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面积54.76平方公里。区内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远可追溯到七百年前衣被天下的黄道婆,四百年来享誉华东地区的“上海龙华庙会”,近有见证沧桑岁月的老洋房、“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全区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4项、市级15项、区级4项,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七大类。2007年,徐汇区文化局被文化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被市文广局评为2009—2010年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黄杨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的精粹,素有“木中象牙”之称。近年来,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在长桥街道、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协同下,黄杨木雕作为徐汇区四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之一,徐汇区从普查到申报、从传承到推广、从社区到城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如何在大都市中保护“木中象牙”的道路。以下是徐汇区保护和传承黄杨木雕的一些经验。
一、艰难起步 坚持不懈
坐落在徐家汇西南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其木雕作品先后参加了七届世博会,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得了三枚奖牌,其中86座木雕宝塔赢得甲等大奖章。
土山湾孤儿徐宝庆先后师从国内外艺术家,将西方艺术技法与中国传统雕刻“中西合璧”,奠定了海派黄杨木雕的基础。1958年,徐宝庆参加“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会议”,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展厅创作了“农林牧渔”大型樟木雕。1964年,轻工业部授予徐宝庆“雕刻工艺师”称号。徐宝庆一共带教了101个徒弟,其中如上海黄杨木雕市级传承人侯志飞,是国家邮电部1978年发行的工艺美术系列邮票中“飞跃”的原作者。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小组解散,黄杨木雕传人散落各地,很多人都改行。进入21世纪,上海黄杨木雕面临濒危。
2006年,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徐汇区文化局发现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徐宝庆就居住在长桥街道。通过多次走访徐宝庆老人,非保办的同志详细了解了黄杨木雕的发展脉络和技艺传承,尽管当时遇到了来自老人家属的阻力,但非保办的同志锲而不舍,与长桥街道以及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人员一起,作了徐宝庆口述实录,后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了高质量的申报文件。2007年徐汇区还及时抢拍了徐宝庆老人的摄影、摄像,为国家抢救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资料。2008年6月,徐汇区黄杨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憾的是,徐宝庆老人已于该年1月去世。
徐宝庆大师的不幸去世,使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一度陷入危境。面对这种状况,徐汇区非保办的同志多次上门与大师的子女协商,最后收藏了大师的全部工具以及部分作品;其次还想方设法寻觅到徐老师的开门弟子侯志飞,并将其先后申报为区级、市级传承人。
2009年,徐汇区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黄杨木雕的起源及兴盛地——浙江东阳、乐清等地考察学习。考察组发现当地木雕师傅中有不少聋哑人。受此启发,考察组回到上海后就设法与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联系设立“黄杨木雕”传习基地,得到了校方的支持。从2009年起,侯志飞老师不顾76岁高龄,在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带教学员10余人,坚持每周去学校教授木雕技艺,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从家族和师徒代代沿袭到科班教学的传承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木雕技艺的基本流程,个别能独立完成一两件比较简单的作品。后由于侯老师的身体原因,改由刘文潞老师接任教学工作。由于完全掌握黄杨木雕全套技艺需要漫长的时间;再则,按惯例学生升入四年级毕业班后就面临实习和就业,所以难免发生学生流失的情况。2011年有个非常出色的学生,迫于生存压力,转行从事其他职业了。面对学员逐渐流失的现实,徐汇区文化局一方面再次与学校商议,选配辅导老师,添置设施设备,坚持办班;另一方面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系,开设海派黄杨木雕的兴趣班,让选择升学的学生能在此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
侯志飞老师在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向学生教授木雕技艺
由于刚刚起步,徐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艰难,特别是在大都市保护传承农耕社会留下的传统技艺,更是难上加难。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
二、社区体验 打开局面
保护黄杨木雕不应局限在小众人群,必须敞开大门,让更多有兴趣的社区居民来体验。为了打破黄杨木雕传承的僵局,2012年下半年,徐汇区文化局在区文化馆设立培训班,并通过《徐汇报》等媒体以及张贴招生海报等方式,尝试面向社会、广开门路招收体验上海黄杨木雕的学员,只要有兴趣的爱好者就可以来。同时给予学员优厚的待遇:免费听课,免费提供工具、材料;每期班次结束,还有相应奖励等。第一期班报名一下子吸引了100多名学员,他们来自上海各区,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有70岁。此后还不断有居民来报名,除了个别年龄太大外,全部被吸收。
一年的时间内,培训班共计开办三次,招收学员150人次。指导老师陈华明根据学员基础完全不同的情况,设定了一年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前两个学期,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黄杨木雕的基础课——泥塑课程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后老师亲自演示并详细讲解操作黄杨木雕的流程,让学生了解黄杨木雕的操作步骤和细节。在学员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陈老师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
陈华明老师在给黄杨木雕培训班学员上课
经过两个学期的磨合,有部分学员已经可以制作出简单的黄杨木雕作品。为了让学员更多地接触黄杨木雕这一技艺,老师还带着十几位黄杨木雕爱好者前往浙江一带了解黄杨木雕刀具的制作过程,并鼓励学员自费购买一部分刀具在家中练习,以便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艺。
虽然带教老师热心地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但黄杨木雕毕竟是一项需要长期耐心学习和揣摩的手工技艺,年轻人或者因为学习、工作太忙,或者因为家庭事物而中途退学,坚持下来的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到2013年第三次黄杨木雕培训班开班的时候,坚持下来的只有40多位学员,陈老师仍然制定了作业进度表,由浅入深(兔头—兔子—松鼠—小矮人),根据不同学员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作业,并且确定重点培养的学员。到了2014年末的时候,坚持每周都来上课并练习的人只剩下十多人了,学员们在带教老师的辅导下不仅可以制作出简单的作品,甚至部分学员已经可以制作出人物雕刻这样高难度的黄杨木雕作品。
面向社会的黄杨木雕培训班,开辟了项目保护的社会传承方式。它让有专长的得到提高,有才能的得到深造,有兴趣的得到体验。由于种种原因,80多位学员离开了这个班级,但他们得到了黄杨木雕文化和技能的体验,有的将其与自己的相关工作结合,使其行业水平大有长进;有的动手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艺术才能有长足进步,这些都是黄杨木雕体验的珍贵收获。
三、多元宣传 社会推广
上海黄杨木雕在鼎盛繁荣时期,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自从衰落以后,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年长的老一辈还有所了解外,年轻人对于上海黄杨木雕基本一无所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上海黄杨木雕的保护和发展。
为让人们重新认识上海黄杨木雕的发展历史、技艺特色、题材演变,了解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等,徐汇区文化局用实物、文字、影像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地展现上海黄杨木雕的独特魅力。除了开设专业班和社会班,徐汇区还举办相关展览——汇集土山湾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以及其它机构和个人收藏的黄杨木雕作品,并按照年代、题材或创作者对其进行分类,举办各种综合性的黄杨木雕展览。
2012年6月,徐汇区文化局举行了“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黄杨木雕展”。2013年适逢侯志飞老师80大寿及从业60周年,7月20日,徐汇区文化局、长桥街道办事处在徐汇区文化馆四楼展厅为其举办了“侯志飞黄杨木雕60年回顾展”。2013年11月5日“黄杨木雕传承班竞赛展览活动”开展,集中展出了木雕班众多学员的优秀作品。2014年12月15日,“巧夺天工 黄杨木雕——上海黄杨木雕作品展”在漕河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2015年,徐汇区凌云、田林等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先后举办了黄杨木雕作品社区巡回展。
侯志飞黄杨木雕60年回顾展
毛关福老师对“黄杨木雕传承班竞赛展览活动”参展学员作品进行点评
其次,徐汇区还组织优秀黄杨木雕作品参加“上海龙华庙会”、“桂花节”、“家庭文化节”、“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各类文化活动;参加上海图书馆文献实物展以及数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艺术博览会”等。2013年,徐汇区特邀市级黄杨木雕传承人毛关福拍摄了《黄杨木雕技艺流程》的教学宣传片,并将之送到徐汇区有线台、各社区和部分学校播放宣传。
另外,凭借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期刊杂志以及其他公共宣传阵地,上海黄杨木雕的知名度逐渐增加。2012年,徐汇区文化局、长桥街道、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共同合作编写的《上海黄杨木雕》出版面世。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不老人生》,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星期五档案》播出《回家的路——徐宝庆和他的黄杨木雕》。2015年,徐汇区又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藏》栏目合作,拍摄了一部黄杨木雕的新片。
黄杨木雕的展览、展演,生动地呈现了上海黄杨木雕的历史脉络及其传承谱系,让更多市民了解到这一非遗项目,起到了宣传上海黄杨木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效应。
社会推广、多元宣传是保护传承的又一有效途径。上海黄杨木雕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徐汇区通过多方位推广宣传,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爱好者,同时藉以鼓励那些原先从事上海黄杨木雕的雕刻师们重操旧业,以及吸引有这方面爱好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体验、来学习、来传承黄杨木雕,提高市民自身素养和审美观念,从而对保护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上海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徐汇区保护传承上海黄杨木雕的工作任重道远,与浙江乐清的保护传承工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徐汇区将继续坚守阵地、攻坚克难,今后还将尝试技艺传承人与学校老师合作,共同编写黄杨木雕的教材、教案,为下一步扩大黄杨木雕传承教学做准备;尝试每年开设双休班或者寒暑期班,以便让广大青年爱好者以及中学生能有时间来学习这项技艺,全方位培养和挖掘海派黄杨木雕的爱好者和传承人。
(欧晓川系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金志红系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