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末隐逸诗人王逢(1319—1388)史迹的披露文章,本不该出现在《徐汇文脉》这样规定区域范围的文化文史杂志上,因为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其栖隐地华泾镇考察时(图1),还是由当初行政区划归属于上海县的文物干部一起陪同前往的。直到1992年7月,包括华泾镇在内的上海县龙华乡整建制划入徐汇区;1998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撤销龙华乡建制,设立华泾镇政府,属地前贤的王逢,才终于荣列到徐汇文脉的行列中来,进而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并终于具备了广而告之的可能性。
图1 笔者1988年清明祭扫邹容墓毕在华泾古镇河埠老街茶馆书场留影
说起王逢,当下上海人可能稍感陌生,但是谈到他的儿女亲家,则是赫赫有名的元代青浦青龙镇籍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暨著名画家、主持建筑过今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图2)的任仁发(1254—1327)(图3)之子,同样是鞍马画名家的任贤佐(图4),任贤佐的女儿就嫁给了王逢的长子王掖。而今存青浦博物馆的任仁发、任贤佐父子墓志文字,尽管漫漶剥蚀损毁严重而残缺不全了,但《谒浙东宣慰副使致仕任公及其子台州判官墓有后序》正出自王逢文集的《梧溪集》,从中人们足以了解包括先他而死的亲家公任贤佐在内不少任氏家族的历史。譬如“子姓多致通显,曰:贤明,精窦太师针。至正初(元年,1341),学士揭傒斯(1274—1344)引见,上欲官之,辞归,监丞陈旅送以序。曰:贤佐,由荫累官台州判官,阶从五品。遭乱遂远引。相知予久,长儿掖(王逢长子,明洪武初任通事司令转翰林博士,兼文华经筵事)实娶台州女(任贤佐女儿)。殁而自乌泾往祭,就谒宣慰公墓”。至于王逢跟任贤佐结交从而成为儿女亲家始末,显然是他从江阴移居吴淞江畔任氏世居的繁华古港青龙镇后的事,就此,暂且略过不表了。
图2 元任仁发主持吴淞江水利工程遗迹所在地——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图3 元水利工程学家、书画家任仁发肖像图
图4 任贤佐《人马图》绢本立轴(71.5cm×104.5cm)
王逢由青龙镇(图5)“梧溪精舍”再迁同样繁盛的华泾故地乌泥泾,是元至正廿六年三月廿八日(1366年5月8日)的事,此有其《梧溪集》卷四《至正丙午三月廿八日自横泖迁居乌泥泾宋张骥院故居有林塘竹石因扁堂曰俭德园曰最闲得诗凡六首》明确记录在案;而从他的卒年倒推,王逢在乌泥泾差不多居住长达廿二年之久,最后终老于此,也算是今徐汇地界上的长住户口居民了。而上述其旧居内“最闲园”“俭德堂”“闲闲草堂”等建筑遗址,自然也是位于华泾古镇范围里的,尽管如今相关景点早已毫无遗存可寻而踪影全无了。但是在抗战前一年的1936年8月,由于上海通志馆的胡怀琛先生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的《上海文化的来源》演讲稿中,涉及流寓上海乌泥泾的这位元朝诗人王逢及其《梧溪集》,由此促发沪上专事方志学研究的同道一行花了大半天时间,兴致勃勃从市区特地乘坐当初沪闵线长途汽车到华泾,还作过一次怀旧访古旅行。这样,也就有了三年后的1939年8月出版的《上海研究资料续集》里,此行中稍后投笔从戎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吴江籍老革命、建国后的上海出版家蒯世勋先生(1906—1987)撰写的《华泾访古记》特稿,篇目分别作:一 出发,二 乌泥泾的遗影,三 最闲园的追忆,四 邹烈士的坟墓,五 宁国寺的今昔,六 黄道婆的墓基;附录为民国青浦文人、“秋棠社”盟主金世德的《读〈华泾访古记〉后》。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把《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原文找来披览而发思古之幽情。因为虽然当年上海通志馆前辈其实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王逢“最闲园”和“闲闲草堂”的遗迹实物,但总算不虚此行而到此一游了。而该书中通志馆副馆长徐蔚南先生(1900—1952)拍摄的相传“最闲园”遗址建筑等老照片(图6),自然也就成了今人遥作怀想的唯一证据了,它见证着王逢曾经居住在今徐汇地界华泾古镇,实乃毋庸置疑的不争历史地理事实。
图5 上海青浦吴淞江畔唐宋海上丝绸之路海港——青龙镇今貌
图6 《华泾访古记》附图王逢“闲闲草堂”遗迹
由于王逢侨居乌泥泾之后,成为这方广植木棉而富庶之地的棉纺织业先驱黄道婆(约1245—约1330)的同乡人了,因此,虽然其时或许“先棉”墓木已拱,但黄道婆贡献桑梓的故事想必播于人口,为人铭记,王逢或许也正因为有感于作为衣食之母祠堂新立,因而作为新移民的他非常乐意对黄道婆事迹的发掘总结歌功颂德一番,率先在其《梧溪集》卷三中予以表彰弘扬。《黄道婆祠并序》于是成为最早记载黄道婆史迹及其被建祠祭祀的文献资料,甚至很可能比当年同时客居松江泗泾为隐的同道学者陶宗仪(1329—1412)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著录的《黄道婆》条目还要早,并且详尽。因为王逢隐居的乌泥泾,不光是黄道婆故里,彼此可谓同乡邻居;并且王逢的同道好友、画家张中,也是乌泥泾名门望族,特别是元初海运家张瑄(?—1302)的嫡孙,而黄道婆跟张氏家族则相当可能存在沾亲带故的亲属关系。所以,是张中向王逢透露的黄道婆身世轶事并由他记录在案也未可知(就此,笔者拟另文阐述详陈,本文不予纠缠);不过,就黄道婆其人其事,王逢比陶宗仪恐怕更有发言权,明眼人就此应当可想而知,因为比较结果显而易见,不言自明。
王逢华泾“最闲园”尽管遗憾不曾保留至今,可是他当年在此期间所作的书画题跋、题识墨迹,倒有幸随时贤书画一并留传抵今,成为海峡两岸博物馆的重要传世弆藏珍品。由于这些书法作品属于他创作于由青浦青龙镇南迁定居乌泥泾以后,自然是跟古代徐汇因缘际会的地产文物了,相当值得视为乡邦文献一一予以介绍。
因为王逢除了《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有其本传,他还名列元末明初书家之林。这一艺术定位,最早始见于其上述隐居松江泗泾友人陶宗仪著的《书史会要》卷之七:“王逢,字原吉,江阴人,才气俊爽,其属辞于诗尤长,作行草,初非经意,大率具书家风范。”明末王世贞《古今法书苑》卷之三十一,清康熙间佚名《书画史》卷第十 元朝,清乾嘉年间沈辰类纂《书画缘》谱姓类 卷九 元 所载几同。而明初永乐间王绂辑《书画传习录》之 癸集 嵇承咸辑《梁溪书画征》 流寓 则载:“元王逢,字原吉,江阴人,避乱徙居无锡之鸿山。洪武初,以文学召,不行,自号最闲园丁,又号席帽山人,工书能诗,逢尝被张士诚知遇,虽其子仕明,而逢作诗,尚指斥无所隐。其《舟过吴门感怀》云:南州孺子为民在,愧莅黄琼太尉知。又,《闻吴门消息》云:尽拟田单收故土,不期高干损雄才。年七十,自书圹铭而没。”又,清初康熙年间吴升编纂《大观录》之 明贤诗翰姓名 卷十下 载:“公名逢,字原吉,江阴人,徙居上海之乌泾,筑草堂以居,号最闲园丁。洪武中,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趣上道,子掖官通事司令,以父老泣请,明祖诏吏部符止之。著《梧溪集》七卷,书学张伯雨(即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书画诗词,无所不工),行笔稍弱,然传世甚少。”
根据以上王逢简历不难发现,他的身份其实主要是一位“歌咏自适”而隐逸情绪很重的文人处士,因而与同样有隐逸情结的张中、陶宗仪等趣味相投,惺惺相惜;由此联系到其传世书法甚罕,尤其创作类作品有限,存世者多系同道雅集时信笔题跋,可见他根本上还是一位以诗文行世的诗人、文人色彩居多,说他是书法家似乎多少有些过誉之辞。虽然见诸《中国书画文献索引》历代著录他的作品倒也不下几十种之多,但依然以题跋题材居多;而且留传至今的王逢墨迹,硕果仅存,屈指可数不足十幅。
不过,由于这些文字篇幅短小、内容洗练扼要的书迹,几乎都创作于他自青龙镇移居乌泥泾时期的1362到1366年之间,几乎与作《黄道婆祠并序》同时;所钤“梧溪王逢”和“俭德堂”等印鉴,又均与《梧溪集》叙及青龙镇“梧溪精舍”和乌泥泾家居斋堂一一对应,尤其“俭德堂”所在“最闲草堂”遗址直到20世纪中叶尚残存于上海西南郊野。因而这些片言墨痕,无疑属于研究古代上海艺术家和上海地方史,尤其是徐汇古代历史名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可知意义非比寻常。有鉴于此,兹予以详加钩沉著录于下。
1.南宋赵葵(1186—1266)《杜甫诗意图》卷(图7),上海博物馆藏。王逢题书列于画卷本幅后第四,行草跋曰:王孙偶为竹写真,枝枝叶叶淇园春。苏台甘蕉旧障日,藉尔曾称贞干臣。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秋八月十有七日席帽山人王逢题于无作上人四无维室。钤朱文方印:席帽山人、萝月山房;白文方印:王逢之印、王原吉氏、俭德堂、茂林修竹之所。(图8)因前及自陈乌泥泾“居有林塘竹石”之胜,所以,但凡钤押“茂林修竹之所”印鉴者,显系王逢移居乌泥泾后题识。
图7 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图8 《杜甫诗意图》后元王逢题跋
2.元人《游仙唱和诗》册,上海博物馆藏。王逢题二开半,行楷书曰:
曾访云英弱水东,玄霜玉臼满如空。
只今身外都无物,颠倒乾坤子夜中。
一碧桃花似白云,望中仙气日氤氲。
双成未有烟霞习,却染石榴为绛裙。
湖绕黄陵夜色分,娟娟孤月照湘君。
梦中似说经行地,只过阳台不见云。
九还丹就气长春,身外方知别有身。
裁涉凡尘便多欲,文君莫怨白头人。
风落长松子满庭,胎仙飞下护丹经。
世人来问三天事,自傍云根斸茯苓。
瑶简琼文似白麻,案头香集雨来花。
中间盛说仙官事,不似人间代及瓜。
瑶池阿母宴群仙,玉齿微微笑冁然。
应笑有人司献纳,退朝空检白云篇。
碧落风清鹤背高,鬓华飞堕武陵桃。
浙江亭上山如凤,想见先王听夜涛。
麻姑飞佩入方瀛,三见蓬莱浅又清。
汉武不曾离五柞,腋生毛羽几时成。
楼船何负始皇期,黄石曾为汉相师。
世有赢刘莫相托,商颜山下好围棋。
西王春宴百娉婷,玉碧桃华满洞扃。
自饮一杯琼屑露,东风吹梦不曾醒。
银河澹澹月辉辉,洞草岩花夕露微。
笑踏青鸾作龙马,九天凉动五铢衣。
云幢烟节紫霞裾,齐驭泠风集步虚。
若受人间尘一点,长门又属汉相如。
双成今是五云仙,得奏长书玉帝前。
天上星河春似海,人间风雨夜如年。
至正壬寅(二十二年,1362)春三月五日过昆山,雨留清真观主者,余复初出示句曲张外史、遂昌郑先生及郭羲仲、陆德中所和游仙词,诵再过,神气超然,殆与诸游仙笞鸾凤,相下上碧寥间也,因记。忆早岁侍先君库使在信州时,尝和郡经历张率性游仙词四首,今廿年矣,人事变迁,城池墟莽,虽欲如曩昔赓歌之乐,不可得矧,敢觊游仙之万一者乎?然句曲仙去矣,而其词存,则出尘之句,有足发予之清兴,是亦一乐也。复初因征次韵,就书旧作于后,冀来者同赏鉴云,席帽山人王逢。钤白文方印:王逢之印、梧溪王逢、王原吉氏;朱文方印:席帽山人。(图9)
图9 元王逢行楷书《游仙唱和诗》册之一
3.元赵孟頫(1254—1322)《墨兰竹石图》卷(图10),上海博物馆藏。王逢题列画卷后第二,行楷书跋曰:魏国赵文敏公,故王孙也,其文章翰墨,率得三代礼乐流风遗韵,墨兰又特余事耳,兵浚毗陵□□□出示斯卷,为之抚叹者久之。至正壬寅冬,江阴王逢题。钤朱文方印:席帽山人;白文方印:王原吉氏、茂林修竹之所。起首章为白文方印抑斋。(图11)
图10 元赵孟頫《墨兰竹石图》卷(部分)及卷后王逢题跋
图11 元王逢印鉴款识
4.元王绎(约1333—?)、倪瓒(1301—1374)《杨竹西小像》图卷(图1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逢题列画卷后第八,行楷书跋曰:瞳碧而方,气清而苍。发之短不如心之长,有五亩之园,一鉴之塘,日宴坐于林堂,物与我其相忘,其泰宇定而发天光者耶。席帽山人王逢敬题。钤白文起首方印:抑斋;白文方印:梧溪王逢、王原吉氏、茂林修竹之所;朱文方印:席帽山人。(图13)
图12 元王绎、倪瓒《杨竹西小像》卷
图13 元王逢于《杨竹西小像》后题跋
5.元王逢《行书五言古诗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行书9行,行86字。轩轩吾故人,不见十余载。虽无田园归,而有篇翰在。长星慧朔野,钜水王淮海。南冠发就束,戾契仕有待。华亭唳鹤远,今古同一概。草春远萋萋,云午亦霭霭。凤毛巢珠树,回映动神采,何必山公托。孝行鉴真宰。梧溪王逢敬题。钤印二:王原吉氏、俭德堂。(图14)
图14 元王逢五言诗册
6.元黄公望(1269—1354)《九珠峰翠图》轴(图1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系黄公望描绘上海松江地区九座山峰的无限春色,诚如图轴上方正中杨维桢草书题画诗云:九珠峰翠接云间,无数人家住碧湾。老子嬉春三日醉,梦回疑对铁崖山。王逢行草书题画诗位于图右上方,诗云:层峦叠嶂青嵸巃,深坞微露儒人宫。晴霏裔裔吹不断,下覆春水光溟濛。谁家相对缘溪住,石梯蛇折黄华路。何当著我沙棠舟,放歌流下前滩去。梧溪王逢为草玄道人题大痴尊师画。钤印四,白文方印:梧下生、王原吉氏、俭德堂、茂林修竹之所。
图15 元黄公望《九珠峰翠图》轴及右上角元王逢题画诗
7.元朱德润(1294—1365)《林下鸣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逢行草书题画诗位于图右上方云:霜降木落潦水收,鶀雁起影苽蒲洲。钜微万象体俱露,三人琴会当高秋。衣冠鼎足坐松下,天风泠然露如洒。六么肠断苦竹宅,五弦思入苍梧野。谁其洗勺笑回首,意者殷勤劝杯酒。不缘生逢贤圣君,安得绘图传不朽。朱翁在天吾在棷。梧溪王逢在致远西斋题。钤印五,白文方印:梧下生、王逢之印、王原吉氏、俭德堂、茂林修竹之所。(图16)
图16 元朱德润《林下鸣琴》图轴及右上角元王逢题画诗
8.元盛懋(生卒年不详)至治二年(1322)秋日《雪景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收藏印记“席帽山人”,疑为王逢。一如上海博物馆藏至正壬寅(1362)赵孟頫《墨兰竹石图》卷后题识钤朱文方印“席帽山人”。
(作者系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