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天平地块即现在的天平街道,位于徐汇区东北部,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天平路、华山路,南临肇嘉浜路,北靠淮海中路、复兴中路。
一个多月前的某星期日,中学同学的一次聚餐上,一位毕业后初次谋面的同学席间得知我喜欢和知道些上海历史,便问起了天平街道的历史来。我有些好奇,他怎么会问起这个来?原来该老兄在天平街道下面的一个机构里工作,有时会碰到与此街道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我记得一位曾被人称为“青年新生态作家”的王千马,在7年前出版过一本《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讲的就是天平社区的事情。那位同学表示看过,并觉得书中建筑、人文的内容比较多,街区的“城市”变化现象说的还是少了些,他希望能够多了解些“城市化”进程的概况。本文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希望能给他及各位读者一些裨益。
一
元朝至元廿七至廿九年间(1290—1292),松江府从华亭县东北长人乡、高昌乡、北亭乡、新江乡和海隅乡共划出二十六个保,设立了上海县。后来上海县陆续划出土地,分设了青浦县、南汇县和川沙抚民厅等。清嘉庆十一年(1806)后,上海就只有长人乡和高昌乡十二个保。保下有区,区下有图,上海在1806年后拥有二十七个区,二百十四个图;民国时期稍有变化,有图二百十七个。天平地块属于高昌乡,绝大部分是二十七保五图,部分为二十八保北十二图(图1)。1914年成为法租界的一部分,被称法新租界,为南区的一部分。
图1 民国时期天平地块内二十七保五图、二十八保北十二图
不得不说,从建国初期的情况看,这里和徐家汇地区,在现在徐汇区的区域内,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由于法租界当时的发展定位,天平地块的住宅建筑以及道路建设更为出色些,徐家汇的商业则较为发达些。在改革开放后,徐家汇地区则逐步发展成为上海最为出色的商业地带之一。
成为租界,自然有一点丧失权利的耻辱感,但对广大的普通大众来说,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也许更实际些,至少能抚平些不好的心情。如果不是这样,那些外国人在界外租地又怎么能实现?如果没有那些界外租地,又怎么会有大量界外道路的辟筑导致法租界的逐步顺利扩张?
客观的情况是当时西方的工业、商业包括居住设施等比小农经济的“大清帝国”更具有先进性,随着被迫开放带来的这些东西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在上海已经被人们所知悉,因此持有土地的农民对于西人的“永租”没有排斥。既然清廷对这些越界租地没有反对,那么土地主们自然也就毫无顾忌地“永租”土地给洋人们。
二
二十七保五图绝大部分属于今徐汇区天平街道,在1914年法租界最后一次扩张后成为租界的一部分。之前在这里的所谓租地,都属于界外租地,从当时的法理上来说属于非法的行为。或许是利益驱使,当局基本没有反对,因此这种行为就逐渐盛行起来。
最早在这里获得租地的是一位叫“爱尔德”的西人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获得美册道契851、852号。契中记载,租地位于二十七保五图景字圩,土名肇家浜;分别为1.023亩、0.91亩,价格没有记载(一般初次立契有租地总价,有的还有每亩单价);南面至浜,东西北三面界限或至路、或至农地(图2)。以后这两块地,除了部分筑路外,1924年8月2日全地分别转立为英册10615和10644号道契。
图2 美册851号道契
翌年农历八月,英商高易与二十七保五图农户谈拢后,在英驻沪领馆取得了编号为3008号的租地契。当送至中国方面时,知县王豫照等禀复道台时表示:兹查三千八号新契,系华民吕进卿、曹德昌将坐落上邑二十七保五图景字圩号内田单五纸,计则田六亩七分一厘四毫出租与英商高易为业,立此号新契。卑职等伏查上邑二十七保五图,从未立过洋商租地道契。现已推广公共租界,各国洋人足可租用居住。该图即未立过租地道契,似未便漫无限制,任其租用,以杜隐为推广。除将原契田单退还英署,合将三千八号契地请销。道台余联沅回复:该地查无租地,缴契请销。
该函中的“以杜隐为推广”是比较有眼光的,至于该图没有立过租地道契,可能他们是真不知道,因为知县和道台都是新上任的。这也说明对洋人界外租地,不同的官会有不同的做法。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1900年7月21日),余道台接到英领事函送英册3373、3374号新契二套。七月初七,道台写函和饬令会丈局做好复勘、丈量、分绘图说并查图保土名。光绪二十七年四月,知县汪懋琨与会丈局总办联衔呈报道台:二契坐落在二十七保五图景字圩,业户王益记租与洋商通和行,分立两号。本人和黄令黼会同英正领事所派之员,传同业户,督饬亭耆地保,前往复勘。该地中间相隔唐姓未经出租之地,不相毗连。该出租田单,系属一纸,地分两段。究诘该地保隔断之故,含糊莫对;饬吊坵形底册,抗不呈送。显有不实不尽,未便立契。道台袁树勋即表示准许不予立契,要会丈局将英正领事所送来的新契二套等相关物件退回。顺便说一句,在《上海道契》中,有些道契说明有“原契证已佚”几个字,应该是大多数因各种原因而没有立为道契。
英商通和洋行终于在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三日(1902年3月22日)租到了这里的土地,去掉一座坟,两块地初期1.775亩,永租的价格为300元。位于沙池湾,大致在今岳阳路以西、肇嘉浜路以南之处。这是英册道契在这里首次订立,而在这之前,美国人博客在这里获得租地。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六(1901年12月16日),他以150元的价格永租位于曹家桥之东的1.301亩土地。
此后,租地现象开始增多,其中法国人比较热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法人卫尔农以36 094.003两银子租用133.729亩地。地分九块,大的有38.229亩,最小的是0.591亩,都位于厍池浜。从1914年出版的地图 看,在今岳阳路西边有一条北厍池浜,这些租地应即位于这浜的附近。二十九年三月,法公董局出资1 620.465两租地46.299亩,地分四块,分别位于宝昌路(今淮海中路)、比松路(今岳阳路)一带。四月,法人立兴在乔家坟山之南的地方,以3 366.2两租地17.674亩。十二月,公董局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地10.948亩,地处今岳阳路肇嘉浜路西边转角处。该年九月初七(1903年10月26日),有英国人高易在2图讃字圩和5图景字圩,土名朱家祠堂的地方,以3040元租用毗连两块地,除去几座坟山,计地28.748亩。
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904—1911年)期间 ,法册11份,租地57亩多,分别在曹家巷南首、八字桥南、陈泾庙东及后面、肇家浜附近等。英国人更为积极,英册道契有42份之多,租地不少于152亩(有些道契上没有记载租地亩数),分别位于时称曹家桥、杨家弄、陈泾庙、顾家宅、侯家宅、曹家巷、夏家庵、夏家沿、夏家桥、肇家浜、沙池浜、赦池浜、丁家湾、八字桥及朱家祠堂等地方。散布在今天平街道的东部,今复习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岳阳路西侧这一圈比较多些。西部不少土地属于28保北12图祸字圩,英、法等外国人在这里界外租地的道契比在27保5图更多。1914年法界扩张时,该图东部成为租界。其中东南部属于天平街道,而要确定这些道契的确切位置是有一些困难的,搞清楚几个也意义不大,因此就此打住。
三
那些西人租了土地后,有些建屋居住或经商,有些恐怕就是准备炒作地皮。而法公董局在这些地方所购土地,绝大多数就是准备用于筑路的,或正在进行筑路时必须要购买的。因为已经有大量界外租地的存在,从1901年起,公董局在界外大量地辟筑道路。
在这地块进行筑路的大致情况是把宝昌路作为东西向主要道路,1901年时该路宽约18.29公尺(60英尺,是当时道路建设宽度的最高标准),长达4 006公尺。今日长度据《上海地名志》等书所说长5 500公尺,实际情况是在1906年时把西江路改名为宝昌路,现在的长度是把东段到西藏南路的部分计算在内。从当时的地图(图3)看,该路已经西接徐家汇路(今华山路)。
图3 1901年天平地块局部地图
另一条东西向主要道路是1861年至1862年间,太平军进迫上海时,法国驻沪军队因防卫租界并须保护徐家汇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的关系,从县城西门外沿方浜桥筑路而至徐家汇镇,该路即名徐家汇路。1900年法租界第二次扩张时,中国方面对该路管理权提出交涉,结果西门外方浜桥至斜桥一段(今方斜路)警权归于中方,西面一段明确完全归于法方。
公董局就此先在两条路中间铺筑南北向道路,在未成为租界前,先后铺筑了一些道路。1901年年底,铺成完全连接两条道路的大坟路(Route de Big Grave),约有2公里长。翌年,法公董局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将其命名为毕勋路(Route Pichon)。1912年,南段以法公董局董事名命名为祁齐路;1943年,分别改名为汾阳路和岳阳路并使用至今。在这西侧筑成善钟路(Route de Say Zoong),该路南接大坟路中段,北过刘家宅路(后曾名杜美路,今长乐路、东湖路)接徐家汇路。或称宽12.2公尺,长达950公尺,1902年今淮海中路以南改名为宝建路,1943年改名宝庆路。1907年,新筑一条450公尺的道路,以法国旅华耶稣会主教命名为姚主教路,1943年以广西天平改名并使用至今。现长1 090公尺,从淮海中路至肇嘉浜路。1913年辟筑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命名的贾尔业爱路(Route Francis Garnier),现名东平路,东起岳阳路,西至乌鲁木齐南路,长400公尺。还辟筑了以法国军官名命名的恩理和路(Route Henri Riviere),现名桃江路,东起汾阳路,西至乌鲁木齐南路,长444米。
该地块成为租界后,在1920年前,道路建设主要是建成了辣斐德路和亚尔培路(图4)。前者在1914年年底就开始进行从今瑞金二路至汾阳路间的征地,宽度定为50英尺(约15.24公尺),再往西至今宝庆路宽度定为40英尺(约12.2公尺)。1918年基本完成,以法国将领之名命名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943年曾改名大兴路,1945年改为今名复兴中路。后者开始称宝隆路,1909年5月的时候,法公董局董事会对宝隆博士之死表示敬意。称:在生前,他推动了法租界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人居住在扩展区,董事会将在宝昌路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之间开通的道路命名为宝隆路。在1914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该路位于今淮海中路以北。当时有些人写信给公董局,要求延长该路,最好延长到徐家汇路。1913年时,获得了延伸到徐家汇路的土地。1915年基本完成,以比利时国王名改名为亚尔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1943年改名咸阳路,1945年改为今名陕西南路。该路是与今黄浦区(合并前是卢湾区)的分界道路,从地图上看,可以发现从宝隆路向南至今肇嘉浜路的路段,大致与今瑞金二路平行,南北两头还有些向西弯曲。明显是在1914年地图上“东娄浦”的西面,表明27保5图部分是在今黄浦区中。
图4 1922年天平地块局部地图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土地的自由转让与道路的建设,是城市化的要素。如果加上建筑,那么城市化更能直接反应出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农村和城市的简单区别就是所谓“地貌”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道路、房屋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天平地块的历史建筑无疑也是很吸引人的眼球的,无论是花园住宅,还是高楼公寓,都可以找出不少优秀的来说说,有些还充满了或许有些动人的、浪漫的故事……
不过,既然有《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书,窃以为就不必在此粗线条地写这方面的内容了。
(作者系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