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丛菊新开,我来到上海市徐汇区启新小学参观。学校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一间间宽敞的教室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清洁明亮,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秩序严谨规范。操场一边,新辟的室外校史广场设计得简洁时尚,很有艺术品位。如此优美整洁的学校环境,使我禁不住感叹:能来此读书的祖国花朵们多幸福啊!而这一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今日启新小学
启新小学校史园一隅
上海锦江乐园附近,有条梅陇路,至今周围尚有不少梅姓人家居住。梅陇旧名梅家弄,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始有徽州梅姓人来此经商,其后裔建宅第逐渐形成街弄,因而得其名。街市兴隆于清嘉庆年间,遂为梅家弄市。后来,因与市南另一梅家弄重名,经市政府批准改名为梅陇。此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梅陇是银子,漕河泾是顶子(即官帽)。”可见梅陇这里一向是经商者为多。我外婆的祖上居于此,亦姓梅,前清时,外婆的祖父梅宗泰(字玉书)官至布政使理问衔,六品职,家有良田八百亩。想来那时候家里是亦官亦商的。眼见甲午战败,外敌入侵,国势衰微,梅宗泰心里万分焦急。且随着上海开埠,西学东渐,民风迅速开化,崇尚文明启蒙。清末民初时,梅宗泰担任漕河泾乡经董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区长),屡屡积善社会,已经在当地颇有名望。他一直想为当地老百姓办一所好学校,这是梅宗泰一生的愿望。
我家与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黄炎培先生一家是世交,两家后代还有联姻,到现在梅、黄两家小辈还有交往。我家老屋小阁楼上,至今还珍藏着黄炎培先生亲笔题写的一块匾额。1902年,黄炎培考中了江南乡试举人。次年,他辟荒原,剪榛莽,开林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1905年,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他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师范讲习所和浦东中学等,并且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此外,他还参与发起了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立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并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
受黄炎培启发和影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梅宗泰于清廷统治摇摇欲坠之际,亦抱着教育救国之理想,毅然捐出土地五亩、房屋十间,选址梅家弄镇南街190号,改建校舍创办启新小学堂(“启新”二字取诸家业之“启新堂”)。启新小学堂建成后,梅宗泰之子、我的太外公梅萼(字尉仙,末科秀才)被聘为首任校长(1906—1908)。学堂遵循清廷癸卯学制,实施初等教育。初办学时,聘朱爱人、胡俊明、陈全疆为教师。学堂开支经营概由梅宗泰一人担负,且尽力动员镇上、农村六岁以上孩子上学,学费全免;教师只取少量工资,意在为乡里行功德善事,广为散播知识。办学过程中,梅宗泰多次拜访世交黄炎培先生,求教办学良策,交流各自对历史和时局的见解,向他学习救国治国及发展民众教育之新思想新举措。
1911年,孙中山领导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梅宗泰、梅萼亦在当地予以响应,四处奔走,宣传革命,宣传共和。
1914年,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国民政府开始对上海县各学校进行视察,启新小学堂亦在其列。第二年,梅宗泰秉承孙中山“天下为公”之理念,把学校无偿贡献给了漕河泾乡乡公所,毅然实行公办,改校名为漕河泾乡第二初级小学,任命京师法政学校毕业生胡德章先生为校长。其时学校有教员3人,学生68人(其中女生8人);实行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同年秋天,为扩建校舍,由漕河泾乡公所拨银元三仟六百圆,梅宗泰、张宗福先生各捐银元一仟圆,在原址扩置土地二亩,建楼房三幢,平房四间。为便利师生通行,梅宗泰还个人出资修路,在学校至梅陇镇的土路上铺了石条。自1916年春季起,学校实行复式教学编制,以吸收更多当地百姓子女入学。1917年8月,学校增建的新校舍落成。9月,学校接受上海县视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督导)视察,视察报告记载:“校舍新近落成规模颇壮,教员授课亦有精神,苟能采用启发式则益臻美备矣。”
《徐汇区启新小学【百年校史纪念册】(1906—2006)》中启新小学校名沿革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赴英国考察归来,毅然联络诸多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梅宗泰闻之,深受鼓舞,多次前往学习考察,且以学得之经验体会用于自己办学。1918年,县视学视察漕河泾乡第二初级小学,记载显示学校教育规范严格,教学质量有相当之保证。
根据我们现在查到的资料,1917年时,梅宗泰、梅萼还是上海县教育会的会员,他们以教育为己任,竭尽全力为中华的振兴而出钱出力。1918年,梅宗泰先生还以漕河泾乡采访调查员的身份参与编撰民国上海县志。此外,他还出资为家乡建造了昇平桥、同庆桥和寿阳桥。梅家原先家有良田800亩,至梅宗泰晚年,仅余300亩。梅先生变卖家产和良田做公益善事,甘心奉献社会,一片善心可嘉。
历史潮流汹涌激荡,倡导民主科学之新风蔓延神州大地。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梅家弄镇商界罢市,漕河泾乡第二初级小学的教师、学生毅然罢课,支持北平学生爱国运动,坚决要求收回我国对山东的主权。对此,梅宗泰、梅萼亦持同情态度,并暗中予以支持。学序恢复后,上海县视学视察学校,史料记载:“陈教员三四合歌列唱齐唱俱见整齐,钱教员一二读法考问字义尚觉明白。”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不久,梅宗泰、梅萼从黄炎培先生处知晓此事,认为走此光明大道,积贫积弱之中国将从此崛起矣!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1922年,梅宗泰先生逝世,享年68岁,其时全校举哀。梅公生前,身处清末民初颠沛动荡之世,仍追慕开化时风,醉心筑路造桥兴学,对乡里之民,颇有贡献,尤热忱建树于社会公益事业,殷殷期望我伟大中华能有朝一日繁荣富强,兴旺发展,骄傲地自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他逝世后,民众远近自愿前来送殓,队伍达三华里之长远。此后凡二十余年,梅萼继承父亲梅宗泰遗志,继续接办学堂。1942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启新小学堂首任校长、我的太外公梅萼也去世,享年63岁。
“梅开陇上,疏影横斜,正是我们梅陇好地方。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高高兴兴聚一堂。读书,做工,学农,经商。将来学成致用,建设三民主义新梅陇。有光,有光!”这是1932年时的校歌——《梅陇小学校歌》(1931年因当地地名改为梅陇而随之改校名为上海市市立梅陇小学),正像歌中所唱,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来学成致用,不止为梅陇,也为国家争取了无限荣光。
民国时期,启新小学堂毕业之学生,多人考入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成为国家栋梁;还有多人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努力奋战。如投身抗日烽火的革命先烈殷益文,他于启新小学毕业后,开始参加进步活动,从事抗日宣传。而后辗转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的秘书。1941年,他接受《解放日报》中央发行部之命赴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1942年2月,随八路军385旅过平汉铁路,遇敌伏击,折返太行山。5月底,日军大举“扫荡”,在河北省涉县西南的东皎、西皎大山中进行搜山,殷益文不幸被俘,受尽日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太原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新中国成立后,殷益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纪念他,启新小学附近的一条马路还被命名为益文路。此外,1917年毕业于启新小学的梅鸿荃烈士,1937年时担任本区求知小学校长,在祖国危难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血洒卫国疆场。抗战期间,启新校长唐树桂秘密组织抗日蒙难同志会,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队收集日军军事情报,真可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唐树桂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在原址废墟上重建校园,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梅陇地区,上海市军管会教育局郊区教管处任命唐树桂为梅陇国民学校校长(1946年易名为上海市市立梅陇国民学校)。这时候,学校有学生360人,教师11人,校工3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学校上空高高飘扬。1954年,学校改名为梅陇镇中心小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同时亦承担起对本地区其他小学的指导任务,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学校向着教育现代化前进。至百年校庆时,学校恢复初创时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我的母亲钱锦钰也是在这所小学里读到小学毕业,之后继续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名医生,并且在60年代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翔的师弟、多次荣获亚洲和世界冠军的中国田径队男子110米栏运动员谢文骏也是从启新小学毕业的。
知识即力量,科学推动发展。梅开陇上,历经风霜,坚忍不拔,不忘初心,才会素芬香远,才会有今日的硕果累累。百余年来,启新小学历经社会变迁、战争离乱和岁月沧桑,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代代桃李芬芳,泽被一方,绵延不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启新小学更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愈来愈多的栋梁之才。凝结几代人鲜血和生命的启新教育之理想,将在启新小学永续传承,激励后人。
(作者原系上海市静安区档案局主任科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