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丹公寓的早期住户主要是侨民。在一份1937年的住户登记中,各层的住户分别为:1室的住户是R. F. Pirard夫妇,男主人是美国“美孚行”(Standard-Vacuum Oil Company,即美孚石油公司)设在中国的主要进口润滑油以及工业油脂的贸易公司——Sterns Ltd. China Agency(没有查到中文行名,公司在四川路670号)的部门负责人;2室的住户是F. T. Skov,“美孚行”的部门经理;3室和4室分别是Dr. M. Martin和A. R. Lusey,他们都是“美孚行”的普通员工。由此推断,密丹公寓是由“美孚行”整幢租赁后,提供给公司员工使用的员工住宅。
湖南路……民国七—十年(1918—1921)筑,以一个驻华公使命名居尔典路(Route A. Charles Culty)。
这更乱套了,众所周知,英国与法国是欧洲的两个大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历史上,英、法之间战争不断,关系不睦到了相互敌对的程度,甚至直到今天许多法国人都不愿意用英语与英国人对话,上海的法租界怎么可能用一位英国驻华公使的名字来命名法租界的马路?这实在令人生疑。英国驻华公使在中国是地位显赫的外交官,历史上确实有一位被汉译为“居尔典”或“朱尔典”的英国驻华公使,约于1876年来华充当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生,1896—1906年任英国驻朝鲜总领事,1906年晋驻华公使,1911年担任北京公使团领袖公使。他好像没有干过令法国人感激不尽的事情,何况,他的英文名字是John Newell Jordan,与法租界的居尔典路的法文名Route A. Charles Culty相去甚远。所以,法租界的“居尔典路”绝对不可能是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名字命名的。
那么,上海法租界“居尔典路”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的上海图书馆坐落在淮海中路1555号,许多当地的老人仍习惯把这里叫做“牛奶棚”,原来这里就是奶牛养殖场和奶制品生产厂——“上海乳品二厂”;而在更早,它是英国人居尔典(A. Charles Culty)创办的Culty Dairy Co.,Ltd.,中文行名叫“可的牛奶公司”。“可的”就是“Culty”的音译加意译的商业名称,可的牛奶公司是上海坐落在靠市区最近、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场和奶制品加工厂,当然“可的”也是老上海最著名的牛奶以及奶制品厂商和品牌(现在的“可的”便利店与以前的“可的牛奶公司”没有渊源关系)。而现在的高安路和湖南路,以前是河流,1914年法租界扩张成功,这里被划进了法租界,于是,法租界公董局开始填浜筑路。其中,霞飞路(淮海中路)以北的那段,填平后筑成高恩路,就是现在的高安路;以南的那段,以相邻的“可的牛奶公司”的英文名称,取名为Route A. Charles Culty,中国人不知道“可的牛奶公司”的英文名称,就根据法文路名音译为“居尔典路”。1943年,居尔典路改名为湖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