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是在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讲到徐家汇源与海派文化,从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徐家汇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
什么叫源?字典告诉我们,一个是水流出的地方,一个是事物的根由。徐家汇源是怎么来的呢?徐汇区文化局曾经特地召开了一次专家座谈会,商讨对徐家汇这块区域到底用什么名字来进行命名,当时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名称,到底定哪一个呢?有一天,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顾锡培拖着我到区长办公室,向时任区长陈寅汇报。我们说了几个名称之后,又表达了一下我们的意向。最后区长就拍板叫“徐家汇源”。当时上海已经有了外滩源,徐家汇源大概是第二个叫“源”的地方。
名称敲定之后,我又思考了徐家汇源的内涵、外延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徐家汇源应该起始于明末,发展于清末,壮大于民国初年,她的源头就是中国第一位放眼世界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先行者徐光启。徐光启于1633年逝世,1641年被安葬在徐家汇南面今光启公园内。早在1607年,徐光启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农庄别业,专门进行农业科学实验。落葬后,徐氏后人搬来这里,结庐守墓,代代繁衍,形成村落,当时叫徐家厍,后来叫徐家湾,到1812年才开始叫徐家汇。徐家汇源从明末开始到现在有近400年了,比外滩源的历史要长得多,这也让我感到蛮自豪的。
光启公园内徐光启墓入口
徐家汇源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西文化的会通和海派文化的形成。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徐家汇已经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机构最多、类别最全的文化中心。中西文化会通形成的海派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从徐家汇影响到上海乃至全国。现在一讲到海派文化,大家都知道这是上海的。在徐家汇源,这里有一大批响当当的代表人物,既有中国的,又有国外的。比如,江南耶稣会会长南格禄,耶稣会住院院长、南京教区副主教南怀仁,土山湾画馆奠基人、雕塑家范廷佐,徐汇公学首任校长、意大利人晁德莅,徐家汇天文台创建者、法国科学家高龙鞶,徐家汇藏书楼主任费赖之,徐家汇博物院院长韩伯禄……也有中国的马相伯、李问渔、徐宗泽等等。徐家汇的外国人跟南京路的外国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他们是有本质不同的:南京路的外国人大多是经商的,或许是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才来到上海淘金;而徐家汇的外国人实际上都是文化人,在自己国家有很好的出身,甚至属于贵族阶层。
徐家汇这400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三条重要的启示:
第一条启示,我们今天要讲徐家汇,就跟当初要讲徐光启是一样的。我还没退休的时候,市委宣传部问我为什么要造徐光启纪念馆,我专门讲述了徐光启精神的现实意义:徐光启有世界眼光,有爱国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勤政廉政思想。他们也很认同,光启公园和徐光启墓后来就被命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条启示,徐家汇源是重要的中西文化会通的平台。明末西方文化传入以后,尽管徐光启被葬在这里,但之后的200年徐家汇实际上是默默无闻的。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又纷纷涌入上海,位于北京的天主教文化中心逐步南移到徐家汇。后来的100年时间,徐家汇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的重要平台。此时,中国开始兴起学习西方文化科技的风气,徐家汇为无缘涉足西方的有识之士提供了一扇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外来的西方文化,与当地的江南传统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上海地区文化的发展,必然也会推动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比如徐宝庆开创的海派黄杨木雕,是江南传统雕刻技法与西方的透视学、解剖学相结合所形成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如今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徐宝庆作黄杨木雕《最后的晚餐》
第三条启示,我认为海派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欲求超胜,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丝丝相扣的。徐光启一生始终践行“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样一种抱负。西方文化传来了,我们要超过他们,而超越之前必须会通。怎么会通?那就要靠翻译,把西方的文化翻译成我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认为那时候的徐光启非常有眼光,1607年他就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刊印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从某种意义上讲,徐光启是最早的翻译家,比傅雷、草婴等人早了400年。
关于超胜,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土山湾画馆,她证明了中国西洋画的发源地是在徐家汇。那个时候,徐家汇引入的都是世界顶级的艺术,然后就培养出了大批的本土西画家,如周湘、徐咏青、杭穉英等等。所以徐悲鸿讲:“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上海一些出名的西画家,往上追溯,百分之八九十都能追溯到土山湾画馆。
杭穉英作月份牌画《凤仪亭》
第二个例子是张充仁。他是学习雕塑的,曾赴法国、比利时学习雕塑。法国总统密特朗在雕塑自己胸像的时候,没有找法国人,法国文化部向他推荐了中国的张充仁。张充仁雕好以后,密特朗非常满意,我认为这就是超胜。
张充仁为法国总统密特朗雕塑胸像
第三个例子是土山湾孤儿院木工部。这里制作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热销,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厂媲美,是真正的杰作。
另外,徐家汇观象台甚至比世界气象组织还要早一年建立,从1872年开始收集气象资料,直到今天。再有就是徐家汇土山湾的印书馆,在引进欧洲石印、珂罗版、照相版印刷技术方面都走在了中国的最前列。徐家汇源在中西文化会通中形成的海派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在欲求超胜中逐渐显露端倪。
民初土山湾印刷馆印刷车间
徐家汇现在有9处文物保护建筑、5所文博场馆,如果历史上的徐家汇没有受到过破坏,我觉得她必定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徐家汇现有的这些文化遗产没有让上海人民真正充分享受到,所以我想有几件事情还是要做的:第一件能够做的事是打造马相伯故居,马相伯居住过的房子还在,里面的场景都能够复原。这样一个百岁老人,他对中国所作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徐光启纪念馆、宋庆龄故居之后第三个馆就应该建马相伯故居。第二件事是光启公园的修复,最好是能恢复到400年前徐光启墓的原样。第三件,我觉得要加快推进土山湾博物馆二期工程。整个馆还可以再扩大,里面还有很多展览可以做。博物馆不仅仅是用来参观的,里面还要有临展厅、报告厅、文物库房等等。第四件就是大修道院的一楼是不是可以重新恢复对外开放?将来是否可以做成徐汇区博物馆?徐汇区的历史有几个阶段:首先是龙华历史风貌保护区的1000年历史;接着是黄道婆棉纺织手工技艺的700年历史;再是徐光启和徐家汇的400年历史;另外还有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100年历史。这些历史应该由徐汇区博物馆来展示。还有一件事是目前正在筹建的徐家汇书院,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综合性的图书馆?跟博物馆一样,图书馆也不一定局限于原先的功能,还可以再拓展,比如文化和旅游的新空间等,这样才不辜负这个馆设在这样一个市口。另外一件可做的事,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还可以再完善。尽管这里是原来的唱片厂,但不要做成唱片博物馆,必须突出主题,做成国歌唱片博物馆。既然国歌唱片在这里诞生,那么叫国歌唱片诞生纪念馆如何?还有小红楼北面入口那么大的空地,我觉得缺少雕塑,还不够震撼。可以采取多种展示手段,比如做一个比较大的国歌铜版雕塑,五线谱和歌词都雕上去,这样震撼力和气势就出来了。
(作者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