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光荣的传统。具有理工特色的交通大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综合性著名高等学府。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交通大学又成为中国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交通大学号称拥有五大校区,但主要为两大块:一块坐落于闵行东川路,俗称闵行交大,占地面积4638亩。目前学校的总部机关、绝大多数教学科研部门或院校均设在那里,每年招收的大部分新生也被安排在闵行校区内。另一块坐落于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俗称徐汇交大,占地面积350亩,为交大前身“南洋公学”所在地,1896年由晚清实业家盛宣怀创办。徐汇交大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人文积淀厚重的老校区,史上著名的交通大学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块。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也围绕着徐汇交大展开。
穿越时空,探寻建筑历史的吉光片羽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和砖块的堆砌,也不是仅仅具备住宅、办公、营商、公共设施乃至厂房车间诸功能,它的立体形象和构图美感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而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架构的灵感和设计的冲动。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建筑具有音律美,因而被誉为“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建筑在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后,就与美学结上了不解之缘,从而成为千年流传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精美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相传古代西方,有一位年轻漂亮的歌手,一天他用音乐女神缪斯交给他的一把神奇的七弦琴,弹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一曲终了,山岳动容,万物起舞,连周围的房屋建筑、砖瓦木石,也随之翩翩响应,转而化为固体的“音符”,组成了“凝固的音乐”。可以想象,音乐是美的,其美足以感天动地,泣涕鬼神。当音乐的美附着在建筑的物质媒体上,也会使建筑产生美的旋律、美的共鸣。
作为名校,徐汇交大校园的早期建筑群,具有雕塑美、结构美、装饰美、诗意美,别具一格,名闻遐迩。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能在探寻建筑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发现建筑美学闪耀的智慧之光和精辟洞见,令人深深沉醉。徜徉其中,如同探索一座充满知识与智慧的艺术圣殿。
无疑,徐汇交大早期建筑群不少已成为沪上历史建筑中的经典,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建筑的宝藏。这些建筑作为重点文物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历代交大人的很好保护。在那些老建筑里,每一幢楼内都深藏着历史记忆和人文故事,蕴含着一种凝固的秩序之美,让参观者的感官超脱时代和环境的喧嚣,纯粹地感受内心的秩序与自然的和谐,经受着视觉和精神的双重净化和沉淀。它又如同一首沉吟的赞美诗,赋予情理景的完美统一。这不仅是源自于视觉的享受,更是源自于心灵的无限渴望。相信只要有发现的眼光,美就无处不在。
徐汇交大早期建筑群,不失为华山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校园开放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那些戴着旅行帽、挥动三角旗的导游,带领着一拨拨的旅游团队前来参观。那些导游总是口若悬河、不遗余力地介绍校园里风格各异、历经沧桑的老建筑,讲述那些老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自然,那些老建筑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拍照背景和网红打卡地。而附近的交大退休教职员工和居民也经常前往交大校园散步或锻炼身体,他们在绿茵茵的草坪或遮荫的小道上款款散步,可以充分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老建筑散发出来的迷人气息。校园老建筑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美好的视觉、历史的追忆,更是心灵的平静和愉悦。
由于近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来一直对市民开放的徐汇交大校园已封闭两年多了,这对于每天热衷于前往校园散步或锻炼的“交大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风雨终将消散,疫情总会过去,相信重新开放的日子不久就会到来。
互相呼应,建筑格局呈现中西合璧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上海市共有12处文物入选,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早期建筑。据业内人士说,第八批国保单位的评选非常严格,全国共有3123个申报项目,而入选的仅有762处。也就是说,四分之三以上的申报项目均被排除在外。可见,那些审定国保项目的专家独具慧眼,目光敏锐,他们深知上海交大早期建筑不菲的文物价值和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些早期建筑里承载着设计大师和工匠们跨越百年的智慧和传奇。
120多年来,无论历史怎样变迁,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甚至历经战争年代的炮火,跨越了三个世纪的百年校园,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着那些古老建筑,呈现给人们完美的建筑格局及内涵丰富的建筑风貌。
徐汇交大早期建筑包括总办公厅、工程馆、新上院、体育馆、执信西斋、盛宅、北四楼等历史建筑,共计16处文物本体。其早期的建筑群,每一栋建筑都代表了当时最流行的造型趋势和审美追求,建筑设计师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邬达克、庄俊、范文照、杨锡镠等大师。这些建筑,虽历经百年风雨,饱经世纪沧桑,但基本上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1899年建成的中院到1954年落成的新上院,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建筑风格也因各位大师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不同而各异,但总体风格互为融合,互相呼应,遥相观照,蕴含着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交大精神。
交大总办公厅今昔
交大体育馆外貌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交大校园布局为英美学院式平面布局——方格式格局,此形式常见于英国中世纪和美国早期的大学,如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万物平衡、中轴中正、注重对称的格局截然不同。从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尽管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办学者却胸怀远大,放眼世界,不拘泥于千年落后的保守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大胆接轨西方,使得交大创办之初就秉承着“比肩欧美一流大学”“做国内顶尖大学”的办学理念。
南洋公学设立之初,为培养通晓西语、懂得技术、将来能够担负起国家重任的新式人才,南洋公学的创办者、洋务派代表盛宣怀力邀时任汇文书院院长的美国人约翰•福开森(John Ferguson)出任南洋公学监院。正是福开森借鉴了母校波士顿大学的校园布局,力排众议,极力推荐,最终将英美方院式建筑格局引入交大,这才造就了交大校园建筑的独特性——以矩形院落作为单元结构,主要建筑围合而建,中心是开敞式的大草坪。绿草如茵,芳草萋萋,犹如绿色翡翠一般,又仿佛是校园吐故纳新的绿肺。
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虽然交大校园内的建筑几乎都采用西方建筑样式,但惟独交大校门的造型却非常特别,与校内的西方建筑反其道而行之,妥妥的中国皇家贵族正统的官式大门——飞檐翘角的屋顶,红门红墙,一对威武的石狮雄踞左右两边。交通大学正门给人以大红大紫的视觉冲击,被寓意为“紫气东来门”。而紫气自古以来表示吉祥、富贵,所以在古代,书香门第的大门上都会悬挂“紫气东来”的牌匾,借此比喻吉祥高照,未来仕途有望。这样的建筑造型,既有中式美学的灵魂,更有一脉相承的风骨。它显示了学校希望能够在外国人面前树立中国人的自信,也彰显了交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交大校门的独特建筑造型完美地体现了中华古老建筑与西方建筑融合的多元文化特点。
华山路交大校门
交通大学的皇家大红门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打卡点,在华山路上非常显眼,无论是交大学子毕业合影留念,或是路过的全国各地游客,都喜欢以这一大红门为背景,拍摄下一张张让人难忘的照片。
交大在办学之初就重视多元文化的并存,早在20世纪30年代,交大已经有了“东方MIT”的美称,在全世界也有着相当的知名度。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忆,1935年,作为交大学子的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MIT)航空系学习时,发现交大用的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课程设置也是一样的,因此他提出免修这些课程,很快得到麻省理工校方的批准。
烈士命名,建筑里蕴含故事传承精神
执信西斋,这名字读上去似乎有点拗口。揣摩其词,也一下子难解其义。其实,这是一座以烈士命名的建筑,既有故事,更见精神。
话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积累后,交大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均属上乘,在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地位更加巩固。学校由于得到政府财政的支助、社会各界的厚爱,声名鹊起,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因此,能够考入名校交大,进入这一高等学府读书,是当时众多学子的追求和向往。而随着入校学生的剧增,原有的学校宿舍捉襟见肘,难以安排学生入住,增加宿舍势在必行。
1928年11月,根据国民政府的要求,交大改由铁道部管辖,并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孙中山先生之子)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孙科日理万机,公务缠身,便委任铁道部常务次长黎照寰兼任副校长,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1929年春,两位校长提出了交大建设十年规划,其中把建造学生宿舍列为重点项目。当年4月,铁道部即下拨建筑款项,学生宿舍选址在校园正北面。
黎照寰
该学生宿舍建筑由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联益建筑公司包工承建,同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由于学校高度重视该建设项目,经费得到保障,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即告竣工。整个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为4362平方米,耗费建资70300银两。
执信西斋设计师范文照
该学生宿舍建成后叫西新宿舍,为什么后来叫执信西斋呢?原来这名字与孙中山先生有关。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手下有个忠实的追随者叫朱执信,1920年,他在反对桂系军阀的战争中冲锋在前,英勇牺牲,血洒疆场。孙中山先生十分感念其忠诚和无畏,一直深深怀念这位献身革命的将士,因此叮嘱其子孙科,一定要将这位革命勇士的名字保留在交大,让烈士的英名在交大百世流芳;同时让学子们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为国捐躯之功德,继承遗志,树立理想,发奋学习,为国效力。孙科遵父之嘱,以交大校长的名义,将西新宿舍定名为“执信西斋”。
朱执信像
1930年3月28日,交大举行建校34周年纪念活动暨执信西斋落成典礼。会上,孙科校长委托黎照寰副校长代为致辞。致辞中,黎照寰对“执信西斋”之含义作了详尽诠释:“学校之所贵,在乎校中员生之精神,即所谓学风者是。先贤德泽之流被,教师品学之循诱,诸生复相与卒励,以造成风气,使凡读书此校者无不为此风气所熏习,斯乃教育之能事矣。今吾校新宿舍落成,而以执信西斋名者,其用意正有取乎此。盖执信先生,其强固之意力、深粹之情感、邃密之理智,良足成为革命之圣贤。抑又闻之,执信先生有言,与其纪念死者,不如自责何以不如死者。今执信西斋之名,岂徒望诸生纪念执信先生而已,亦欲诸生皆能如执信先生之刻苦以自励,诚坦以待人,勤劬以治学,不苟以处事,于以续先生未竟之志……”
黎校长的致辞中对执信先生的一番恳切褒扬之词,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敬仰,以及死者对后人的殷切期盼,令台下的交大学子感动、感奋。
执信西斋落成后,便成为当时沪上高校中条件最好的学生宿舍。整幢建筑外形呈马蹄形,外墙红砖白缝,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执信西斋共有152间寝室,每间住二三名学生,房间内有西式茶几、挂衣橱柜、简易书架等,陈设精致而实用。执信西斋还设有管理室、职员住室、交谊室、阅报室、理发室、借阅室、淋浴室、配电室、洗衣房等。令人兴奋的是,宿舍内还装有一部直拨电话。在那个年代,许多偏远地区的学生连电话都没有听说过,这在当时的上海滩也是非常罕见的。另外,盥洗间有冷热水供应,厕所内有西式马桶,并备有手纸。从这些非常人性化的设施可以看出,校方对学子真是呵护有加,关爱备至。宿舍前的空地上铺设了草地,栽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草木。宿舍西北处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水质清澈,可见小鱼小虾戏游其间。附近还有大片田野,田间小路旁栽有松竹樱柳等植物,浓枝遮荫,环境幽静。交大学子们在课后的休闲时间,可散步,可闲聊,充分感受“洞天福地”之优雅环境。
执信西斋老建筑
交大学子真是福分不浅,不仅在名校读书,而且还能享受远远超越平民百姓的福利待遇,甚至连部分政府官员也自叹弗如,着实让社会各界羡慕无比。
那时,即将毕业的1930届学生首先搬入执信西斋新居,率先过上了“跨越三十年,快活如神仙”的幸福生活。之后一段时间,执信西斋基本上属于那些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的“乐巢”,这让低年级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使得执信西斋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想方设法争取入住,产生了不少矛盾。粥少僧多,无法平衡,于是校方决定采用以交学费时间的先后来分配宿舍,结果开学当天,学生报到注册处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场面一片混乱。后来校方又采取以抽签的方式来分配宿舍,这一相对公平公正的做法,令大家接受,执信西斋的住宿矛盾才算得到解决。
但执信西斋生不逢时。据校方档案记载,建成后仅两年,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在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伤亡惨重。其时,宋庆龄与何香凝四方奔走,积极筹划建立新的临时伤兵医院收留伤员。宋庆龄凭着“国母”声望,再加上她和黎照寰私交甚好,经她出面协调,黎照寰表示支持和相助。接着,先由上海红十字会出面致函交大,请校方予以拨出校舍作为伤兵员暂住医院,然后校方根据黎照寰的指示很快作出回应。于是宋庆龄亲自来校视察,她在校区兜了一圈后,提出了商借交大条件最好的执信西斋来开办国民伤兵医院。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黎照寰没有半点讨价还价,代表学校一口答应,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持抗战。学校赶快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不仅及时将执信西斋的学生全部迁出,而且还划出校内的调养室、西宿舍作为男女医生的看护住房。
3月5日,国民伤兵医院在交大正式成立,设施齐全,规模很大,一开办就有300多张床位,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伤病员。而当时上海租界内较大的医院,如仁济医院和同济医院等,最多也只有200多张床位。其时,全国各地中西名医云集执信西斋,社会各界的慰劳品也源源不断,使大部分伤员得到了妥善医治。
在此期间,宋庆龄、何香凝、杨杏佛等社会名流也时常到执信西斋看望医护人员,慰问伤病员,并处理各种事务,他们还与医护人员一起为伤员服务。至4月中旬,交大的临时伤兵医院完成了救护伤员的使命,宣告结束。交大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尤其是执信西斋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之光,值得一书。
另外,据有关史料记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黎明前的交大学子穆汉祥、史霄雯两位烈士也曾在执信西斋住过,穆汉祥住在148室。1949年4月26日凌晨,国民党政府垂死挣扎,派出数辆装甲车和摩托车及大批军警,横冲直撞地冲进交大校园,疯狂地搜捕进步学生。已被列入抓捕黑名单的史霄雯在睡梦中被屋外的吵闹声惊醒,于是他机警地藏进执信西斋一间堆满杂物的储藏室,终于躲过一劫。还有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院士也曾在执信西斋居住过。据他回忆,在那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学运学潮风起云涌,交大师生纷纷加入到反对国民党、反对内战、迎接上海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其时,黄旭华也在执信西斋内与同学们一起开展红色宣传活动,并在宿舍内掩护过进步同学,从而躲避了特务的搜查。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回想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奉献激情、抛洒热血的革命志士,黄旭华感到无怨无悔。
穆汉祥、史霄雯二烈士之墓
黄旭华院士在执信西斋前留影
1934届机械工程学院校友、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开创者钱学森院士,也曾在执信西斋住过两年时间。作为音乐爱好者,他加入了学校的铜管乐队,为此经常在宿舍内或过道上练习圆小号。
钱学森(前排左一)在交大铜管乐队合影
为感念母校培育之恩,第一批入住执信西斋的1930届116名学生决定自发捐款,在执信西斋前的中央广场建造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赠送给母校留念,以表饮水思源之意。因筹款不易,该喷水池拖至1933年春才完工。该雕塑顶上竖一立体校徽图案,正面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字,落款为“民十九级建赠”,背面刻着该年级全体同学的姓名。由于年久失修,雕塑残旧破败,在迎接建校120周年之际,交大学子、联合水务集团董事长俞伟景与夫人晋琰,发动一群1984届、1989届校友慷慨捐资,帮助母校修缮“饮水思源碑”,使其焕然一新,为执信西斋增光添彩。
执信西斋现状
执信西斋,既是交大的一座特色建筑,也是交大的一座红色堡垒,更是交大培养出色拔尖人才的藏龙卧虎之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精神,让执信西斋熠熠发光,一直照耀着学子们勤奋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前行之路。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