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天平路40号内有一幢漂亮的老洋房,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上海市文化局下属的上海文艺医院。当时,我工作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市文化局下属单位,于是我认识了不少文艺单位的朋友。那时候,有一种粉状的治疗口腔疾病的药(我记不清药名),对治疗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特别有效,其他医院配不到此药,而文艺医院随时供应,因此我经常与文艺单位工作的朋友到文艺医院配这种药,于是就开始关注文艺医院老洋房的历史和故事。
天平路40号的老洋房
天平路40号是西班牙人科恩的住宅
天平路以前叫做“姚主教路”(Route Prosper Paris)。在一份1937年上海《字林洋行行名录》的上海住户登记中,“姚主教路40号”登记的住户是Mrs. L. Cohen(科恩女士),她的全名叫Mrs. Linda Cohen,是西班牙人,与哥哥A.科恩(Estate A. Cohen)在上海共同经营上海皮革厂(Shanghai Leather Co.,Ltd.),哥哥是工厂的法人,而她负责企业的管理。据记载,上海皮革厂创办于1925年以前,经营制革业,加工生产鞋底和鞋面皮革、皮带、家具用皮革,出口皮张,销售制革材料;早期在杨树浦建立皮革加工厂,后来迁到沪西白利南路(今长宁路)59号,公司设在四川路620号华德大楼,并设有产品陈列室,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皮革厂和皮革制品经营商。
西班牙是在上海设立领事馆较早的国家,但是,西班牙领事馆好像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经常搬来搬去,如1924年在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1号,1933年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205号,1934年又搬到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49号(就是现在的法国领事馆)。到了1937年,西班牙由于内战,其驻外使节的任命十分混乱,一个政权上台就任命一次驻外公使、领事,新政权上台后又立即重新任命公使和领事。于是,1937年2月22日,中国政府宣布与西班牙无外交关系,这对西班牙商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约1938年前后,皮革厂实行改组,向美国政府注册为美商公司,公司的西文名改为Shanghai Leather Co.,Fed.,Inc.,U. S. A.。不过,仅过了几年,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日本成了敌对国,美国在华的企业被日伪政权接管,上海皮革厂实际上关闭了。
天平路40号的西班牙商人科恩的住宅,约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3 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370平方米,建筑面积871平方米,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西班牙建筑风格。主立面朝南,平面呈三级曲折形。西面最外凸的立面为两层,中部与东部为三层。东部的底层设计为三个连续拱券的落地窗,以柯林斯柱作装饰,二层改为平窗,三层的部分退而改为阳台。中间的部分,底层设计为平窗架,二层退而改为阳台;西部统一设计为平窗。屋顶设计为四坡顶,檐口有装饰。住宅的立面凹进凸出,对比强烈,因此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平窗架与拱券窗形成的对比,又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变化和视觉上的立体效果。但是,该住宅缺少许多西班牙建筑应该具备的装饰,所以,有的人把它定为地中海建筑风格。实际上,西方建筑进入中国、进入上海后,不一定完全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建筑形式,变化是正常的,而不变才会有点滑稽。
1947年地图中的天平路40号
太平路40号老洋房局部
由于上海皮革厂向美国政府注册,当然就成了美商企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企业被日伪政权接管,科恩的住宅也被日本的恒产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太平路40号又被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接管。1949年后,这里成为新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机关所在地。1951年10月9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这里接受著名收藏家潘祖荫的后人潘达于女士捐赠的两件西周时期的“国之重器”——大克鼎和大盂鼎。
1960年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迁到河南南路16号的上海博物馆内。1961年,天平路40号就成了上海文艺医院。上海市文化局经过许多次的拆并重组,上海文艺医院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注销了。上海也经历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拆大建时代,我已经许久没有到天平路走一走,不知道那幢老洋房是否还在,是否安然无恙。在初步完成这篇文章后,我特地到那里走了一趟,发现那里仍然是“文艺医院”,不过,已经不归属于文化系统,而是卫生局下属的医院,还好建筑保存完好。
天平路40号门口悬挂着“上海文艺医院”的标牌
天平路40号住宅与张叔驯无关
张乃骥(1900—1949),字叔驯,号齐斋,以字行。浙江湖州南浔人。著名古钱收藏家。其父张均衡,字石铭,光绪甲午(1894年)举人,授兵部郎中。后来在上海经办盐务,投资房地产业、典当业等,还在上海建造“适园”,作为藏书之处,不过,如今无法知道这个“适园”在什么地方。1926年,张叔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币组织——古泉学社,并出版学术刊物《古泉杂志》。该社成员不少系当时的社会名流,如罗振玉、董康、宝熙、袁克文、陈敬弟、丁福保等。虽说古泉学社只存在了一年的时间,但对我国的钱币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36年2月23日,一个更大规模的集币组织在上海诞生,它就是“中国古泉学会”。《古钱大辞典》的编篡者丁福保任会长,叶恭绰与张叔驯担任副会长。
“靖康”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靖康元年铸造的钱,古钱界称之为“靖康钱”,这种钱仅造一年,铸量极少,存世量更少,成为收藏极品。张叔驯因收藏大量的“靖康钱”而闻名泉界,有“古泉大王”之称。罗伯昭说:“民国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吾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叹,宜其有大王之称也。”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局势稍事稳定。1938年,张叔驯迁居美国。抗战胜利后,他曾于1946年回上海处理账务,一个月后返回美国,在美国病逝。
张叔驯在上海的住宅地址不明,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题为《张叔驯——中国古钱大王》的文章,附有张叔驯后人张南琛绘“霞飞路旧居南立面图”,但无法识别这幢房子在哪里。也有人说,张叔驯的旧居是现在的天平路40号,依据是著名古钱收藏家马定祥去过天平路40号张叔驯的家,在那里鉴赏张叔驯的藏品,还说“余见齐斋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备”。马定祥(1916—1991),上海市文管会和上海博物馆古钱专家。我见到过马定祥先生,还与他的儿子马传德有过来往。马先生是杭州人,师从陈绍裘业中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先生于1938年举家迁上海避难,居太平桥承庆里1号。1945年在重庆中路60号开设“祥和泉币社”,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古玩商店。1964年调入上海市文物商店,1978年调入上海博物馆。张叔驯于1938年离开上海赴美国,1946年短暂回国,从时间上看来,马先生不可能在张叔驯家里鉴赏张叔驯的收藏。上面提到,天平路40号在1949年至1960年是上海市文管会机关所在地,马先生是著名的古钱收藏家和专家,他可能应邀到此鉴赏和鉴定古钱。也许,马先生在这里看见过张叔驯收藏的古钱,现代人误以为天平路40号就是张叔驯的住宅。
(作者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