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路10号甲,一个听上去有点奇怪的地址。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出现两个10号时,人们才会想到另外分一个“10号甲”出来,那么,宝庆路10号甲究竟是从10号里被分出来的,还是从外面被并进来的呢?查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这处所在果然不是10号甲而是宝庆路6号,是堂堂正正一幢带花园的独立式住宅。在它的北面是4号,美孚公司加油站;它的南面才是10号,一处更大的院落,里面是上海市常熟区区公所办公处、常熟区区民代表大会会场和钱如南律师事务所,另还有一家小公司丽虹电器冰箱公司也一起挤在院内。那么6号和10号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是谁的产业,或者说是谁住在里面呢?它们又是什么时候被合并到一起的呢?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据1948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宝庆路6号即今宝庆路10号甲
我首先找到了1941年的上海法租界地籍图,查实了这儿原来就是两处地产,6号的地籍号是11103,10号的地籍号是11102,进一步证实了它是被并进来的。再查其他历史资料,发现这两幅土地原来都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在1932年的时候,今宝庆路10号甲房屋里居住的是特纳(J. E. R. Turner)先生,今宝庆路10号居住的是约瑟夫(J. M. Joseph)夫人和她的女儿约瑟夫小姐,他们都在美孚石油公司工作,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再到1936年的时候,则分别换成了莫里斯•齐默曼(M. Zimmerman)和奥托•泰勒(Otto Theiler)两位先生住在里面,齐默曼还在美孚公司上班,泰勒已经退休了。北面的一块地(地籍号11104,即今宝庆路淮海中路路口)也被美孚也买下来了,并建好了一座加油站。那里在1932年的时候还是医学博士希尔伯特(Dr. Hibert)夫人和她的三位女儿的住宅。由此看来,今宝庆路10号整座院内的老房子在当时全是美孚的产业,只是租给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居住而已。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具体讲应该是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石油是战略物资,战前日本吃足了美国石油禁运的苦头,所以上海美孚很快就被日本占领当局接管,这里的所有动产与不动产均成了日军的战利品。1945年日本投降,这里的房屋等设施已损坏得比较严重。中国政府将其接收,后发还给美孚公司继续经营,但因战后经济萧条,美孚只使用了宝庆路4号加油站和6号的房产,将宝庆路10号出租给了当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常熟区政府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石油禁运政策,美孚公司全面撤出上海,这里的房产和加油站设施遂被人民政府征用,6号花园住宅也归了常熟区政府使用,于是与10号之间的分割围墙被打通,这一情况直到1956年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成立新徐汇区以后,政府部门才从这里迁出。同年,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试验站成立,迁入宝庆路10号院内,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历年来,这家单位随着主管部门的变化有过多次更名,但没挪过位置。1958年,改名机械工业部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试验站;1966年,在试验站基础上成立上海电动业工具研究所;1971年,其特种涉密部分内迁四川,民用部分下放地方,改为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1978年,又收归部管,改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1999年7月,根据国务院文件的规定,属地转制,同年10月29日,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成立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现隶属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有全资企业。
接下来介绍一下宝庆路的历史,因为本书中写到的许多建筑都同它有关。今天我们见到的宝庆路很短,北至淮海中路接常熟路,南到桃江路接衡山路,长度仅300余米,开车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眨眼就过去了,许多人也确实把它当成了衡山路。然而在1902年辟筑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还没有衡山路,今宝庆路是由北往南,然后折往东的走向,与今岳阳路接通,整条道路略呈C字形。筑成时以1901年刚刚卸任的法国远东舰队司令爱德华•波蒂埃(Edouard Pottier)命名,称作波蒂埃大道(Avenue Pottier),后来公董局想想觉得不妥,毕竟它不能跟主干道如宝昌路,即后来的霞飞路相比,再说波蒂埃卸任不久即去世了,于是决定降级改成Route Pottier,中文名还叫“宝建路”,一直到1943年才以湖南省邵阳市的旧名“宝庆”改名,这是后话。
再说到了1920年,法租界公董局决定要开筑今衡山路了。其实该计划已经设想了很久,因为徐家汇一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远东的一处文化中心,但从主城区去那儿却一直缺少一条捷径,这条新的道路于1922年建成,呈放射状,命名为“贝当路”。它的起点就在宝建路折向东的转角处,即今衡山路桃江路路口,于是原来的宝建路东折段就成了今天的桃江路东段了。
现在宝庆路10号院内的历史建筑就如同处在盆地的中央,周围全是高楼。原来的花园土地已被利用完毕,还好马路对面有大片绿地留存,不然真成水泥森林了。徐汇区文物管理部门的官方资料显示:10号甲住宅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67平方米,砖木结构假三层。定义其为欧陆风格的花园住宅,局部带德式建筑装饰特征。孟莎式样屋面,青灰色机平瓦。水泥砂浆墙面,局部刻画有仿石结构纹饰。东南角建有六边形两层塔楼造型的阳光厅,塔顶采用重檐盔形顶,塔壁环设高大的券窗,厅内可将花园风光尽收眼底。现建筑室内改动较大,房间格局已被重新调整,仅局部装饰有留存。该建筑原为外侨私宅,后长期作为电动工具研究所办公使用,前国家主席江泽民20世纪50年代任电动工具所副所长时的办公室就在这幢楼里。近年已转租于专业地产商,经由室内外全面修缮和改建,用作Oasis系列高级商务楼经营。
宝庆路10号甲建筑东南立面
2017年4月27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公布其为区文物保护点,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子类别是典型风格建筑。这些都没错,但是概述需要修订。首先花园住宅的表述因花园已消失,不再适用。其次,青灰色机平瓦是修缮改建的结果,原来是红陶机平瓦,木质窗扇曾漆成过绿色、白色,现在全部换成了灰色调,不知依据何在?如没有,就是篡改了建筑的历史文脉,应责成业主单位恢复原貌。事实上,灰色缺乏亲和力,也影响观瞻效果,对历史建筑有负面影响。
还需要说一说“欧陆风格”,因为宝庆路10号甲也被归入了这一类风格。其实所谓“欧陆”不过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并不具备建筑文化方面的涵义,后来英国学者在研究欧洲民居时发现,法国的西北部、卢森堡、德国中部、奥地利、捷克等地的民居有一定的趋同性,譬如都具有较为陡峭的坡屋顶,覆盖红陶瓦,相比较北欧民居的屋顶更为陡峭,南欧的则平缓;墙体较厚,窗洞较大,建筑切面较多,造型则比较敦实;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很重视对阳光的利用;注重室内装饰,纹饰多样,除了古典、巴洛克的之外,往往还采用当地的民间图案,等等。于是,经过研究者们的归纳总结,欧陆风格就成了一个学术名词传播开来了。又经过旅行者、文化人的考察,这种建筑便有了文化意义,开始走出原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其实说到底,这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生成的风土建筑而已,但在国际性的移民城市中它具有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这才是我们要保护它的理由。
宝庆路10号甲室内局部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