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徐汇区龙华路2577号创意大院院内,坐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三一五工厂,又名龙华机械厂,这里曾是龙华黑色火药厂所在。1874年,徐寿携子徐建寅奉曾国藩之令,由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现名上海江南造船厂),奉调到现龙华路2577号参与创办龙华黑色火药厂。
徐寿像
徐寿(1818~1884),字雪村,无锡人,世为望族。他治学严谨,学风清正,办事认真,工作求真务实,贡献卓著,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
1868年,徐寿、徐建寅父子执着创立翻译馆成功。同年3月,江南制造局聘请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为专职口译译员。此后,徐寿笔述、傅兰雅口译,合作翻译了七部西方化学著作:《化学鉴原》、《化学鉴原补编》、《化学鉴原续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后又翻译《化学器》;还有徐建寅和傅兰雅合译的《化学分原》,这八部译著把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部分内容,以及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操作等知识,系统并完整地引进国内,为我国近代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创立起着奠基作用。
徐寿、徐建寅和傅兰雅合作翻译的书籍
在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翻译英国人韦尔斯所著Well’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汉译名《化学鉴原》)时,美国人嘉约翰和广东何瞭然也在翻译此书,取名《化学初阶》。这两本译著是最早的系统介绍近代化学知识的两部汉译化学书 。后来有人发现《化学初阶》与《化学鉴原》中的元素汉译名,其中沿用至今的有16个相同:钡、铋、溴、铒、碘、铱、锂、镁、锰、钯、铂、硒、碲、锑、钨、钽。这是不是巧合呢?如果不是,那么这16个化学元素的汉译名到底出自何书,又是谁人首创呢?待我们考证一下便知。
格致中学校史楼内的徐寿雕塑
二、关于化学元素中文译名来源的两点史证
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的出版时间,我比较认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扬宗研究员的看法,即二者均出版于1871年 。对于两书中化学元素译名的巧合,一般人倾向于肯定《化学鉴原》一书对元素译名的贡献。但是有人未经考证,就认定《化学初阶》最先拟定化学元素中文译名原则,妄称《化学鉴原》“有掠人之美之嫌”,并据此说事,实非学者所为。
张子高在1962年发表的《何了然的〈化学初阶〉在元素译名上的历史意义》中称:“首先采用单字译音作为元素命名的原则,并拟订出当时所知六十四种元素中文名称的是《初阶》而不是《鉴原》,后者只是在删繁就简和改意译为音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徐寿借重《初阶》而《化学鉴原》不予说明,似有掠人之美之嫌。”
如若张子高所说无凭,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汪广仁、徐振亚著《海国撷珠的徐寿父子》一书中载:“在美国汉学家贝尼特著的《傅兰雅译著考略》一书中,提到傅兰雅在1869年制订了一张元素汉译名表,并据嘉约翰所译的《化学初阶》的英文序言,指出《化学初阶》借用了傅兰雅提供的某些元素译名,还谈到傅兰雅和嘉约翰在1869年曾通信讨论过元素汉译名问题。”此乃史证之一。
另外,从傅兰雅写给广州嘉约翰医生的信 中也能发现相关证据。
亲爱的先生:
回信拖至今,我感到十分抱歉。所以如此,乃是为能给你提供一份我正在翻译的一部基础的化学书籍所用的汉字表。我所属制造局的负责人和几位有些科学知识的学者,共同对该书译文进行修订,他们对凡太过洋气的用语,悉予摒除。因此我对他们行文中的任何错误都无法负责。
兹随信寄上该书第29节译文。如能惠寄你译文中所用的汉字表给我,我将十分感激。
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人就编制科学术语词表做过安排。如果有人能将已经译为中文的科学著作,以及未借助外人而由中国人自撰的科学著作,两者统统汇集起来,并由自愿承担任务的汉学家们分工合作,编制出一份科学术语表,那么,他们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成果,必将满足所有译者的工作需要。
傅兰雅谨启
1869年11月10于上海南门
王扬宗研究员在《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的翻译元素译名问题》一文说到:“我们知道,《鉴原》卷一正好是29节,其第29节是《华字命名》。傅兰雅寄给嘉约翰的第29节译文无疑就是《鉴原》卷一第29节,即化学元素译名表。这是嘉约翰等借鉴了徐寿和傅兰雅拟定的化学元素译名的确凿证据。这封信还表明徐、傅两人翻译完《鉴原》时,他们并不了解嘉约翰、何了然的元素译名。”
由此说明,傅兰雅信中所说的为嘉约翰医生提供的“汉字表”便是《化学鉴原》译者拟定的化学元素汉译名表。此乃史证之二。
经上述史料排列、分析、比照,化学元素中文译名源自《化学鉴原》已无庸置疑了。
三、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首创者
我们知道,西方的英文字母和我国的方块字,在造字方法和原则上有着极大差别。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的科技书籍,大多数是首次引入国内。西文书中很多有关科技的概念、名词和术语,在翻译引进时,必须要有正确表达原意的译名。
《化学鉴原》卷一第29节《华字命名》载:“西国质名字多音繁,翻译华文,不能尽叶。今惟以一字为原质(即元素)之名,……中华古昔已有者仍之,如金、银、铜、铁、锡、汞、硫、磷、炭是也;白铅一物,亦名倭铅,乃古无今有,名从双字,不宜用于杂质(化合物),古译西名作锌。昔人所译而合宜者亦仍之,如养气、淡气、轻气是也。若书杂质,则原质名概从单字,故白金亦昔人所译,今改作铂。此外尚有数十品皆为从古所未知,或虽有其物,而名仍阙如,而西书赅备无遗,译其意义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音首,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另其类,而读仍本音。”
《化学鉴原》中巧妙地创造了化学元素中文命名的原则,即由西文第一或第二个音节为汉字谐音再加偏旁组成一个单字来命名一个元素。这个元素汉译名原则,至今仍然被应用和继承。
众所周知,《化学鉴原》由傅兰雅口译、徐寿笔录而成。那么,书中的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首创之功当归谁属呢?
试问,傅兰雅能首创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吗?答曰:非也。
其一,“1868年3月沪局聘傅兰雅为专职口译” ,但傅兰雅由于没有专业的化学专业知识,难以对英文著作中的化学概念和术语有正确的理解。其二,即使对英文著作中的化学概念和术语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他也难以把理解的化学术语和概念用中国汉字完整地表达出来。其三,傅兰雅对原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既不会使用化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验证,也不懂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无法予以辨析和解释的。
由此可以推测,《化学鉴原》中的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当由徐寿率先制定。
[美]戴维·莱特《19世纪西方科学在中国:徐寿和徐建寅》 :“徐寿笔述,傅兰雅口述。傅兰雅用通俗化的中国官话,口述英文文本的大概意思,而徐寿则要将其写成漂亮的文言文。徐寿博览群书并且有实践知识,肯定使他成为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合作者:当时在中国,对自然科学法则能有他那么深刻理解人,是绝无仅有的。”文中又说:“这个活跃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小团体,其成就和影响,是不能用人数来衡量的。仅借着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士极为有限的帮助(这些西人,像傅兰雅,大多对科学只有点皮毛知识)。”
显然,戴维•莱特也是支持徐寿首创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
但是在上述傅兰雅致嘉约翰医生的信中所提及的,徐寿只是以“有些科学知识的学者”的身份参与对该书译文的修订,徐寿首创化学元素汉译名表的功劳丝毫未被提及。而且傅兰雅擅自把化学元素汉译名表寄给同样正在翻译此书的嘉约翰医生的做法实则上是对《化学鉴原》译者的一种侵权行为。作为传教士的傅兰雅先生不但没有一点英国绅士风度,还表现出英国浪人的恶习,这是徐寿在与其交往中所没有意料到的。
四、结束语
化学元素中文译名源自《化学鉴原》、徐寿创立化学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确认和界定,理应由历史资料说话,而不能主观臆测。
《化学初阶》首创化学元素汉译名的错误说法,掩盖了历史真相,始作俑者即傅兰雅也。如果张子高能对历史资料进行仔细考证,那么他就不会断言化学元素汉译名是《化学初阶》首创,也不会指责徐寿有“掠人之美之嫌”。
所以,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相是必要的。至此,这个错案真相大白。
附录:
1.徐泓:《浅析格致书院创办和经营的史料》,《出版史料》,2010年第2期。
2.徐泓:《格致书院与《格致汇编》的创办》,《出版史料》,2009年第1期。
3.徐泓、徐宇、徐世珍:《格致书院博物馆的创办与徐寿父子》,载《上海地方志》,2011年第五期。
4.徐泓、黄泉泓、沈懿彪:《让史料说话——徐寿父子与格致书院博物馆》,载《济南文史》,2013年第1期。
5.徐泓:《徐寿实证和突破一项声学定律》,《中国航海博物馆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第322页。
参考文献:
1.徐泓:《江南制造局创办龙华黑色火药与徐寿父子》,《江南舰船技术》,2012年第5期。
2.徐泓、包正义、顾敏立:《徐建寅与<兵学新书>》,《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3.徐泓:《光绪皇帝要海军提督换人 李鸿章阻挠徐建寅》,《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2014年,第740页。
(徐泓系徐建寅第四代孙,徐寿与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包正义系徐寿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顾敏立系徐寿与科技研究会理事,上海建筑防水材料集团公司职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