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徐汇区淮海中路上的新康花园和上方花园都是上海的花园里弄,这两条弄堂相距很近,弄口都朝着淮海中路,弄堂深深,又很安静,算得上闹市中的净土。
新康花园曾被叫做“欢乐花园”
新康花园位于淮海中路1273弄,是兼具里弄房屋、花园住宅和高级公寓特征的里弄式公寓,它南北贯穿淮海路、复兴路中间,南门在复兴中路,北门在淮海中路。弄内环境幽静,属于上海最优雅的住宅区之一,也是上海最漂亮的洋房弄堂。它建于1934年,由英商新马海洋行设计,原为新康洋行的宿舍,由11幢二层花园公寓住宅和4幢五层公寓住宅组成。原本院内设施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等,许多华侨在此居住。
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还有个名字叫“Jubilee Court”,Jubilee可以译作欢乐,于是这里又被称为欢乐花园。这还有个故事呢。原来,新康花园在1935年建成后,住户大多是英国侨民。1936年12月11日英王乔治五世宣布退位,次年5月12日,乔治六世加冕登上王位。上海的侨民举行了隆重而又热闹的庆祝乔治六世加冕活动,新康花园也张灯结彩,热闹非常。Jubilee的本义就是教堂、国王登基周年庆祝节日的意思,于是,侨民就把Ezra Court改名为Jubilee Court,而上海人知道这是新康洋行的产业,仍叫作“新康花园”。
由繁华的淮海路一侧大门进入极为宽敞的大弄堂,两侧是一列西班牙式两层楼房子,连着幽静的庭院,被一株株高大的雪松掩盖着。那些雪松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气定神闲地舒展着郁郁葱葱的枝叶,绿荫撒满院落的围墙,撑起了新康花园的半片天空。临复兴中路一侧是4栋多层公寓,位于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基地内,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形成中心前庭空间。各栋主出入口面向前庭设置,楼梯间设置在北侧,各住户以门厅为中心进入各个房间,其四五层为跃层。建筑立面一层为茶色面砖贴面,二层以上为水泥砂浆抹灰,淡绿色涂料饰面,平屋顶,左右对称,开窗较大并采用了当时十分前卫的转角窗,具有简洁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
新康花园局部
二层的花园公寓前有庭院侧有车库,介于独立住宅和集合住宅两者之间。其外观为温润的淡绿色水泥砂浆墙面,一层底座由咖啡色系两种不同颜色纹理的釉面砖以纵横相间的方式拼贴而成,屋顶是双坡顶和平顶结合的方式,屋顶和花园围墙的顶部披红色西班牙瓦。二层的阳台设置两根爱奥尼克式螺旋形立柱装饰,部分窗户上方做了凹入墙面的拱形装饰,铸铁阳台栏杆,简练地表达了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每幢建筑内有两个住户单元,每层一户,有独立的门进出,上下两层互不干涉。底楼客厅外有半室外空间的门廊与庭院相连,宽大的庭院内种植着高大的雪松等常绿植物。庭院围墙上开设横长方形窗洞,周围有半砖厚的收边,施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扁铁花饰,从外面隐隐透出花园内的婆娑枝叶。花园还有一段专用楼梯直接通往二楼凹廊式大阳台。多年前,西方人在这个城市里曾经优哉地过着市民生活,据说还有英国王室成员来此举行婚礼。
新康花园里住过的文化名人
一些上海文化名人的家就在新康花园里。
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樑从1956年起就住在这里。颜文樑是我国第一代旅法画家,他的水粉画《厨房》早在1929年就荣获法国“巴黎春季沙龙”荣誉奖。徐悲鸿誉之为“中国的梅索尼埃”,梅索尼埃是十九世纪法国画家,他的画以细密、真实著称。20世纪20年代,颜文樑远赴法国学习西洋画。1931年乘轮船回国时,从巴黎带回来的是一万多册美术书和五百多具著名雕塑的石膏复制品。他是将欧洲雕塑阿加特米型复制品大量运回中国的第一人。那五百具石膏像使颜文樑在家乡苏州创立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全中国设备最完整的学校。这些完全按照欧洲雕塑博物馆的陈列模式陈列起来的雕像,被人称为是美术界的玄奘取回的经卷。与此同时,颜先生还带回了与他自幼熟悉的东方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家的室内陈设着全套欧式的老家具,连画框也被他精心嵌在他从法国带回来的镀金雕花镜框里。据说,颜文樑生前在新康花园家中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架三角钢琴,上面供了一只法国式的大水罐,插了干旧的玫瑰,颜老先生就喜欢在这样灰朴朴的钢琴上自弹自唱,有时还拉拉小提琴。这样的画面在很多年前的上海新式里弄里并不难见到,如今却在城市风景里渐渐淡出。也许,生活的空间将不再布满灰尘,而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却已成了凝固的记忆画面。
新康花园里还住过钢琴家丁善德,他于1934年首演贺绿汀的《牧笛》及《摇篮曲》并灌注唱片,是我国首位灌注唱片的钢琴家。丁善德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和夫人黄宗英曾住新康花园16号二楼。赵丹故居和新康花园内其他建筑一样,外观为西班牙式,宅后有庭院。底层和楼上住户各有自家门户出入,私密性很强。赵丹是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在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武训传》《李时珍》《聂耳》《烈火中永生》中扮演主角,他的表演生涯横跨无声、有声、彩色影片三个时代。赵丹凭借在电影《乌鸦与麻雀》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5年又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1979年以后,赵丹与夫人黄宗英带着小外甥女从湖南路8号搬迁到新康花园16号的二楼,这里是赵丹生命中最后一个住处。1980年10月10日,这颗文艺界的巨星陨落,终年65岁。
毗邻赵丹故居的新康花园18号,是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故居。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曾长期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被称为越剧一代宗师。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洁身自好,恪守艺德,一生的座右铭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身为女演员,这在解放前尤为难得。有权贵要她去唱堂会,她公然拒绝说:“我不唱堂会,谁要看我演戏,请到剧场来。”袁雪芬的故居同样带有花园和阳台。
靳以是著名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部作品;他又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一生编辑出版了《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文丛》《小说》等十多种卓具影响的文学期刊,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58年12月31日,靳以的家搬到了新康花园3号有花园的底楼。刚住下,先他入住的袁雪芬就来看望了。他们是文联的同事,彼此相熟,现在又住到了一个小区,来往更方便了。
这些艺术家的入住为新康花园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仿别墅式布局的上方花园
离新康花园不远的淮海中路1285弄便是上方花园。这里原是沪西农田,1914年被划进法租界。两年后,英籍犹太人沙发购进该地建造私家花园,称之为“沙发花园”。上方花园为西洋花园布局,建有大块草坪、喷水池等。1933年,开设在上海的浙江兴业银行出资买下“沙发花园”,但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直到1937年才建造花园式里弄住宅,于1938年至1941年分批建成,取名“上方花园”。
里弄的总体构成为行列式布局,南北向五排布置,东西向北部三排为十二列,南部两排为16列单体混合结构,共74幢3层建筑,外形为西欧排联式住宅与单体住宅相结合的改进型建筑,每一个门牌号为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外观为细颗粒状的凹凸处理,涂以米黄色涂料。屋顶为双坡和四坡屋顶结合,披红色西班牙瓦,烟囱伸出屋顶,檐下部分采用了连续拱形样式的装饰线条。内部设计合理而华丽,屋檐下饰有浮雕。玻璃钢窗有圆弧形、八角形、长方形等,落地窗前有线条柔美的铸铁小阳台,部分窗之间有科林斯式柱头、洛可可式螺旋柱身的立柱装饰。窗户前面有小花园,后面是个杂而小的院子,近厨房,作为杂院及后门出入口。
这个花园里弄住宅的特点是建筑风格多样,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多户联立式等,建筑形体主要为缓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也有装饰简洁的现代式。细部装饰富于变化,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室内宽敞明亮,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上海高档的新式花园里弄住宅的典型代表。大多数的房型仿别墅式布局,不对称,显得生动而有家庭情趣。大门进去就是一个长方形的起居室,边上是餐室,两处之间只有框不做门,显得畅达;起居室后面有楼梯,楼梯边上有保姆房,后部边上还有车库;在楼梯半层处有一间亭子间,二楼有三间卧室;三层也是卧室,后部是晒台。这种住宅的条件处于别墅与石库门里弄之间,一般上海滩上比较有钱和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多住这类住宅。当年,上方花园的住户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和银行、商行经理,以及律师、会计师和工商业主。
上方花园24号里的张元济故居
我国近代著名出版家、《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的创办者、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曾住在弄内24号,弄口“上方花园”四字即为张元济手书。“上方”二字取自旧诗“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事空”的意境。
淮海中路1285弄弄口墙上张元济手书“上方花园”
张元济是我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功不可没的元老。早在清光绪年间,他已是刑部主事,因参与维新运动而被撤职,并宣布“永不叙用”。直到光绪29年(1903),上海商务印书馆才聘他为编译所所长。他编译出版了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的名著,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建立了汗马功劳。
张元济是在抗战爆发后搬到上方花园的,这之前他住在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20世纪20年代的极司菲尔路,已是街道纵横,商肆林立,百业俱全,并聚集了大片居民住宅。其中极司菲尔路49号是一幢混合结构的三层楼住宅,这里曾寓居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926年,胡适赴英国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会议,5月间先回到上海,在沧州饭店开了房间,后接受顾颉刚的劝阻未去北平而留在上海,租下了极司菲尔路49号的小洋房。胡适寓居上海后,接受光华大学教授聘任,又与徐志摩、梁实秋、邵洵美等筹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1927年4月30日,他就任母校中国公学校长,又兼文理学院院长。那时,胡适除了到学校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外,就在寓所潜心写作,在这里完成了许多学术论著。当年,张元济就住在胡适寓所斜对面的极司菲尔路40号。这是一座两开间带有尖顶的二层英国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是张元济在这里买下2.5亩土地请英国在沪开业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1913年开始建造,当年底完工。洋房外墙用红青砖相间砌成,寓所用清一色青砖。小楼前辟有花园,楼后凿有一个小水池,里面种着荷花。那时,胡适与张元济“衡宇相望,时相过从”。张元济的家乡海盐澉浦出产名贵水果檇李,初夏果熟,亲戚寄来后,张元济总要赠几枚给胡适品尝,并告以如何吃法,“食时揭去少许,启小孔,吮其汁,可一吸而尽”。张家后院辟有荷花池,结了莲子,张元济总是让园丁折下数支送往对门胡适的寓所。那时,胡适在写《中古思想史长编》,经常过来向张元济借阅古书,每当他写完一两章,即送张元济阅读。每当随后两章送来,张元济随即订成本子,一口气读完,晚上临睡前,在床上又重读一遍,并给予很高的评介。对于在极司菲尔路的一段生活,胡适后来写道:“那时我在张菊生(即张元济)先生的对门,时时向他借书,有时候还借到他自己用笔细校的史书。我那时初读唐晏校刻的陆贾《新语》,写了一篇跋,也曾送菊生先生,请他指教。”张元济寓所当年接待过许多名人,1915年,梁启超来沪组织讨袁斗争以及1920年从法国归来都曾下塌在这里;蔡元培、严复、伍廷芳、黄炎培等则是这里的常客;孔祥熙在未成为民国要人前也常到这里做客。与张元济住宅相邻的是当过朱德老师的周孝怀寓所。
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事变次日,日军飞机向地处闸北的商务印书馆投下6枚重磅炸弹,霎时间,满是图书、纸张、油墨的商务印书馆立刻燃起了熊熊烈火。在冬日阴霾的天空下,唯见“飞灰满天,残纸堕地”。据史料记载,这场大火一烧就是数日,商务印书馆内的印刷厂、编译所、图书馆等统统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此情此景,为商务印书馆操劳半生的张元济不禁潸然泪下,心痛欲绝。由于商务印书馆两次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损失巨大,张元济自己的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他不得不在1939年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和位于极司菲尔路40号的住了25年之久的花园洋房,搬进上方花园。在上方花园居住期间,张元济的生命之树再一次绽放出新枝。
张元济入住上方花园时居住在24号,这是一幢三层楼住宅,每层有两间并排朝南的大房间,屋前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门外有个小花园,堆砌有假山,间植雪松、广玉兰、紫藤架、花草树木等,还有个伞状水泥亭。当年张元济的卧室兼工作室就在二楼西间,室内陈设简朴,只有几件结实而不配套的木器,还有大堆大堆的书。房间西北墙放着张元济夫妇的床,居室正中是一张白色大理石面的红木方桌,这张桌子是张元济母亲的妆奁,后来成为了他的工作台。张元济几乎天天在此伏案工作至夜深,书写大量信札和校勘古籍。北面靠墙是一个大衣柜,其半边挂着几件长袍,另半边上部的小橱里,也被文房四宝所“占领”。房间东北角有一个很暗的小间,里面有一个四层的书橱。房间东墙有一个壁橱,橱上有一座小的皮套珐琅金钟,每当张元济独自看书写字时,没有一点声音,只有这只小钟,每隔半小时会敲几下报时,在寂静的书房里颇有几分“蝉噪林逾静”的安宁。朝南是四扇玻璃窗,窗外有一个小阳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看楼下花园和远眺周围景色。
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故居
张元济故居庭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原是明朝常熟藏书家赵琦美的脉望馆的钞本,由赵手抄和手校的,后来辗转于钱谦益的绛云楼和钱曾的也是园,入清以后又经季沧苇、黄丕烈等大藏书家收藏,最后归入丁祖荫之手。该抄本原有340种元明杂剧,后来只剩下242种,但其中仍保留了不少海内孤本。丁祖荫得手后,将其深藏了数十年,直至抗战爆发,这本稀世古籍才流入市肆。当时,郑振铎称这部书的发现“几乎与光复一座名城无殊”,其重要性仅次于敦煌藏经洞和西陲汉简的发现。张元济以1000元之价,从书商手里借来逐页拍下照片,与已迁往香港的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签订了出版合约,并以73岁高龄,毅然担负起了此书的校勘、出版工作。1941年秋,这部稀世珍籍更名为《孤本元明杂剧》影印面世,初版350部,很快销售一空。在上方花园的小楼里,张元济还为重庆中央图书馆做古籍鉴定工作。“九一八”以后的整整10年,张元济几乎天天在上方花园的小楼里校勘古籍,终于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完成了这项工作。经他鉴定的善本共3800余种,其中宋元古本300余种,与当时北京图书馆的善本藏书量几乎相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进入租界,从此,张元济进入一种隐居状态。为了维持生计,在一位亲戚的建议下,张元济开始卖字,他写给商务天津分馆经理的信中说:“上海百物昂贵,生计大难。弟今岁起以鬻书度月。”他参考当时书家的润例,制定一份“鬻书润例”,除了请京、津、杭等商务分馆分发润例、代收写件,还将书法交给荣宝斋、朵云轩、九华堂、汲古阁等书画店代销。没想到各地人士仰其大名,纷纷前来求字,有对联、堂幅、屏条、扇面、册页等。甚至抗战胜利后,香港、新加坡等地仍有人慕名前来求字。当时他刻有一枚图章,有“戊戌党锢孑遗”字样。他孙子张人凤记得,每隔几天,祖父就要在饭桌上写几件书法作品:“祖父用一个圆形的大砚台。竹制的笔筒内插满了大大小小的毛笔。他写得最多的是对联。先将裁好的宣纸摺成七格,在饭桌上铺好厚厚的几层报纸,再将宣纸铺上拂平,然后挥笔。有时我站在旁边看着他写,有时站在他对面,写完一个字,帮着将纸向前挪动一点。祖父有几本楹联手册之类的东西,可能是根据求字人的身份、爱好,挑选词句。他挥笔时,我们在旁边是不能说话的,写完了,可以向他问长问短。”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获得张元济的墨宝。当年,汪伪政府浙江省省长傅式悦附庸风雅,托张元济的一位亲戚送去一幅画卷,请张元济在画上题字,还附有11万元的支票。张元济从支票的印章发现求字者是傅式悦,马上断然拒绝,退回支票,修书一封,其中说:“是君为浙省长,祸浙甚深……以是未敢从命”。1942年初,几名日本人坐汽车来到上方花园张宅门口,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下车,递进一张印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片求见。张元济正在写一幅册页,看了名片,从书桌上随手取了一张便条,写上“两国交战,不便接谈”八字,让儿子张树年拿到楼下交给他们,那几个不速之客只得怏怏而退。
建国后,张元济赴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出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在上方花园度过了人生最后19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晚年时,张元济曾自撰一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1959年,中国出版业元老张元济以93岁高龄在上方花园去世。
上方花园16号曾是潘序伦旧居
上方花园16号也是一幢带庭院的别墅。走进去便是一个花园,花园里绿树成荫,花草遍地。面朝花园的是一幢三层楼建筑,奶黄色墙面在一大片绿荫中显得十分清新。右侧的墙体呈弧形,门前有四级台阶,楼下朝南是两间面朝花园的房子,中间隔着一条窄窄的走廊,朝南的几扇窗户的铸铁栏杆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细木条的地板保存完好。这里曾经住过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潘序伦,他于1937年在上海创建立信会计篆刻学校,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上方花园16号
潘序伦最早是舰艇无线电员,后考取圣约翰大学。1921年,潘序伦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被学校保送进入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学习。在美国,潘序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暨南大学教授、商学院院长,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致力于引进并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与技术。1927年,他创办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后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1937年,潘序伦与事务所同仁决意创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有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审计人才。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并入上海财经大学。20世纪80年代,潘序伦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创办了潘序伦奖学金,并将自己的存书与出书版税全部用于会计教育。
20世纪40年代,潘序伦住在长乐路,后搬入淮海中路上方花园16号,一直住到60年代后期,才搬到建国西路402弄的循陔别墅5号。
上方花园16号住宅的底楼和楼上部分房间现在是上海荆棘鸟公益发展中心,其前身为荆棘鸟书会。荆棘鸟书会自2010年起从事公益,2015年1月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同年4月注册成立荆棘鸟公益发展中心。作为一个从公益组织发展而成的社会组织,“荆棘鸟”获得了团市委颁发的“青年中心”称号。通过经常性地开展沙龙、讲座、活动等形式,为市民免费普及心理、婚恋、读书、健康、教育等知识。在2019年4月21日即“世界读书日”之际,由徐汇区图书馆、荆棘鸟书会联合主办的“‘书香漂流、悦享换书’2019世界读书日捐换书活动”在上方花园16号荆棘鸟书会举行。当天现场人们沉浸在书香氛围中,有交流有分享,为这间有着文化底蕴的老洋房增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