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原位于上海市区西南的徐家汇,占地约80亩。徐家汇有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墓地及其后人在此聚居,又有肇嘉浜和法华泾两条河流交汇于此,故被称作“徐家汇”。19世纪50年代左右,徐家汇南面的肇嘉浜沿岸因疏浚河道,积土在湾处,“土山湾”由此得名。土山湾这个地名如今已不存在,其范围为今天的徐汇区政府以南到蒲汇塘路,东到漕溪北路,西到文定路。
2010年,位于徐家汇蒲汇塘路55号的土山湾博物馆开馆,展示700余件与土山湾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上世纪参加过三届世博会的中国牌楼、中国百塔图长卷及其中4座宝塔模型等,使这个不到一千平方米的展厅成为展示土山湾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从土山湾的历史贡献与未来的产业化愿景两方面,论述土山湾无论是过去和将来都应该是上海甚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一、土山湾对海派文化形成的历史贡献
1847年法国天主教传教修会耶稣会移驻徐家汇,先后修建起天主堂、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等设施,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的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天主教社区。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成立,西方传教士为了解决所收养的孤儿谋生问题,在该地陆续办起了印书馆、画馆、五金等工场,传授各种手工技艺。
土山湾手工工艺近百年的发展史,从它创办起就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商业性等海派文化的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土山湾最早出品彩绘玻璃,最早采用石印和珂罗版印刷技术,最早传授绒绣编结技术等,中国近代的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皆发源于此。土山湾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老百姓手工技艺的一个新组成部分,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产品逐渐形成了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品格。
土山湾的印刷出版业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为现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土山湾印书馆平均每年出版50种中文图书,发行达到250000到350000册 ,种类有字典、地图、乐谱、学术著作和宗教书籍等。其中“汉学丛书”是出版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套丛书,其中出版的多部中文著作的外语译本,例如管宜穆翻译的张之洞的《劝学编》、德利贤翻译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这些图书满足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土山湾印书馆还出版印刷了大量西方科学译著和文化介绍类书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初土山湾的彩印车间
土山湾画馆使西洋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并延续了近一个世纪,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画师。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周湘、张聿光、徐咏青、张充仁、杭穉英、徐宝庆等都是画馆的学生;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等艺术大师也曾间接受到画馆的影响。土山湾的工艺美术理论教育和创作实践,开创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中国第一座现代画院——“中国图画美术院”,第一家“布景画传习所” ,第一个“画法研究会”,第一所水彩画馆,都是由土山湾培养的画家群开办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雕塑、木雕、素描、油画、水彩画、粉画、炭画、钢笔画、玻璃画等,几乎也都由土山湾培养的画家群开始创作的。
土山湾各类工艺厂,历年招纳近三千名工人,生产壁挂、枕套、床罩、床单、床沿、窗帘、桌布、靠垫、头巾、围裙、绣衣、丝绸画屏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专职部门负责销售,产品畅销海内外。这三千工人连带家属至少有一万人,没有市场支撑是不行的。当时孤儿成年后可自由找工作,但大部分人选择留在土山湾,说明土山湾成功持久地开发了市场。
回顾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西方外来文化的源头主要源于土山湾,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是由土山湾而始,在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山湾贡献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里说:“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 ”
二、日本经验对土山湾的历史启示
过去土山湾各种手工工艺,成为当今上海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的是,土山湾的众多文化遗迹和文化记忆在20世纪下半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所幸,进入21世纪以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促动下,土山湾手工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6月,徐汇区召开了“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2008年10月,“记忆土山湾”美术创作大赛举办;2010年,土山湾博物馆开馆;2012年,土山湾博物馆启动了“徐汇学子展馆行”活动......上述这些非遗保护措施是需要的,但笔者认为土山湾手工工艺并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它仍然有市场竞争力,所以笔者相信土山湾手工工艺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依然能够产业化。笔者于2002年初至2009年初在日本千叶大学留学与合作研究期间,曾经与导师宫崎清教授等日本学者探讨过日本如何解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问题,认为日本的城市内发性开发理论值得借鉴。下面作一简介:
(一)地域现代化的新视角——内发性开发
内发性开发是指在地域建设中,由居民内部产生出来的构想和提案,某些提案也可经外部的诱导而产生,但这些提案的主体是当地的居民,或者决定城市乡镇建设方向的主体是居民。一个地区用自己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推动城市建设计划者,称为内发型;相反地,完全靠外界的帮助而进行的城市乡镇建设计划,则称为外发型。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城市建设计划都是在内发型与外发型的相互作用之下进行的。城市乡镇建设应以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密接的方式崛起。
通常,城市乡镇建设这场戏的导演——居民们隐藏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真正的主题为何,常常不明确。此时,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而使主题明确化,是当地行政部门的一项任务。当地的居民与行政部门成为内发的乡镇建设的两大支柱,彼此协调,携手共进。
简言之,这种“内发性开发”理论强调了当地居民是开发的主体和为当地居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开发主旨,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外界的指导。看上去,这种理论平凡无华,但很接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历史观。实际上该理论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当地居民的内在机制,而在我国,真正的主体往往缺位,这是亟需改变的。
(二)地方即历史,即个性——地域建设中的文化意蕴
“内发性开发”理念进而提出:地方即历史。任何地方都有各自的历史,以及祖先建立并经后人创新、继承的各种生活文化。每个地方的历史、生活文化都和人类各自的人格一样获得公众的认同并受到保护,任何人都不可予以毁伤、揶揄,它具有“地方格”,即“地方的个性”。因此各地乡镇建设的手段、内容、目的、方法、程序等便会因地而异。
城市乡镇建设无通解,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高效率的普适性良方。城市乡镇营造方案的形成,仅存在于该地区内,因为地方即历史,即个性。乡镇建设的展开,是从调查自己居住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开始的,首先要作地方的生活文化调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技术,以及藉由这些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地域文化。在调查中,找出这些“特色”,再度认识地方的文化意蕴,是城市乡镇营造与设计的出发点。
笔者考察了日本藤岛町、中富町、今田町、三岛町、佐原市、早川町等地的地域活性化开发的经验,目睹了他们对工艺传承的重视,如山梨县中富町成年居民几乎都为传承“西岛和纸”工艺民俗尽心尽力,由此也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点是工艺传承。
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学习了欧美国家的科技、教育,甚至包括政治制度、法律等,“脱亚入欧”的口号曾响彻云霄。但实际上,日本仍较好地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之现代化。日本通过对无形文化财保护的有关法律,建立了“人间国宝”等非遗保护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如出版有关非遗起源的系列民俗地图,每个社区开设相应的“地域文化振兴课程”等,这些措施使日本能有效地对非遗进行保护并以此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因此其文化产业才长期位于世界前列。
三、土山湾的现状与未来的产业化愿景
日本内发性开发理念及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值得土山湾借鉴。土山湾有很好的历史基础,如果我们将关于土山湾的博物馆、工艺技术传承人、非遗项目、历史资料等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一个类似“土山湾手工工艺公司”的运作机构,与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接轨,生产相应的工艺品,笔者相信会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具体可以从如下产业化项目着手:
1.制作宗教画。笔者曾经到过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诸国,发现各国对宗教画的需求依然很大。实际上,近年国内的基督教与天主教发展也较快,对宗教画也有一定需求。土山湾的手工工艺凭着历史影响和原有基础,不难在宗教画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2.制作彩绘玻璃。彩绘玻璃原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一绝。上海遗存下来的相当一部分海派建筑如银行、教堂、洋行等地方,还能看到当时流行的彩绘玻璃装饰。如今许多西式建筑装修需要彩绘玻璃,纯中式的建筑装修也能用上一定比例的彩绘玻璃。如果恢复生产彩绘玻璃,土山湾还是有能力开拓一定市场的。
徐家汇天主堂内的彩绘玻璃玫瑰窗
3.制作“新月份牌”年画。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一些报馆、彩票行、轮船公司向客户赠送或出售月份牌年画,又称为擦笔水彩年画。月份牌年画张挂在墙上,既可作为艺术品欣赏,又可查阅日期、节气,很受大众欢迎,仅1916年3月,中华书局就“承印政府月份牌二十万张,印价二万有余”。当时上海的月份牌年画取代了原有的小校场木版年画,嬗变出上海年画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有以下三个特色:(1)配有中西对照历表;(2)巧妙地融进商品广告,适应当时上海发展商业的需要;(3)除了商品宣传外,年画的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传统内容,或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后又以时装美女为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表现新人、新事、新风尚;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审美功能大大增强。195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织月份牌老画家培育后备人才。1958年,上海年画初、重版近600种,印数达一亿一千多万份,占当年全国年画发行总数的四分之三。上海的月份牌年画在全国年画评比中还屡屡获奖,仅1984年和1988年由文化部、新闻出版社总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年画评比中,上海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新年画就有23件。近20年来,这种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艺术作品开始式微。
月份牌年画是随着上海的广告业兴起的,而上海的广告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期,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熔中西绘画于一炉、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今天还有市场前景,而不仅仅具有美术史价值;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与时俱进的月份牌年画以适应现代广告业的需求。
结语:“土山湾手工工艺公司”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项目还有很多。我们要仔细梳理土山湾历史上的丰富资源、经营智慧和工艺技术,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在新形势下,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市场所需,传承创新原工艺,使“土山湾”品牌不但在上海依然熠熠生辉,而且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张伟:《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