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优美抒情的京剧唱腔回响在我的耳畔,这是京剧《杜鹃山》主人公柯湘在第三场里的著名唱段。京剧《杜鹃山》是根据话剧《杜鹃山》改编的,而话剧《杜鹃山》首场演出的地点就在徐汇剧场。
一
镜头要闪回到1962年的冬天,北京出版的《剧本》月刊第10-11期上发表了一部话剧剧本,剧名为《杜鹃山》,作者是上海歌剧院的编剧王树元。我当时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上戏图书馆阅览室里读到这个剧本,很是喜欢。
话剧《杜鹃山》剧本书影
《杜鹃山》剧本发表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文艺界的关注。不久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就把《杜鹃山》搬上了舞台,是年12月15日在上海徐汇剧场首演,我又有幸观看了首场演出。那天晚上天气寒冷,朔风凛冽,我兴匆匆地赶到了剧场。当时的徐汇剧场位于徐家汇的中心肇嘉浜路1111号,建于1959年,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舞台设施完备,二层的观众厅有1238个座位。它地处闹市,是26路无轨电车的终点站,近旁有邮局、新华书店和饭馆等。徐汇剧场是上海市区西部的主要演出场所,常有重要演出在此进行,如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北京人艺的《伊索》、广西彩调剧团的《刘三姐》、尹桂芳芳华越剧团的《红楼梦》等。那天,我一走近剧场,就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剧场门口的海报上写着——编剧:王树元,导演:王啸平,主要演员:武皓、王频、梁大成、严翔、程素琴、钱枫、赵家彦、周志宇、陈体江等。
话剧《杜鹃山》剧照(1962年)
《杜鹃山》是一部三幕七场的话剧,情节曲折,扣人心弦。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湘赣边界一支农民自卫军揭竿而起,为首者是贫农乌豆。他们占据杜鹃山,自称“红军铁血团”。反革命“靖卫团”头子毒蛇胆千方百计要剿灭这支农民武装。铁血团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领导,三起三落,乌豆也被抓进了大牢。第一场我们看到乌豆机智越狱逃出,翻山越岭,危难之时得到杜鹃妈妈的救助。乌豆回山与伙伴合计如何东山再起,决定去找共产党。此时毒蛇胆正好抓住一位女共产党员贺湘,准备押赴刑场处决。
剧情向下发展,乌豆带领人马劫法场抢下了贺湘,其实贺湘正是上级党组织派来寻找乌豆的铁血团的。从此贺湘就作为党代表领导这支队伍。随之矛盾出现了,乌豆的队伍草莽习气严重,不讲政策,乌豆本人停留在个人复仇的层面,又有山头主义;再加上队副温七九子怀有二心,贪图权位和享乐,一心想挤走贺湘,故在乌豆面前极尽挑拨之能事。毒蛇胆加紧围剿,抓住了杜鹃妈妈和几个自卫队员,引乌豆下山。乌豆不听贺湘再三劝阻,莽撞下山,果真中计被囚。贺湘果敢带队劫狱,乌豆突围。在贺湘耐心帮助下,在事实的教训下,乌豆幡然醒悟。此时在杜鹃山上,敌人重兵包围,部队弹尽粮绝,温七九子趁机煽动,要降下红旗,投靠另一股匪帮。乌豆和贺湘相继回山,贺湘揭露了温七九子的阴谋,乌豆毅然将温七九子击毙。最后部队与毒蛇胆残部搏斗,乌豆除掉了毒蛇胆。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贺湘和乌豆带领铁血团奔赴井冈山。
这个剧本特色鲜明:首先是它的传奇色彩,“抢一个共产党”构思奇特。剧本主题也很鲜明,通过一支农民武装的起落盛衰,阐明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上康庄大道,突现了“党指挥枪”的真理。整部戏情节曲折跌宕,矛盾尖锐激烈,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乌豆和贺湘两个具有不同风采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乌豆是一位成长中的英雄,他苦大仇深,勇猛无畏,嫉恶如仇,但性格莽撞,身上有江湖习气、山头主义、个人复仇等思想因素,故而屡屡犯错,在铁血团的战斗实践中,在党组织、贺湘的教育、引导下,逐渐走上正确的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贺湘是一位成熟的共产党人,她出身工人,很早投身革命,受到斗争风雨的历练,丈夫是革命烈士。她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的经验,面对敌人的酷刑、绞架,毫无惧色,正气凛然,从容应对,严词斥责,在战斗的炮火中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对队伍中的叛徒、内奸也能及时洞察。她坚决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又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阳光带进了铁血团,逐渐引导这支农民武装走上正确的道路,汇聚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之中。剧中其他人物,如石匠李的坚定干练、杜鹃妈妈的质朴善良、毒蛇胆的残暴毒辣、温七九子的阴险奸诈,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次整个舞台演出浓墨重彩,气势雄劲。武皓饰演的乌豆、王频饰演的贺湘等演得极其出色感人,成功地演绎出剧本的深刻内涵。
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海戏剧界专门举行座谈会,黄佐临、孔罗荪、沈浮、叶以群等名家充分肯定了这个戏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剧作家、评论家陈恭敏在评论文章中说:“青年剧作者王树元同志在《杜鹃山》中,以火辣辣的革命热情和传奇色彩,描写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一支揭竿起义的农民武装,主动寻找党的领导,劫法场‘抢’来一个女共产党员,经历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受到锻炼和改造,终于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整个剧情脉络清楚,戏剧动作的发展跌宕有致,曲折多变;语言也下过一番锤炼功夫,听来鲜明生动,铿锵有声。可算是革命历史剧作一个新的收获。”(《漫谈〈杜鹃山〉的主题与情节构思》)
1963年7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上演了话剧《杜鹃山》,沈阳评剧团也改编演出了评剧《杜鹃山》。之后,全国有许多话剧、戏曲团体纷纷搬演或改编演出,《杜鹃山》“火”了!
二
话剧《杜鹃山》的原作者是上海歌剧院的编剧兼演员王树元先生。
我于196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班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上海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工作。此后我结识了王树元同志,并与之成为很好的朋友。我曾问他话剧《杜鹃山》的创作缘由和具体情况,他热情、详细地向我作了介绍。原来王树元是山东章丘人,生于1931年,出身于一个有着书香之气的富裕农家,祖父是清末举人。王树元从小入私塾、小学,后随伯父到济南上小学、读中学。他就读的济南中学系早期同盟会会员刘冠三创办,办学追求革命性、民主性、科学性,王树元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启蒙。他学习用功,喜欢戏曲,曾跟同学欧阳中石学唱京剧。1948年济南解放,王树元参加了第三野战军新安旅行团。新安旅行团原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力赞助下成立的一个少年儿童抗日团体,1935年由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他们轻装简从,走南闯北,宣传抗日,在战争的炮火中逐渐发展壮大。解放战争中,他们随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转战南北。
1949年,王树元随解放大军进入了上海。1950年新安旅行团更名为华东文化部新旅歌舞剧团,后又与几个单位合并,1956年成立了上海歌剧院。王树元开始是当演员,1951年春,新安歌舞剧团排演第一部大型歌舞剧《王贵与李香香》,王贵的扮演者就是王树元。新安歌舞剧团的演员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大多艺术素质较好,有革命热情,演出实践机会多,又长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加上进入上海后,剧团延请了著名昆曲名家、音乐教育家和有造诣的演奏家、舞蹈家来剧团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部风格清新、生活气息浓郁的新歌剧立即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欢迎。随后,王树元又在歌剧《白毛女》里出演王大春,在《小二黑结婚》里扮演小二黑,他还主演了歌剧《刘介梅》《草原之歌》,地方戏《夫妻观灯》等,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
王树元不仅有表演才能,同时也很有文学天赋。他喜爱写作,在当演员时,就经常笔耕。有一段时间他既做演员,又做编剧。他业余写作,并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戏剧理论,研读中外名剧;或观摩各种戏剧演出,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写作水平。后来在领导的支持下,他改任编剧。
他写《杜鹃山》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其缘由要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去湘赣老区慰问演出说起,那时新安歌舞团奉命随中央慰问团赴中央苏区和闽赣等南方革命根据地慰问演出。在慰问演出期间,他们参观了瑞金沙洲坝红军井、古田会议旧址等革命圣地,听当地老乡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战的事迹、老区百姓对革命和红军火热赤诚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树元,回来后他就根据这些素材写了几个小歌剧。但他对苏区的情愫一直难以释怀,1957年1月,他再次前往苏区深入生活。在老区,他每天翻山越岭,起早摸黑,访问了许多当年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党的工作者、白皮红心的甲长、烈属和当地的党史工作者;走进了无数的当年党的交通站、秘密联络点、革命基点村、红色堡垒村。花了小半年时间,他搜集到了大量鲜活、感人的生活素材,单单记录在笔记本里的就有15万字之多。回到上海后,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作品《赤胆红心》,热情讴歌了苏区人民对革命的满腔赤诚。
但意犹未尽,1958年他又开始了大型话剧《杜鹃山》(开始剧名并不叫杜鹃山)的创作,作品描写一支秋收暴动的农民自卫军,在乡亲们的支援下艰苦、惊险战斗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写作并不顺利。1958年,写了初稿、二稿,剧名为《山火》,并不成功;1959年6月写出第三稿,剧名改为《一杆红旗》;到1961年已改到第六稿,剧名为《贺湘与乌豆》,但每一次都遭到退稿的命运。王树元陷入了沉思,他静下心来,研究前几稿的问题症结所在,仔细回忆采访中得来的一幕一幕的故事,冷静审视这些原始素材,努力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逐渐聚焦到农民暴动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上面,引出了共产党找自卫军、自卫军三起三落,“抢一个共产党”的构思。峰回路转,他根据新的思路,写出了第七稿,以前剧中写的真实地名是笔架山,王树元根据井冈山暮春初夏满山开遍如火如荼的映山红,将剧名改成了《杜鹃山》。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改了二稿,1962年秋改成了我们看到的第十稿。话剧《杜鹃山》经过三四年的反复修改加工、锤炼琢磨,终于以崭新的面貌面世了。
三
1963年,为了迎接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举行,各地都紧锣密鼓地准备剧目,有两个京剧团体不约而同地看中了《杜鹃山》。
1963年夏天,宁夏京剧团到沈阳演出,观看了沈阳评剧团演出的评剧《杜鹃山》,该剧由徐固若、曹克英移植改编,由评剧名家韩少云等主演,相当精彩。宁夏京剧团觉得这个戏很适合京剧的形式演出,他们也正好在找现代戏的题材,于是就决定移植《杜鹃山》,由殷元和、孙秋田执导,由著名京剧杨派老生李鸣盛饰演乌豆,李丽芳饰演贺湘。
差不多与此同时,1963年年底,北京京剧团也在着手改编《杜鹃山》。由薛恩厚、张艾丁、肖甲、汪曾祺编剧,肖甲、张艾丁导演。演员阵容相当强大,由赵燕侠饰演贺湘,裘盛戎饰演乌豆,马长礼饰演温七九子,谭元寿饰演石匠李,万一英饰演杜鹃妈妈,“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也参与其中,甘当绿叶,出演郑老万一角。
于是,在1964年6月于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令人瞩目地同时出现了两台京剧《杜鹃山》,这两台戏各有千秋。
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演出阵容豪华,名角荟萃。改编本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对话很生活化,老艺术家们为这个戏设计了很多优美的唱腔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台表演,如裘盛戎唱的“大火熊熊照亮天”等唱腔非常动听。裘盛戎原为铜锤花脸,在塑造乌豆形象时,从唱、念、做几个方面突破了行当的束缚。这部戏备受各界关注,随后连演200场,座无虚席。
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也有鲜明的特色。宁夏京剧团是1958年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支边来到宁夏而成立起来的。而中国京剧院四团的前身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他们有着长期部队生活的基础,所以演《杜鹃山》这样的题材,有其有利的条件。而且这个戏角色很整齐,李鸣盛身体魁梧,气宇不凡,扮演乌豆很为合适。他原是唱老生的,在演乌豆时,在老生唱腔中揉进了花脸、红生的唱法,形成一种生、净结合的表演风格,把乌豆这样一个草莽英雄的豪放性格表现得非常鲜活,以致裘盛戎也赞不绝口:“鸣盛把老生和花脸的特点融合得这么好,他的乌豆演得比我强得多。”扮演贺湘的李丽芳30岁刚出头,嗓音宽厚明亮,扮相英武,唱、做也很出彩。她出场的四句念白,从京剧的定场诗脱胎而出,又带有新诗的气魄和风格,既切合人物,又富于新意。
从当时的社会反映来看,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更受欢迎一些。所以会演结束后,文化部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宁夏版的《杜鹃山》拍摄成影片。但就在宁夏京剧团大队人马转道前往长春之际,突然接到通知:调李丽芳到上海,担任《海港》中的方海珍一角。这样,拍摄电影的事情就此搁置下来。
四
1970年末,北京京剧团重新打造新版京剧《杜鹃山》,对创作演出班子作了调整:把上海的编剧王树元、黎中城借调到北京,成立了由王树元、汪曾祺、杨毓敏、黎中城组成的编剧组;音乐创作:于会泳等;演员阵容也作了重新安排,主要演员有杨春霞、杨淑蕊、严桂祥、马永安、高牧坤、李宝春、张学海、刘桂欣、王忠信等。
新版京剧《杜鹃山》“柯湘诉说苦难家史”剧照
改写后的剧本与话剧本相比,结构、剧情、人物设置没有大动,但作了局部的调整。剧中人物的姓名有了改动,如贺湘改为柯湘,乌豆改为雷刚,温七九子改为温其久等。新版加强了对柯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其确定为第一号人物,而在话剧剧本里乌豆居于更突出的位置。另外,剧本从头到尾改用类似词曲长短句式的韵白体制,重新设计了唱腔、音乐,并为柯湘等人物设计了“特性音调”和成套唱腔。
新版京剧《杜鹃山》“柯湘教育雷刚”剧照
1973年,新版的京剧《杜鹃山》公演。不久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公开放映,曾风靡全国。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