放。1953年1月25日,震旦博物院由上海市文化局代表中央文化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接管,其展品分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址作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学研究所;2001年并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2002年组建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共同投资专项资金,在枫林路300号建成新馆和展览部。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和发展,上海昆虫博物馆现收藏全国各地昆虫标本一百多万件,保藏着一大批濒危珍稀昆虫标本及国际和国内的危险性检疫害虫标本,是我国大型的专业昆虫馆。
(作者系徐汇区文物文化管理办公室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