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生着一副老外的面孔,
却怀着一颗道地的中国心。
他虽然已年迈高龄,
却有着孩童的天真,
他的普通话有时说的并不流利,
但是一向都是真诚。
他不把巨大说成伟大,
这正说明了他的伟大。
他的建筑作品虽然不多,
他的另一些作品——学生中的专家学者,
多的数不清。
他,谭老,谭垣教授,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开路人。
这首诗是同济大学教授董鉴泓在1993年谭垣教授九十大寿时专门所作。谭垣教授去世后,董鉴泓老师写的此首诗歌公开发表以示怀念。谭垣先生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教育家和建筑设计大师,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使学生们享用不尽。他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
一、大师别墅——不为人知的武康路12号
上海市中心有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面积最大的。随着上海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已经成为上海的“网红”路。不论是春夏秋冬,也不管天气晴朗还是下雨,著名的武康大楼周边区域都会聚集很多市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梧桐浓荫旁,武康路上几十幢风格迥异、形态优雅的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此漫步,路边的特色文创小店、咖啡馆也散发着时代的浪漫气息。
沿着武康路漫步约一公里,走到安福路,就会望见路边一幢精致、美观的现代主义风格,又带着装饰艺术元素的“小白楼”,这就是武康路12号。很少有人会关心这里曾经是建筑大师设计的自家别墅,这幢建筑的第一代主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友、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谭垣先生。
武康路12号谭垣旧居(作者自摄)
谭垣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192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任职上海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从1931年起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34年2月起任专职教授。1937年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并在重庆大学建筑系兼职。1947年到上海之江大学任教。从1952年起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谭垣是20世纪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建筑教育家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建筑人才,学生中既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也有建设部部长,还有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纪念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983年设计的“聂耳纪念园”方案获上海市城市雕塑设计方案竞赛一等奖,还负责设计了上海市宝山区烈士陵园。专著有《纪念性建筑》等书。
1937年南京中央大学迁校重庆前,建筑系师生在中央大学校园合影
(前排右二为谭垣;图片源自网络)
我的好朋友、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女士,长期从事城市和建筑历史的中英文大众传播工作。她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传记、《绿房子》等;还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等。她在《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中写到武康路12号——《谭师的庭院》,谈及谭垣在自己的别墅开过建筑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过几十位建筑界专家。他的学生回忆说:“庭院里种植了他喜欢的油亮大叶龟背竹,室内也有很多绿植,郁郁葱葱。”书中还谈到谭垣先生“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师”,“因为有四分之一美国白人血统,长得很像外国人,出席活动经常被当作外宾。他不仅外貌像‘外国人’,还有‘外国脾气’,为人耿直,心直口快,不擅长中国人婉转的说话方式”。
作为建筑师的家,这幢独栋花园别墅到底是谭垣设计建造的,还是改建的?到底建造于哪一年?这些谜团需要去一一揭开。
我作为一名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文化志愿者,需要阅读很多与上海历史、文化、艺术有关的书籍。很多年前,我曾经仔细研读过关于武康路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是钱宗灏、沙永杰合著的《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正好留有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的联系方式,于是主动向他请教。钱老师查阅资料后,微信回复:“武康路12号住宅,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局部带有现代派特征,建于1940年前后,二层砖混结构,四坡顶覆盖红色机平瓦……”
钱宗灏老师告知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我再查阅《谭垣纪念文集》中的谭垣年表,得知谭垣于1939年结婚,于是推测这幢建筑很可能是婚房,如果建造年份定在1939年,这样与普查资料基本吻合。谭垣旧居的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外墙采用白色涂料、黑色的铁艺装饰,艺术性极强。
武康路12号建筑细部装饰(作者自摄)
为了考证此论据的准确性,我还联系过上海知名建筑史专家,但没有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故此论尚未可定。有人也许会问,为了研究一幢历史建筑的建造年代,问那么多专家、学者,是否有必要?我想:研究建筑文化,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精神。虽然谜底还是没有揭开,但是至少我有了基本的判断:武康路12号的建造年份在1939年左右,是谭垣先生为自己设计的住宅,不是扩建或改建工程;他是武康路12号的第一代主人。
二、桃李满园——谭垣的建筑教育之路
1.学生眼中的“谭立面”
谭垣在建筑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对建筑立面的研究。他平时在给学生改图的时候,总有很多处理立面的方法。他还经常启发学生,因此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谭立面”。他会用6B铅笔给学生改画,也会耐心地动手在水彩渲染图上帮学生画几笔,而他最拿手的就是在建筑配景中画各种树。经过他修改的渲染图,总是显得别样生动,他的寥寥几笔就会让学生设计的单调建筑活起来,这是很多学生关于他教学的深刻记忆。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谭垣为我国建筑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遍天下。当代建筑界颇负盛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张开济,已故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戴念慈,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等,都是他的学生。
2.在水彩渲染作品上撒“道渣”的高手
前两年,我曾经去拜访过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专家“老章明”(上海还有位建筑师与她同名,是同济大学教授,叫“小章明”)。她见到我很高兴,跟我谈有关在同济大学读书的经历,其中就讲到在新中国成立后院校合并,谭垣先生从之江大学调到同济大学任教,谭垣先生正好教过她。水彩渲染是建筑系学生必须掌握的绘图基本功,对于学生来说,技法很难掌握。章明向我讲述,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非常简易,地面没有铺设地砖,是道渣地面,记得有一次,她正好在认真地画建筑水彩渲染,谭垣先生走到她面前,看到渲染画,不是很满意,突然从地上抓了一把细渣撒在了还未干透的水彩渲染画上,章明当时紧张得不知所措。谭垣先生告诉她,由于建筑表面太干净,撒些细道渣,可以让建筑立面增加肌理效果,增强立体感。90岁的章老回忆起70年前发生的故事,好似刚发生的一样,说明谭垣为学生改画的高超技法的确让她由衷佩服,所以至今未能忘却。
笔者拜访“老章明”时二人合影(作者提供)
“老章明”赠送笔者签名著作(作者自摄)
3.学生眼中的恩师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回忆自己的恩师:“谭垣先生教学最大的特色,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设计意图,并学会如何去贯彻、发展。学生们通过几年的学习,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还有过这样的经历,某次在校园路上碰上谭先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经他批改的或加以发展的设计草图交给你,同时还对你讲要怎样推敲才较理想等等。其他的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足见他是将思想情感全部放到学生的身上,无时不在思考学生的设计,全心全意为了教学。事隔多年,想到这些,更是由衷钦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回忆恩师:“谭老师上课手把手地教学生,向来很严,严到有的学生有点怕他。记得开始上建筑设计课时,谭老师注意学生的手,看谁的手掌柔软,指尖纤细。他说这样的学生设计绘图心灵手巧,是学建筑的好苗子。我同班的戴念慈的手正是这样,果然他后来成为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巨匠。”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张开济回忆恩师:“作为他的一个门生,我钦佩谭先生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作风,更敬仰他高尚的品德。我们中国的知识份子从来提倡正真敢言要求自己公正不阿,不畏权势不考虑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而谭先生就具备了这一美德。”
三、历史记忆——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大师
谭垣作为建筑师、现代建筑教育的开路人,一生的建筑设计作品并不多,在上海建成的作品则更少。聂耳纪念园就是谭垣的作品,园中的聂耳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完成;另一项成功的作品是上海市宝山区烈士陵园;谭垣先生还参加了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的设计并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后因故未能兴建。
1.聂耳纪念园
在上海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交叉口,有个小型三角形绿地,它就是谭垣设计的作品——聂耳纪念园。花园规模虽然很小,但谭垣当时是非常认真地来对待这个工程的。他做了好几个方案,既有大气对称式方案,开门见山,严谨大方;也有曲线动感的方案,曲线象征着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纪念园中比较醒目的位置有一尊聂耳的全身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张充仁设计并制作的。这尊雕塑采用张开双臂指挥《义勇军进行曲》的全身形象来表现聂耳的爱国热情。鉴于聂耳是一位青年音乐革命家,谭垣认为这个纪念园与中外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不同,它的布局不应在纪念对象与观众之间拉开一定距离,而应注重环境气氛的潜移默化,逐步引向纪念高潮——聂耳塑像,从而让人受到聂耳革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聂耳纪念园对称式、曲线式方案(图片源自谭垣论文)
聂耳纪念园中的聂耳雕塑(作者自摄)
2.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1950年,在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永远追念为上海人民革命斗争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人民英雄们,决定兴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在确定纪念塔塔址后,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塔征求图样公告》。至1950年1月12日截稿止,共收图样38件和石膏模型5件,从中选18件图样提交评判委员会。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塔址变更,设计方案也要调整。1950年10月6日,纪念塔工程审议委员会重新公开征求图样,并把应征范围从建筑界扩至美术界。在收到的46件图样中初选出12件,连同第一次征稿前十名共22件,递交审议委员会。1951年3月27日投票表决定名次,拆封后发现第一、二名为同一作者组合:建筑师谭垣、张智、黄毓麟和雕塑师张充仁。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是同济大学张振山、郑孝正教授等设计。1987年,他们设计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在与百个设计方案的激烈竞争中胜出。1988年12月31日,纪念塔破土动工,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之日向公众开放。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所屹立的圆岛,临黄浦江与苏州河交会处。下沉式圆岛直径56米,纪念塔矗立在圆岛中央。三片高达60米的花岗石立柱相依相撑,直刺青天,象征着鸦片战争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上海这三个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宝山区烈士陵园
1949年5月解放上海战役打响,当时在宝山的刘行、杨行、月浦形成了外围战。为了纪念那些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革命烈士,1956年3月修建了宝山烈士陵园。1976年陵园全面改造,更名为宝山烈士公墓。1987年12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市级陵园),并更名为宝山区烈士陵园。
谭垣是宝山区烈士陵园的总设计师,陵园的设计构思巧妙,还有很多精彩的细部处理。墓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位于陵园北侧,面积5 100平方米,占陵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墓区中央耸立着一座15米高的烈士纪念塔,纪念塔的背后,是一座“百万雄师胜利渡江”的浮雕墙,寓意深邃,雄姿简洁,气宇浩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元帅为纪念碑题字:革命烈永垂不朽。
宝山区烈士陵园方案效果图(图片源自谭垣文章)
宝山区烈士陵园水彩画(图片系作者自绘)
最后,就用谭垣先生的儿子谭乐写的回忆文章作为总结:“父亲走完了几乎是整个20世纪,风风雨雨的漫长人生。他是一位平凡又普通的教授,然而又是令人永远怀念和尊敬的导师和建筑家。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无私地、热诚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他的学生和他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数十年来祖国大地上的无数高楼大厦的建成、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是和父亲以及他的同时代、为数不多的远赴重洋留学归来的先驱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他们默默耕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这些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的骄傲。”
(作者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人文行走办公室特聘专家)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