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张继光后人
在推广上海建筑文化的十年中,我认识了许多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营造商的学生和后人,有建筑泰斗庄俊的孙子庄朴,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留德工学博士奚福泉的孙女奚敏,有中国建筑教育家梁思成的研究生、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总建筑师梁友松,有国际饭店的营造商之一王才宏的孙子王国骥等。这些学生、后人对我进一步研究上海历史建筑、推广建筑文化很有帮助,而这次认识营造大家张继光的后人亦是如此。
认识上海著名营造大家张继光的后人,也属偶然,是由微信公众号“外滩以西”的主笔张军老师介绍的。张继光的孙子张永升在“外滩以西”的一篇文章下面留言说是张继光的后人,并留下联系方式。张军老师首先想到笔者是长期研究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营造商的,希望能约我一起与张老先生见面。2021年12月,天气依然有点阴冷,我首先与张永升先生约好,再通知张军去莲花路地铁站附近的咖啡馆与张老和他的儿子张衡宇碰头。初次见面,80岁的张永升老先生无比激动,迫不及待地叙述与祖父在一起的故事,同时给我看很多珍贵的文献和照片资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网上关于中国营造大家张继光的介绍文章很少,只能查到一篇关于宁波同乡会与张继光的故事,我很希望能写一篇文章能介绍张继光。
与张继光孙子张永升合影
(中为张永升,右为“外滩以西”张军)
二、营造大家张继光的成功往事
有人一定会问,张继光是何许人也?那我告诉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中的外滩29号(原东方汇理银行)就是由协盛营造厂建造,老板就是张继光。在上海,协盛营造厂建造了至少十几幢耳熟能详的建筑。张继光的孙子张永升给了笔者一份协盛营造厂建造的主要建筑名单:1.大清户部银行(汉口路中国银行前身);2.福利公司(南京路、四川路角现中央商场对西);3.中国盐业银行(北京东路);4.中国纱布交易所(延安东路后,原址现为上海自然博物馆);5.浙江实业银行(北京东路虎丘路角);6.江浙银行(江西中路、北京路角);7.上海电话公司(泰兴路);8.福新面粉厂(8层主要厂房);9.茂新面粉厂;10.申新九厂;11.太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现兴国宾馆一号楼);12.宁波老江桥(灵桥)及重修的宁波阿育王寺;13.业广地乡六司房产(大部分在百老汇大名路,虹口区原大量住房在抗战时炸毁,后拆迁);14.东方汇理银行(外滩29号);15.张继光本人住宅光远坊(北京西路256号)。
外滩29号(原东方汇理银行)
(作者自摄)
三、16块银元与张继光拾金不昧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继光也不例外。他出生在宁波乡下的一个农民之家,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张继光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哥哥。父亲在他八岁时患病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们有机会让后代多读书,只有读书才能翻身。而张继光到了16岁就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和许多宁波前辈一样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开始了打拼生涯。
当时很多宁波人到上海魔都打拼,都是乘客船登上十六铺的码头,开始他们的上海梦。张继光白天做学徒,晚上到补习班学习英文。辛苦的日子,让他更加坚定自己成功的信念。
宁波帮的叶澄衷、虞洽卿、陈德润等都有类似拾金不昧获得好报的经历,张继光的故事和叶澄衷相似,不知是否真实可靠。有文章记载张继光有一次为公司送标书的时候,突遇倾盆大雨,为了保护标书,他不得不上了黄包车。他在车上看到有人遗失了一把象牙柄翡翠扇骨的扇子,不义之财不能取,于是冒雨在原处等候。果然,稍候有人来追赶那辆黄包车。物归原主后,物主给了张继光16块银元。因为他们的诚实、拾金不昧,得到了赞赏,从而成了他们的人生转折点。不管这些是杜撰或者是传说,我们都应该相信,为人诚实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张继光利用这些银元读了夜校,主要是攻读英文。为了看懂英文的标书和图纸,他认真下功夫,学会英文也为他拉了不少生意。三年满师后,张继光离开和记营造厂,在上海建筑营造大家杨斯盛的支持下,开办了协盛营造厂。
在与张继光后人张永升的谈话当中,他反复讲到爷爷张继光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为太古洋行建造了太古洋行大班住宅,也就是现在兴国宾馆的一号楼。当时太古洋行高管还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建造高档的别墅建筑,太古洋行大班住宅的铜皮屋顶是建造的一个大难点,协盛营造厂的工匠们在张继光的带领下,攻克施工难题,将别墅的铜皮屋顶建造得非常完美,得到了太古洋行大班的高度赞赏,也为以后其它的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就是这样神奇的地方。当时外国人根本看不起脑后拖着根辫子的中国人,而张继光却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及对外商设计图纸的理解,和学生意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先后与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业广地产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张继光由一贫如洗而跃为上海建筑界巨头、营造大家,成为上海滩有名的豪富,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了一批隽永的建筑精品。现存的所有张继光的承建项目,从荣氏家族的厂房到银行大楼,都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建筑。所以,张继光先生被称为上海近代建筑业奠基人名至实归。
张继光近照(图片由张永升提供)
四、50万两银元拯救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巨头。荣宗敬曾经说过:“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但是就是这样的“狂人”,在张继光面前却十分谦卑,因为如果没有张继光的大力援助,荣氏家族有可能将面临破产。
1932年“一•二八”事变,荣宗敬计划在公共租界的澳门路创办申新九厂,但是由于战事紧张,资金短缺。张继光毫不犹豫垫付了50万银元的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将澳门路厂房建成,令荣家渡过了难关。所以,荣家的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兄弟对张继光说:“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应改名为申救呀!”
五、出手协调使“泰山牌”和“象牌”握手言和
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建筑,由于缺少水泥,无法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大多采用砖木结构。张继光就向英国工程师请教水泥制造工艺,学到本领后,张继光与姚新记营造厂老板姚锡舟筹划创办水泥厂。在南京市郊龙潭找到水泥原料石灰石,两人分头再找老友荣宗敬,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著名银行家陈光甫等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国水泥厂。水泥的品牌由张继光的宁波话“用我们的水泥,笃定泰山”,就此命名出厂水泥为“泰山牌”。
差不多同时,上海实业家刘鸿生在上海也创办了龙华水泥厂,生产“象牌”水泥。19世纪20年代后,上海的建筑业大发展,需要大量的水泥制品。当时日本水泥也开始倾销上海,令我国的水泥工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企业的发展,刘鸿生的“象牌”水泥铁了心要打垮“泰山牌”,以垄断上海及江浙的水泥业务,结果双方都亏本负债。张继光和刘鸿生经过协商,国产水泥“泰山牌”和“象牌”决定携手,齐心抵制日本水泥的倾销。后来,张继光与刘鸿生两个宁波大佬倌就此成为莫逆之交。
六、甘当副手促使本帮派与宁浙帮联合
上海建筑业中,有本帮派、宁浙帮两大帮派,互不买账,水火不容。上海滩建筑业大哥大杨斯盛就想促使两帮联合,但未获成功。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张继光在建筑营造行业的地位确立,他在上海建筑业也有了极高的声望,上海建筑业开始有“南张北张”之称。南张是指本帮的张效良,北张就是浙宁帮的张继光。为了建筑营造业的发展,张继光力主破除建筑业中地域、帮口的观念,几经谈判,南北两帮终在1930年3月实现大联合,成立“上海特别市营造厂业同业公会”。张继光还说服同业,推选本帮的张效良为理事长,自己甘为副手。1935年,张效良逝世,张继光才升任理事长。1948年,同业公会换届选举,时年已66岁的张继光再次以最多票数当选为理事长,但他写信力辞,公会拗不过他,只能改推承建商陶桂林(国际饭店的承造商)出任。
1931年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该会创办的《建筑月刊》成为记录全上海近代建筑业的重要资料。张继光在资金上给予该会大力支持,充分显示他提携青年才俊的远大胸怀。
宁波同乡会合影
(后排右三为张继光,前排左五为虞洽卿;图片由张永升提供)
七、住在愉园10号
张永升老先生告诉我,大概在1956年,张继光全家从北京西路的豪宅“光远坊”搬到徐汇区淮海中路1350弄的愉园,在10号居住。而今,张继光的曾孙张衡宇还居住在10号。
据说愉园的建设方是朱姓富商,家有10个儿子,为每个儿子建了一幢别墅,感到心情愉快,故起名为“愉园”。“愉园”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大门的墙上有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铭牌,上面写道:“砖混结构,1-15号1941年建,16号晚于1941年建。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建筑,现代派风格。”笔者根据愉园总平面图,看出区域内建筑有联排别墅、双拼别墅等,主弄6米,支弄4米,靠淮海中路一侧为商业建筑。别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细部稍有装饰艺术派的元素。缓坡红瓦屋顶,用红砖砌窗框和窗间柱,别墅南面为小花园。愉园5号的墙上有“潘汉年旧居”的铭牌,上面介绍着在抗战后期至1947年,此宅曾经是潘汉年领导的中共上海党组织的一个秘密据点。日寇一投降,这里门前即挂起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上海办事处的招牌,实际上是潘汉年领导的中共秘密机关。愉园8号还住过盛宣怀的七千金盛爱颐。
张永升老先生还讲起祖父张继光一直关心慈善、教育事业,继承建筑营造大家杨斯盛未尽的事业,关心上海浦东中学的办学和发展。张继光作为浦东中学的校董,为浦东中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永升告诉我,他曾经收到过一封信,写信人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信中询问了张继光的近况。张永升老先生说曾经在浦东新区黄炎培故居纪念馆看到过此信的复印件,最近询问浦东新区文保所的工作人员,没有查询到类似的文献,颇感遗憾。
淮海中路1350弄愉园(作者自摄)
八、光远坊的故事
在2022年年前的那一次拜访中,我得知营造大家张继光曾经在北京西路建造了自己的别墅“光远坊”。由于一直为人低调,建筑在门面房后面,很少人知道。我联系了张永升的儿子张衡宇约在“光远坊”见面,一起探秘这幢“豪宅”。由于张继光搬出去几十年,这里借给某设计院作为职工宿舍,现在是“72家房客”。张衡宇与父亲视频通话的同时,我们上楼,一间间地问张永升当时房间的用途。可以看出别墅当时是非常气派的,别墅建筑的平面与前几年流行的电视剧《安家》使用的“应公馆”的造型基本相同,只是比应公馆少一层,为三层楼。
上海知名女作家程乃珊在《上海素描》中的一篇文章《光远坊的故事》中,详细写了张继光一家三代人与建筑业的缘分:“上海滩豪宅集中,式式多元,凭外表看,或许光远坊与绿屋豪宅不能相比,但却如张继光秉性:沉实有内涵,不张扬不奢华,毕竟出自建筑行家之手,是十分有特色的中西结合的海派建筑。光远坊前有救火会,边上有巡捕行,选址这里,张继光觉得如此很有安全感。光远坊外墙是汰石子粉刷,罗马式白立柱、花园门洞和窗棂栏杆都为传统中圆花楹,整幢房子风格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早期中西结合豪宅的典型代表。沿街为六大开间的二层半门面楼,内里共有先后六进,是张继光为他六个儿子建造的。新宅落成之时,虞洽卿代表宁波帮同业送全堂柚木大餐间家具一套,建筑同业公会送全套32件红木客堂家具一堂,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很有面子的。”
张继光和大多数宁波前辈一样,自己省吃俭用,对朋友一定会大方热情。因此,营造建筑业同业公会、银钱业公会、水泥业公业、造纸业公会、保险业公会等,但凡张继光任董事的机构的活动都在“光远坊”。特别在抗战时期,光远坊也是上海宁波同乡会主要会董的活动场所。
九、张乾源与联谊大厦
前不久,张永升先生发给我一张照片,很兴奋地告诉我,照片里有他的叔叔张乾源。张乾源当时是之江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光远坊的院子里,是教师和学生的集体照。教师中,有我熟悉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家谭垣、陈植等,这是非常珍贵的照片。新中国成立后,院校进行调整,之江大学建筑专业并入同济大学。谭垣后来担任同济大学教授,陈植先生担任华东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有可能是张继光为了儿子张乾源,专门在光远坊为之江大学师生提供聚会的场所。
张乾源是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建筑——联谊大厦的设计师,1955—1957年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当时与他一起获此殊荣的还有后来取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黄宝妹。张继光建造的外滩29号在外滩的北面,儿子设计的联谊大厦在外滩的南面。
张乾源设计的上海联谊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张乾源参加1958年全国青工代表会议合影
(后排右一为张乾源,前排左五为黄宝妹;图片源自《建筑空间论》)
有一次在询问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先生时,他告诉我张乾源担任过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等,除了有很强的设计能力,社交能力也极强。在采访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原档案室主任、上海历史建筑专家娄承浩时,他告诉我,张乾源在23岁时就跟随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的同学陈植先生参加过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好大厦)的建筑设计。1984年,上海展览中心的工业大厅声学问题需要改造,他大胆创新,将大厅改造成多功能厅,既能办展览,又可以开会等。张乾源先生在晚年总结了他建筑设计的成果,撰写了一本专著——《建筑综合论》,其中讲述了很多珍贵的建筑往事。
张乾源著《建筑综合论》封面
曾经住在愉园的营造大家张继光和他的后代为上海创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家族传奇,最后就以程乃珊女士的著作《上海素描》中的一段话结尾:“中国俗语:好不过三代,除了因‘大树底下好乘凉’外,也与中国历史上的政局动荡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时期,回顾张家百年家业的成功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吧!”
(作者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人文行走办公室特聘专家)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