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徐汇滨江召开,这滨江大道便坐落在徐汇区龙华街道。龙华街道旧称“龙华镇”,位于徐汇区东南部,它东临黄浦江,西倚龙吴路,南抵张家塘港,北至华容路。这一方圆6.53平方公里的区域,便是人们俗称的“龙华”。
何以唤“龙华”
关于“龙华”这一名称的起源,似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最早此地原为一片江边的芦浦滩地,滩涂淤积,有人居住了便唤作“龙华荡”。“龙”是汉民族崇尚的图腾,先民尤其是江南水乡一带的民众,多有以“龙”为地名的,如由龙华西去近现今的青浦县一带,便有“青龙港”“蟠龙镇”等地名。另一说是源于佛教,佛教经典中,弥勒菩萨在华林园内花枝似龙头的菩提树下,接班释祖成佛,普渡众生,此举被称为“龙华会”,故而得名。显然,佛教在龙华出现,乃三国年间西居国康僧来见孙权献佛祖舍利、孙权造塔供奉舍利之后的事。可见第一种龙华得名的说法为早,因而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靠谱,后一种说法似附会之说耳。
在历代的上海县志上,都有记载提到,龙华这一区域在古时被称作“龙华村”。直至元代在上海设了行政机构后,元至元年间的《嘉禾志》上,始将该地称为“龙华铺”。“铺”乃古代邮递交通驿站的意思,铺与铺之间约有十余里的距离。可见龙华在宋元时期便已非一稀疏的居民小村落,而是北来南往交通线上一个人员颇为稠密的重要据点了。由龙华铺往西经由钱坟铺、蟠龙铺、张泾铺,就达松江府的前铺了。由龙华铺向东,经由淡井铺,便到上海县城的上海铺了。
至明代,在万历年间的上海县志上,始将此地记载为“镇”了。志载:“龙华镇在廿六保,县治西南十八里。”龙华由“荡”而“村”,由“村”而“铺”、由“铺”而“镇”的发展,当与千余年来此地人口日益趋多且集中居住,当地舟楫车骑交通日益发达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这方土地上的先民,以及陆续移迁来的民众,一起胼手砥足辛勤劳作的结果。
闹猛的“龙华镇路”
当然龙华由“铺”而“镇”后市面的热闹与繁荣,与此地有龙华塔、龙华寺不无关系。龙华寺成为江南名寺大刹之一,龙华道上桃红柳绿香客络绎,也是使龙华日益闹猛的因素之一。作为龙华镇中心的那条龙华镇街便筑在龙华寺南面。在龙华塔南贴着塔脚的那条东西向小街,便是昔日龙华镇最闹猛的龙华镇街。小街长约半里许,时称“龙华镇路”,路两边铺有石板的街沿,中间是花岗岩石块铺就的“弹硌路”。街道两边开设着各式各样的店家商铺:有店堂里柜台上竖着黑底白字“太白遗风”招牌的酒店;有门额上挂着“集贤居”牌匾的茶坊;有高悬着“钟灵毓秀”店额的中药铺子等等。小街东头入口有一座约两米来高的石牌坊,过了这牌坊便踏入龙华镇路了。一进牌坊,迎面便是家镇上有名的饭馆,饭馆对面背贴着龙华塔脚的是爿点心店。20世纪60年代点心店失火,差点危及古塔。龙华镇路上各式商铺应有尽有,其中有两家店铺有些与龙华寺有关的说法。上海原是江海边的冲积平原,故地下多泉源,最有名的便是静安寺前的涌泉沸井,被誉为“天下第六泉”。龙华也有两口泉井,据康熙《江南通志》记载,泉井位于龙华寺前,正好在龙华塔的东西两边,故被称为一双“龙眼”。且这两口泉井的水质又恰好为一咸一淡,故被附会上许多神奇传说,曾成为龙华胜境之一。至明嘉靖年间,两口泉井毁于倭寇之患,后又有龙华寺僧惠林予以修复。后随着龙华镇日益繁荣扩展,那条镇路上商贾辐辏,摊贩林立,这两口井竟不知了去向。民国年间上海通志馆几位先生为修方志来找这两口井,结果遍访耆老宿绅,费尽周折,居然被他们找到了。东面一口泉井,在镇路东段一爿鞋子店里,竟然就在店老板的睡床底下,木板盖了井口,上面便架着床铺。另一口泉井,在镇路西段一家鲜货行里,井口上堆满鲜货篓子。两口井都未干涸,井水都还能分辨出咸淡来。龙华镇路西头,原有一座殿宇式建筑乃财神殿,过了财神殿便是出龙华镇路的了。为了镇路上诸多商铺摊店的用火安全,1924年,有镇人陆晋生发起设立了救火会。该救火会便设在改建后的这座财神殿里。解放后,龙华地区消防设施统一布局,救火会连同财神殿一起拆除,就地建起了一座二层楼的百货商场,成为龙华镇路西尽头的标志。
龙华的水系和桥
龙华地处江南水乡,故亦泾河纵横,水系发达。以前可见小溪弯弯曲曲,盘旋环绕。有龙华民谚云:“龙华十八湾,湾湾对龙华。”“河道弯弯对塔影,古松丛丛听钟声。”早年间在龙华寺弥勒殿前与龙华塔之间,原也有一东西向的水道,水道上在塔与殿之间还曾筑有一座小桥,清康熙《江南通志》称之为龙华寺内的寺桥。而笔者细阅龙华塔下的《龙华寺舍利记》碑文,则记有“新造水闸而利僧,得一方之敬仰”。那就是说在这一由西向东、经龙华寺前而流入龙华港、终达黄浦江的小河道上,清代也曾建有调节河道水位、防止旱涝成灾的一座水闸,因为水闸又有便于寺内僧人用水及方便通行的功能,故碑文上记之为“闸桥”。无论唤作“寺桥”还是“闸桥”,其利民利僧的作用都在,且在上海方言中,“寺”“闸”语音不易细分,故历来对桥名无多争论。清末民初,市政建设将这条小河道填没,改筑为一条可通车行人的马路,此路与原有的在龙华塔脚南面居民聚居商铺林立的龙华镇路平行,但是条更宽敞可行车的新交通道路,于是从此时起,人们将原先那条弹硌路的龙华镇路称之为“老街”,以与这条新马路相区别。河虽不存,但桥仍在新马路中间,在桥堍两端,乃至桥面上还设有商铺摊店。直至民国年间,该路再次拓宽修建,那座寺(闸)桥才被完全拆除。
说到河泾水道,龙华的主要河道便是龙华寺南约半里地处的龙华港水道,此河道西连漕河泾镇,东通黄浦江,故也被称为“漕河泾”。泾河南岸,今新建的海波花园住宅处,还曾有过一座漕河庙,在方志上也有记为漕湖庙,庙前横跨河道南北两岸还曾有过一座漕河庙桥。1933年9月2日上海发生过一次狂风大潮,该桥竟被毁塌,后又新建过一座木桥。解放后荒芜了的庙址改建民居,木桥原址改建了一座水闸,闸上有通道连接河道两岸。2017年龙华港水闸被移建至东头与黄浦江连通处,此处的水闸被拆除,但闸上通道仍予保留,以利两岸通行。
彩虹桥及龙华港路牌
漕河泾在龙华界内,又被称为龙华港,港上除上述那道后改为水闸的漕河庙桥外,还有小牐桥、新木桥、香花桥、龙华桥等跨港桥梁。那些小桥在龙华历经市政建设和改造中都不复存在了,只有那座龙华桥,因正对着原龙华飞机场大门,为进出机场原唯一交通道,故不仅予以保留,且还在历次道路改建中,不断得以加固和扩建。现随在该桥所在的龙华西路的扩建,它也已被改建为廿余米宽,可过载廿吨车辆的新型“龙华通道桥”了。
龙华通道桥新姿
在横跨龙华港上诸多桥梁中,最有气势的便是那座闻名遐迩的百步桥了。因桥处龙华港最东头,漕河泾将入黄浦江处,该处河港较前更为开阔,故桥也较长,以“百步”命之,也不为过。此桥创建于何时,笔者暂无可考,但至少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上海县志上便已有记载:“邑人祖饯多与此。”可见该桥和上海人有着久远的历史关系。此桥原本也是座木桥,约在明万历丙辰年(1616)由邑人张云程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又有张泰和龙华寺住持上机重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周国桢等重建,嘉庆九年(1804)有徐思德再倡捐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有定海人韩之鹏和龙华寺住持文果再予倡修,此次修缮自1886年七月动工,直到1888年四月完工。由木桥改建成的中国建筑式石桥,工程确实伟大,形式壮丽,故志书上称其为“海邑诸桥之冠”。这在当时实在是龙华一名副其实的精美古代石桥建筑。大石桥东面几十米便是龙华港与黄浦江的汇入处,也是除苏州河外,由黄浦江而入内陆西南方的又一通道,故志书上还有记载:“清初建炮台于此。”此处也正为一防护之要隘也。笔者年少时来龙华远足,由谨记路(现宛平南路)北入百步桥,南出桥即飞机制造厂大门了。在大石桥北堍早年还有座小庙,名为卧龙庵。笔者年少时来此,以为供奉的该是诸葛卧龙先生,实质上里面供的却是施相公,原来是因为小庙“卧”在龙华港上之故而名。几年前此地市政做开发建设,桥北端开阔为五十余米宽的宛平南路,桥南端辟为同样宽阔的云锦路,原本的百步石桥,也改建为连接这两条大道的宽阔的马路大桥了。而在它的东面,正好在龙华港与黄浦江的汇合处新建了一座双层的大桥,将南北滨江大道连通了起来。这座新型大桥比原先的百步桥建筑更宏伟,造型更漂亮,且还有一个美丽的桥名——彩虹桥。
百步桥新姿
龙华火车站与后街
龙华是上海诸多区县中,交通方式最齐全的。它除了有陆上的马路可通车行人外,以龙华港为主的水系,西经漕河泾、七宝镇舟楫一直可通达松江。它还有直到解放前还是上海唯一的民用机场——龙华机场,将上海与国内国际各地在空中连通在一起。民国年间上海南去,经松江至杭州的沪杭铁路也在龙华经过,还设有一座“龙华火车站”。民国年间上海往南方的火车站是在原南市区制造局路、瞿溪路处的上海南站。现在那里的“车站前路”“南车站路”等路名,便是南火车站曾经存在的遗迹。沪杭铁路从南火车站出发,沿黄浦江西岸南行,到龙华境内在龙华港北岸,穿过百步桥北堍,在百步桥西四十余米处,架铁路桥穿过龙华港,继续在龙华港与黄浦江之间南行。那座龙华火车站就建在龙华飞机场东北侧,现在的民航技术学院校舍的北面。这里有条小路从车站直通到龙华寺和龙华镇路,民国年间上海老城厢里人来龙华寺上香,或来龙华游春,往往搭乘沪杭铁路到龙华火车站下,然后沿这条小路来到龙华寺,因此这条小路被称为“火车站后街”,久之又被简俗称为“后街”。现在此处建起了地铁11、12号线龙华站,但这条被称为“后街”的小路还在,它曲曲折折从两个地铁站中间穿过,从龙华路可以一直通到新开辟的云锦路,但显然已很少有人知晓这“后街”原是和这里有座沪杭铁路线上的龙华火车站有关。
后马路路牌
后马路东口在云锦路
后马路西口在龙华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沪杭铁路上海段调整走向,原在南市的旧上海南火车站撤销,龙华火车站则搬迁到龙吴路西侧,成为一个火车重新编组的调车场,称之为新龙华火车站。该地也有了个新地名——新龙华。
龙华庙会
庙会原是中国民间一岁时风俗,起源于远古宗庙社郊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自东汉佛教传入,至南北朝佛教信仰大盛,寺院中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应运而生,信徒游客纷至沓来,小商小贩因之亦云集寺院周围招徕生意,佛教的香会便形成了寺院的庙会。沪上静安寺、龙华寺等都有庙会,但因龙华寺地处市郊,每年仲春三月,寺院周围十里桃花盛开,一番红上枝头、绿上柳梢、桃园处处、柳绿袅袅、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更吸引信众香客和赏春的游客。因此在龙华寺一年的多次香会中,仲春三月(农历二月下旬)观音诞辰的庙会最为热闹,人们争相来龙华踏春进香,龙华寺、塔间市集骈阗,热闹非凡。有上海竹枝词为之咏:“春光明媚指龙华,古寺幽深静不哗。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龙华寺、龙华塔、桃花是为龙华三绝。三月三上龙华、逛庙会、看桃花,曾成为沪上习俗。
人们来龙华,除了去寺院进香,在庙会集市上购物之外,文人游客还有许多赏春游会的地方。在民国年间,龙华港南岸,即现今修筑成的龙恒路处,有邑人陆云僧修筑了一条“瓜豆园路”,此路长约一里许,路两边曾有“露园”“惠家花园”“许家花园”“周家花园”“瓜豆园”等众多私家园林。三月庙会之际,小路两侧墙内篱外到处透出一簇簇姹紫嫣红的桃花来,真是别有一番春景。清末诗人祝德麟为此吟诵曰:“一塔如相引,龙华路乍经。潮来芦浦失,雨过稻畦醒。树影移黄浦,钟声入泗泾。船窗未孤寂,伴我有流萤。”
十年动乱之后,龙华庙会得以恢复举办,记得其中规模最为盛大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时在庙会期间,从宛平南路龙华路处便实行交通管理,一切车辆便不能再向龙华机场方向行驶。由此向南各行各业售货的摊位摆满在马路两侧,其中有各地各式的小吃和点心,也有各省各市来的土特产食品;有出售衣裤鞋帽各式日用物品的,也有陈列珍珠玉石出售木器家具的;有出售风车气球各式儿童玩具的,也有买卖笔墨纸砚书写文具的。总之衣食住行各式物品都有出售,上千摊位逶迤排列于五里长街,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当然龙华寺内更是香烟缭绕,钟声梵音阵阵。而龙华机场内更是搭起了看台,场内有从外省市赶来参会的高跷、荡湖船、龙灯、彩妆行街等各式民间艺术表演。庙会要连续热闹三天至一周始歇息。目下“庙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华庙会”亦已被列入上海市级非遗名录。如何发掘好龙华庙会这份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价值,传承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龙华庙会的热闹景象,应是有意义的考量之题。
(作者系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