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20-11-12 11:07:15
良友公寓的地址是今复兴西路91号和93号,由于正好地处路口,所以依道路地形布置,平面略呈A字形,它的南侧楼体已是在永福路上了,而且这一侧长达34.22米,要比复兴西路上的那一侧24.01米更长一些。永福路旧称古神父路(Route Pere Huc),辟筑于1930年,北起五原路,南至湖南路,全长才495米,1943年改为永福路。沿路有德国领事馆,北段原英国领事馆现已改为高档私人会所雍福会。
良友公寓(贺平摄)
资料记载,良友公寓1936年竣工,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2平方米,六层砖混结构,晚期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立面强调横向构图,以不同的材质对比为装饰语汇,底层红色釉面砖墙,二层以上皆褐色烧结砖墙面,楼层间以白色水泥墙突出横向线条;端部以六根凸出的平行竖线形成构图中心。两侧共有三个出入口,两个在复兴西路上,一个在永福路上。每层楼面共有六套面积大小不等的公寓,现仍为民居。
2019年2月19日腾讯《天天快报》《外滩以西》栏目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披露了过养默女儿、已经九十多岁的过舜英老太太回忆父亲的一些往事,其中涉及了良友公寓的一些故事:“过舜英说她家对面的良友公寓是荣家财产,荣鸿元的,良友公寓的经租业务全部是由过养默独家代理,一是过养默是荣鸿元至交,都是无锡大户人家出身;二是过养默自宅就在良友公寓马路对面,不交给他交给谁。”过舜英在这里提到的荣鸿元就是荣宗敬的儿子、荣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时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堂兄。说良友公寓曾经是他家的产业,可信。过舜英老太太还说:“但更大胆推测是良友公寓的设计者和营造商也是过养默先生。”
过养默(1895—1975),近代中国第一代华人建筑师。留美学土木工程出身,1919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东南建筑公司。他留在上海最著名的作品恐怕就是香港路59号的原银行公会大楼了。那是标准的学院派建筑,教科书式的科林斯柱廊做得极为准确,柱身上的凹槽和柱头上的忍冬叶、花板等都刻画得非常到位,整个上海恐怕找不出比这更标准的科林斯柱式了。这幢楼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十分著名,是由一批原工商业者出资成立的爱建公司所在地。
过养默固然是一位多产建筑师,但是过舜英老太太也只是“大胆推测”,没有举出过硬的证据证明良友公寓是她父亲的作品。另据《梧桐树下的老房子》一书主编朱志荣先生回忆,1991年良友公寓曾加建过楼层,当时应该是有原始设计图为依据的,否则在基础不明、结构不清楚的情况下,房管部门是不敢贸然加建楼层的。朱先生还告诉了我一条信息:那些图纸现今应该保存在徐汇区档案馆了,如能查到,图纸上就有原设计师的签名。但我知道档案都是“一入侯门深似海”的,查阅谈何容易?还是腿勤手勤点儿,运用考古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办法,说不定能够收获些有价值的发现。于是趁着星期天开车到附近,找了处停车场,再解锁一辆摩拜单车边骑边看,走走停停。确实,细加识别是能看出良友公寓的上面两层是后加的,不过施工做得不错,加建后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整体比例,也没有暴露出新与旧之间的混乱,相反其“可识别”的原则倒是十分符合保护建筑修缮要求的。印象至深的是建筑的西立面,设计及施工的难度很高,网上说它内部的钻石型楼梯现在是摄影爱好者打卡的必到地。正巧有居民出入,他们看我不像坏人,也同意我进去实地打了一回卡,果然不是徒有虚名。
良友公寓钻石型楼梯(贺平摄)
重新回到安安静静的永福路上,突然我觉得这幢公寓有点眼熟,再想想,想起了它同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十分相像,一样的表现手法:中间六道通贯楼体的直线,且都是沿街往两侧延展,只不过集雅公寓的楼体是横向延展,良友公寓是向后侧两翼延展。已知集雅公寓是范文照的作品,良友公寓会不会也是他的作品呢?两栋建筑距离不远,直线才约1公里;良友公寓在先,1936年建造,集雅公寓在后,1942年建造;过养默和范文照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和从业背景,且都是在上海开业的知名建筑师,不可能一人抄袭另一人吧?范文照住在永福路2号,过养默的家是永福路127号,几步路就到了,虽然生意场上有竞争关系,但社交生活中都是朋友、同道,所以我觉得两栋建筑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似乎更合情理。
不过和过舜英说的一样,这也只是推测而不是结论,仅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良友公寓不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因为在现场我读出了它的设计理念中包含了中国人的风水观。在徐汇的同一区域里有不少这样的小型公寓,融会贯通一下不难发现,外国建筑师的处理往往更注重建筑的整体形象,他们喜欢将主出入口安排在道路交叉口的中间点,认为这样做很气派,像麦琪公寓、白赛仲公寓那样,而良友公寓将三个出入口都刻意安排在建筑侧面的临街,而将正对着复兴西路和永福路街角的那一面封闭起来,再画上六道凸出的垂直线,出楼顶女墙才收头,目的就是为了将街上迎面而来的煞气引往天空嘛!窗户倒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窗子是用玻璃做的,国人相信其有反射作用,不知读者诸公认为如何?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细节,即良友公寓南侧的楼体要比北侧长约十米。我们知道建筑平面如果不对称的话,会给设计和施工增加难度,现代公寓都是按模数来配置的,不规则的平面会给设置模数带来困难,意味着只能专门画单独的设计图了。可是良友公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场考察看不出端倪,好在后来我找到一幅旧时的地籍图才明白了原因。原来当时荣家为建造良友公寓购进的这处基地分属三位业主,地籍号分别是12692B、12699和12704A。后面还有一块12703A的地产,人家不肯卖,所以只好造成不规则的楼房,真难为建筑师了,这是对他智慧的一种挑战。不过建筑师设计得很出彩,西侧的钻石楼梯便是明证。现在的建筑师是不大可能遇见这种难题的。
有文章说良友公寓曾经住过一些名人,譬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罗稷南、上海电影厂厂长张骏祥、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可能指1949年的“两航起义”人士)、纺织界科学院士、电影《白求恩》主演美国人谭宁邦等。我未及一一调查取证,仅专此附上,立此存照。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良友公寓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