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1912—1982),又名兆荣,浙江定海人,是中国现代远洋航运业的先驱。早在那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他所经营的远洋航运公司的两艘大型货轮就成功远渡大西洋,横跨太平洋,成功抵达欧洲港口和美国西岸旧金山,被誉为“现代郑和”和“中国现代远洋航运之父”。且在半个世纪前,他已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
纵观董浩云的人生,他是一个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爱国航运家。作为立志以实业报国的企业家,董浩云面对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的祖国,很早就萌生了献身航运事业的远大理想,用航运事业来拯救苦难的国家。他20多岁进入航运界,即打破外商对我航运公司的垄断,取得了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航运权。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董浩云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余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其跨国集团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使其成为世界航运界的“一代枭雄”。
董浩云家族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著名人物,就是董浩云的长子董建华。董建华于1997年至2005年连任两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第一届为首任),从2005年至今,连任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共四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并荣获“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不过,这些都是董浩云去世多年后的家族荣耀,足以令他笑慰九泉。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坐落于徐汇交大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坐落于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该楼为交大新中院。
新中院建于1910年,为“康白渡式”西式建筑风格,是一幢中西合璧、质朴典雅的二层小楼。据说新中院的设计者参照了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外廊式的建筑风格,再结合西洋建筑造型综合而成。目前,类似的建筑风格实物在上海地区所剩不多。小楼虽不高,建筑面积也不大,但建筑造型在徐汇校园内较为别致。小楼呈口字形平面,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内设楼梯,中间设有天井,高挑轩敞,斜顶是明亮通透的玻璃棚。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外貌、天井
新中院曾是校内第一幢独立的学生宿舍,供当年的学子寄宿之用。抗战时期,曾一度被日本宪兵霸占。建国后,新中院改作交大有关院系的办公用房。新中院虽历经磨难,但建筑总体风格和空间形态却一直保护得很好,近年该建筑被列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并被列为不可移动、不可拆除、不可损毁保护性建筑。2010年11月18日,上海交大将徐汇校区内包括新中院在内的13处保护建筑组成“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一同申报为徐汇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4日,这群建筑以“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群”被申报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共16处,新增盛宅、文治堂、新建楼3处)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新中院有幸与董浩云这位航运巨子结缘,成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让董浩云的航海之梦永留此间。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外等待参观的公众
为什么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选择交大?据董浩云长女董建平回忆:父亲去世后,一次她在整理父亲日记时,发现他生前就有兴办一个航运博物馆的计划。她还从日记中找到父亲结交的30多位交大人的名字,如顾毓琇、王安、赵锡成、卢燕等;而交大的船舶航运特色也成为董家人的首选。一生热爱船舶、践行航业、推动远洋航运事业发展的父亲虽然没有在交大读书求学,但一生刻苦学习、追求知识的父亲却不失与交大这一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的缘分。于是董家人便有了在交大建一座航运博物馆的设想,以圆父亲生前的心愿。而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历史久远,科研实力雄厚,学校为配合教研,早年便有建立一个船舶楼展览室的打算,而董家人提出的建立一个航运专业博物馆的建议,正符合交大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长远规划。因此,当董浩云子女向交大提出建立一个航运博物馆时,双方一拍即合,立刻得到了交大的高度赞同和大力支持。2002年,由上海交大和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这所国内高校最早的航运类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便正式开工筹建。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面积600多平方米,藏品1100余件。在一楼中国航运史馆,这里有中国古代原始渡水工具——台湾竹筏;同时陈列着创造了中国千古史诗绝唱的“郑和宝船”;而清代的五桅沙船再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昔日的繁盛。我国幅员辽阔,江河密布,大海环抱,生息于这块土地上的古代先民很早就与江河湖海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用超群的智慧,将造船匠业与航海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诸多发明,曾独领风骚一时。而远在史前时代,他们就开始走向广漠无涯的海洋,留下了不少美妙的传说。当历史跨进中世纪的门槛,“海上丝瓷之路”已将东西方世界紧密相连。明初天下方定,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而襟江带海的上海则依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谱写了沙船兴市的华章。时至今日,上海已成为国际著名的航运中心和港口城市。
在二楼展厅,陈列着董浩云先生一生创造的伟大壮举:由英国皇太后主持下水的“伊丽莎白皇后号”船模,承载着他生前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巨人号”船模,寄托了华夏儿女振兴民族航运事业的伟大决心。还有那一张张泛黄、饱含历史记忆的图文资料等,浓缩了这位“世界船王”的传奇人生,并向来访者倾心讲述董浩云先生在实施远大抱负、崇高理想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航运文化,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巨轮在国际化的海域中破浪前行。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内展出的船模
另外,在博物馆南边草坪显眼处,矗立着一只巨大的铁锚,象征着这座博物馆的船舶和航运特色。
博物馆外矗立着巨大的铁锚
天赋+努力造就成功的航运人生
董浩云与大海有着很深的缘分。1912年,董浩云生于上海一个商人家中,其父是从事五金行业的生意人,家境比较殷实。由于幼小孱弱,他连小学都没有读完。但休学后的董浩云不但没有放弃学习,反而凭着高度的自觉和顽强的意志,选择了艰苦的自学之路。这种好学不倦、永不满足的良好习惯,贯穿其一生。
董浩云的老家在浙江海边,小时候家人经常带他回到家乡。那蔚蓝色的大海,那驶向远方的轮船深深吸引着他的视线,牵引着他的航海梦想。而家乡人给他讲述的那些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故事也多与大海有关。可以说,董浩云一生的梦里尽是海水和浪花,尽是船舶和航行。上学后,老师讲述的关于明代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南洋,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从而构建起“海上丝瓷之路”的动人故事,使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长大后驾船驰骋大洋的理想。中学时代的他就读于定海,中学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考入由金融家周作民兴办的航运亚洲训练班。从此,董浩云的航海梦想,在这里起航。
他在1953年11月撰写的《历尽沧桑话航运——25年来中国航运事业的回顾》一文中,对进入航运界并且辛勤耕耘多年的原因进行了诠释:“我自幼就对航洋运输发生兴趣,1928年11月初入社会做事,即在海洋运输方面担任职务,迄今适已有25年。这25年来真是历尽沧桑,而同时亦深深感到国内外航运方面的种种变迁,均足以反映时代背景与其发展之历史。”“中国是亚洲大陆国,近百余年受尽来自海洋方面的侵袭,这绵长8千余公里海岸线,加上台湾、海南岛、香港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岛屿屏围着它的外围,试看每一港口,哪一处没有它被袭击的创痕!从那些港口输入了西方文明,亦带给我们多少耻辱;自鸦片战争,香港割让,英、法进攻天津,继以五口通商,甲午战败,台湾澎湖被占,驯至日、俄在我辽东半岛进行战争,旅顺、大连悉入他人掌中。于是法租广州湾,德据胶州湾,英占威海卫,山东半岛遂亦体无完肤。不仅沿海如斯,当时外来海洋势力,且曾登堂入室,浸进内河,在浩瀚扬子江、蜿蜒入珠江、春暖松花江,以及静静的白河,都有过外国轮船踪迹。心腹地带,亦有过各国租界,大好锦绣河山,几无一片净土……”董浩云的一片爱国之情,从少年时代就已深深嵌入心灵。
1928年,毕业后的董浩云被派往天津航业公司工作。初到天津,董浩云举目无亲,每日只知道任劳任怨地辛勤工作。工余时间,他也不像一般年轻人那样无聊贪玩或无所事事,而是一头扎进书堆里,专注地啃起书本。尽管董浩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凭着天赋,自学了英、法、日三国文字,并能运用自如。勤奋好学的董浩云幸运地遇到了贵人。当时天津航业公司的老板注意到董浩云非同常人,有意栽培他。再加上董浩云凭借努力和才华,工作尽心尽责,远超一般员工,因而受到公司器重,连年提升,不到十年就荣任天津航业公司常务董事。其间,他促使大批进口货物的驳运业务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破了外商对华北水上运输的垄断权。他还倡导通过区域联合一致对外,以增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与外国侵略者的竞争能力。1934年,他促成了20余家航运企业公司的全面合作,沪津航运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老板见董浩云忠心耿耿、聪敏有才,料想其前程远大,遂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他。于是,董浩云一下子成了公司老板的“乘龙快婿”。1931年,董浩云被推选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后来又出任副会长,在航运界开始崭露头角,初试锋芒。
1936年,董浩云携妻返回上海,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凭着他在航运界十多年的经历和多年工作积蓄下的资金,加上其岳父的资助,董浩云创办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该公司当时全部财产是一条千吨左右的小轮船,不过,董浩云心里已经挺满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第一条船啊!正当董浩云踌躇满志,决心在航运界施展拳脚大干一场时,谁料天时不利,公司成立次年,抗战就爆发,上海首当其冲,很快被日军占领。董浩云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也难逃厄运,被日本人接管了。万般无奈之下,董浩云只得辗转来到重庆谋生。其间,为了拯救中国航运,董浩云写出《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呈国民政府交通部,但却被拒。但是他并不气馁,于1941年筹集了25万元资金,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航运信托(1941)有限公司”继续经营和发展自己的航运事业。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他又重新创立“中国航运公司”,决心要实现自己的航海理想。战后百废待举,世界各国重建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资。雄心勃勃的董浩云瞅准这个机会,通过银行信贷,陆续购置了“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船队,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私人船东。
抓住机遇,成就船王,航运事业如日中天
这一期间,董浩云创造了不少航运历史纪录。1947年,董浩云派出“天龙号”由上海开往法国,创下了完全由中国人独立驾驶船舶跨越大洋的壮举。而当时在中国航运界能驾驶巨轮漂洋过海的都是外国人,“中国航运”此举震动了世界航运界,成为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内容。次年,由中国人驾驶的“通平号”又成功地横跨太平洋,由上海抵达美国西海岸旧金山。这两次远航,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驾驶、管理的万吨级货轮的远航,为中国人争得了巨大荣誉。董浩云一时成为名扬中外的新闻人物。其时,欣喜的董浩云即兴写下七绝诗句:“天龙巨轮驶远洋,中苏美法充桥梁。国航史上空前笔,书生志高意气扬。世界航行迹繁重,开拓艰难原意中。不道燃萁生阻力,几使英雄泪满襟。”
1949年,为了躲避战乱,董浩云将公司迁到香港。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对中国禁运,董浩云游弋在世界各地的船只也经常被扣押,经营非常困难。但是“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董浩云并没有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他积极寻找机会。1950年,他将两家公司移至香港。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伊士运河关闭,欧亚航线需要绕一个大弯子,导致国际航运界运力空前紧张。大好航运机遇使得董浩云时来运转,他的船队日夜穿行在大洋上,赚得了巨额利润。胸怀远大理想的董浩云并没有满足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趁机淘汰一批旧船,增添了不少新船,“中国航运”通过此番扩张,实力更强大了。1959年美国下水的“国防号”油轮,载重6万多吨;苏联建造的油轮也达到4万多吨。在大船争霸天下的竞争态势下,董浩云果断斥巨资建造7万余吨的油轮“东方巨人号”。据《大英百科全书》1960年年刊登载:“1959年董浩云公司所建的‘东方巨人号’油轮是亚洲所拥有、亚洲人所建造、亚洲人所经营和亚洲船员所驾驶的最大船舶。”董浩云的魄力可见一斑。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国际上对远洋货运的需求更为迫切,董浩云的船队也水涨船高,不断扩大。公司迁回香港后,董浩云成立了“董氏航运集团”。1969年,集团又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货柜船业务。
董浩云对发展集装箱运输极感兴趣,他认为这将是航海货运业的一场革命。于是,他率先将公司的7条旧船改装为统一规格的集装箱货船。接着,又向日本造船厂订造了7条国际标准的集装箱新船,大力开办全集装箱船货运业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发展之时,全球对石油需求旺盛。董浩云及时看准这个难得的拓展机会,大力发展运油业务。为此,他大举订造超级油轮,仅1969年,他就向日本佐世保船厂订造了8艘22万吨的油轮。1973年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业公司。1980年,公司又收购了英国实纳斯惠实轮船公司和美商海铁太平洋轮船公司。1980年4月,董浩云以1.125亿美元,买下英国第二大船业集团佛奈斯维公司,成为第一个接管英国航运大公司的华人。此时的董浩云航运事业已经越做越大,但他并不满足,其间,董浩云又向日本订造“海上巨人号”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油轮。在“海上巨人号”建造期间,董浩云亲自参与该油轮设计中的有关课题研究,与设计人员一起解决了许多建造超巨型油轮的技术难题,最终成功下水。“海上巨人号”的总吨位达到了564763吨,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油轮足足1万吨。而且这艘油轮吃水较浅,耗油较少,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世界造船业的先进水平,在世界造船史上和航运史上都具有空前的成就。1980年12月19日,“海上巨人号”完工交付,为表示对该油轮的重视,他亲自前往日本船厂,主持油轮下水典礼,日方为此给予这位“世界船王”很高的礼遇。这时的董浩云早已今非昔比,在世界航运界,无论资产实力、船舶规模,还是行业地位、企业知名度,都已如日中天,举世刮目。
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上巨人号”油轮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巨型运油船。董浩云的航运公司迅速发展,董氏集团的船队已达到100余艘,不仅有集装箱船、散装货船和油轮,还有3艘高级豪华邮轮。董氏集团下属的“中国航运公司”“金山轮船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3家航运公司,在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台北、洛杉矶、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均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处。在那个年代,国际航运界只要提到“船王”董浩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正是董浩云与众不同的经营思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他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他从不囿于现状,也从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喜欢买大船,甚至超级货轮。他常说,船越大,运货越多,而船上员工人数基本不变,相对的管理费用也就越低,竞争力就更强了。其次,他在经营上坚持自己购买、自行经营和自我拥有的原则,不愿将船长期出租。当然,世事多变,树大招风,这也为他的公司日后遭遇危机埋下了伏笔。董浩云不仅是世界船王,他还投资金融保险业、石油勘探业和房地产业等,甚至拥有星马报业集团的股份,为其董事局成员。到1982年董浩云心脏病突发去世时,董氏集团已拥有各种干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客船及散装船等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蜚声全球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近1倍。
在近代外国航运实力占绝对优势的竞争态势中,董浩云克服自身困难,始终心怀振兴国家之志,把发展民族航运业,实现救国救民的夙愿与自身抱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建立起世界著名的“航运帝国”。董浩云身上体现的航运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敬佩。
热衷教育,培养人才,海上大学成为奇迹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董浩云在年轻时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因此晚年回忆时,常感叹这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人生缺憾,了却他的教育之梦,当他功成名就后,十分重视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而举办海上大学,既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他的圆梦之作。
20世纪70年代,经济实力雄厚的董浩云花费巨资,购买了英国举世闻名的8.3万吨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计划举办举世无双的海上大学。随后,又花巨资对邮轮进行装修改造,希望将它变成一所兼教学与游览于一体的浮在海上的流动大学。他认为,“轮船不但可以运送货物,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船舶空间和航行时间办学校,满足人们对于知识追求的需要”。而他的办学宗旨是多元和开放的,认为这所大学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那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彼此加强了解,相互学习,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他积极推进和促成海上大学由设想变为现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71年该邮轮突遇一场大火,整船被焚毁。面对惨痛场面和巨资损失,董浩云并没有灰心丧气,偃旗息鼓,而是再接再厉,为圆他的海上教育之梦继续不懈努力。虽然他后来购买的邮轮“大西洋号”比“伊丽莎白皇后号”要小一些,但满足开办海上大学绰绰有余。该邮轮经改装后被命名为“宇宙学府号”,使得历经磨难的海上大学终于得以举办。为了使海上大学体现高水准的教研水平,董浩云决意与世界名牌大学合作办学,并聘请名牌大学的师资力量加盟海上大学,虽然聘资不低,但董浩云毫不吝惜,认为物有所值,这样才能出教学成果,出优秀人才。正是在董浩云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先后与美国的普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匹兹堡大学联手举办海上大学,同时聘请了数十名著名教授上船讲课。海上大学一年开办两期,每期招收即将毕业的大学生500名,登船环航地球一周,边学习,边考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整个世界成为海上大学的教学和实习基地,使学生们在约半年的时间里,游历世界各国港口,了解各国各地各民族风情及历史演变,能够学到任何学校、任何课程、任何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游学经历对于在学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非常有意义的。正如董浩云所说:“在这所海上大学上学,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就算不负我的一番苦心了。”
海上大学的成功举办,不光是圆了董浩云自身的教育梦想,更重要的是利用他的航运和船舶资源,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教育家即使想做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董浩云创办的海上大学可以称得上世界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的“奇迹”。
除了热心于教育,董浩云还热心于航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他认为,世界航运大国之所以经济实力雄厚,独霸一方,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不搞封闭式经营,而是利用航运这一媒介与世界各国沟通,及时获得各方面的资讯和信息,以便调整经营策略,所以他们始终走在世界航运的前列。董浩云的这一想法,既为自身航运发展拓展新路,又可作为其实施航运文化战略的一部分。1952年,他开始出资兴办《航运》杂志,其宗旨是:介绍世界最先进的航业技术,报道世界最翔实的航业消息。《航运》杂志内容涉及航运业的各个方面,如船务新闻、船价消长、能源产销、法律、保险、科技新发展等。由于该杂志介绍的都是航运界的最新信息,以及其他公司的经营经验等,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因此深受航运界的欢迎。该刊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非卖品发行,开始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坚持30余年免费赠送给台湾、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华人航商。《航运》杂志对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董浩云推动航运文化发展的一大创举。
长期以来,董浩云还积极支持和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其间,董浩云向香港理工学院馈赠400万港币,建立“智海实验室”,专门用于轮机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教学和实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十余册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介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科学发展成就,董浩云认为,这对中国科学文化的普及大有益处,于是专门出资请人翻译和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
成立轮船学校,培养各类船员,广泛吸收高级管理人员,尽可能发挥其作用,这也是董浩云兴办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为了避免旗下的人才流失,他在20世纪60年代即创建了船员退休管理办法,使得船员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安心航运工作。正是这项退休保障制度,解决了广大船员们的后顾之忧问题,对吸引和稳定船员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浩云虽然学历不高,但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如电脑刚问世,人们对电脑还十分陌生时,他即对电脑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不仅自己积极学习和操作电脑,还计划投资日本的电脑业和飞机制造业。可惜这一宏大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即壮志未酬身先死。另外,他还爱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曾组织过“海星影业公司”,曾任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并著有《民族与国籍》《苏伊士运河的危机》《董氏航业丛书》(共四辑)等著作。
董浩云生前誉满天下,门庭荣耀,曾先后被聘为美国斯坦福研究院院士和华盛顿国际讲师教育审议会会员、英国师范大学评议会会员;获日本佐世保、美国长堤和德克萨斯州爱巴苏市荣誉市民称号,以及法国骑士级荣誉勋章、比利时国家勋章等。另外,他还曾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