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路包括复兴东路、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绵延6778米,横贯黄浦区和徐汇区,串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中路为1914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时修筑,起初命名为法华路,1918年改名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945年定名复兴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3494米。复兴中路自陕西南路以西属徐汇区,长1275米,宽18—19米。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Route Boissezon),亦为1914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时辟筑,1945年定名复兴西路。东起淮海中路,西至华山路,全长1040米,宽18.5—20.9米。本书记载的是徐汇衡复风貌区段的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全长2315米,大体上较完整地保存了建筑和景观的历史风貌。
复兴路沿线有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按照当年法租界的规定,淡水路以西为欧式住宅区,以东基本上为中式住宅区,因此,建筑的品质差别也泾渭分明。徐汇衡复风貌区的建筑品质是相当高的,沿路多高端公寓、花园洋房和文化建筑。根据1937年的街道指南,这条路上的住户几乎全是外国人,历史上,上海滩著名的艺术家、医生、企业家、教授、建筑师、工程师等也多住在复兴路上。《复兴路》述及的建筑多为优秀历史建筑,我在这里也列举一些我所知道的复兴路建筑和建筑师。
复兴西路45号是中国建筑师庄俊(字达卿,Tsin Chuang,1888—1990)于1921年为自己设计的住宅,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庄俊191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尔巴拿—尚佩恩校区,是最早的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建筑师,也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领导创建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另一位建筑师吴景祥教授(字白桦,1905—1999)住在复兴西路246号,这幢西班牙风格的住宅是他在1947—1948年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曲线形的铸铁花饰栏杆和亮丽的墙面色彩,在二楼同样有一座弧形小阳台,俗称朱丽叶阳台。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一个蓬勃发展公寓建筑的时期,同时也在追求不同风格的表现,西班牙式住宅应运而生。典型的西班牙式住宅如位于复兴中路和汾阳路转角的汾阳路45号,建于1932—1933年,是上海税务司住宅,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的寓所,由中国海关总署营造处英国建筑师韩德利(Morrison Hendry)设计。复兴西路147号白赛仲别墅(今柯灵故居,1933年)由中国建筑师奚福泉(字世明,1902—1983)设计。奚福泉于1929年在德国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他设计的入口台阶、带铸铁花饰栏杆的阳台、筒瓦屋面以及大门两旁的螺旋柱等细部均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他设计的复兴西路44弄玫瑰别墅(1936年),在书中被称为蓝妮弄堂。奚福泉尝试在城市环境中改变一般住宅常用的手法,设计了宽大的阳台,转角带形窗、圆弧形墙面以及圆弧形带形窗,同时以鲜明的色彩墙面装饰弄内的环境。
美国建筑师哈沙德(Elliott W. Hazzard,1879—1943)1921年到上海担任政府的规划顾问,1924年建立哈沙德洋行(Elliot Hazzard)。他在上海留下了大量装饰艺术派风格和西班牙风格的公寓建筑、住宅和办公楼,1930年为商人盘根设计了位于永福路和复兴西路转角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其特征包括底层的圆拱敞廊、室外楼梯、筒陶瓦屋面、檐部的连续小拱券饰带、鲜艳明亮的色彩等,室内大厅的两根所罗门柱十分醒目。
复兴西路19号住宅是俄国建筑师李维(原名列文—戈登士达,W. LivinGoldenstaedt,1878—?)的作品,外观上应用了一些西班牙建筑的元素,如穆迪扎尔风格的铁艺花饰、所罗门窗间柱、檐部的齿形连续小券、水泥拉毛粉刷等。楼梯栏杆柱设计成城堡式样,最有趣的是在楼梯间的窗户铁艺上有一幅斗牛的场景。李维的设计以装饰艺术派风格见长,在上海的代表作有位于南昌路的阿斯屈来特公寓(今南昌大楼),在复兴路上,他设计了位于复兴中路1363号的克莱门公寓(1928—1929年)、位于复兴中路和陕西南路转角的亚尔培公寓(今陕南邨,1930年)、位于复兴中路1327号的伊丽莎白公寓(今复中公寓,1930年)等。
1934年由新马海洋行(Moorhead,Halse & Robinson)设计的新康花园有十一幢二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这里原先是建于1916年的新康洋行大班的私人花园住宅,内有网球场、游泳池等。1933年改建为专供外国人租住的花园住宅和公寓。1937年5月,为庆祝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加冕,将其命名为欢乐庭院(Jiuibilee Court)。英国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的修道院公寓(20世纪30年代)是一组建筑,分南北两幢,中间有廊相连,前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后楼为三层建筑,每层布置一梯二户,属西班牙风格。
复兴路上的住宅建筑以法国式、现代式和西班牙式为主,也有少量的英国式住宅。例如英国建筑师思九生洋行(Stewardson & Spence)设计的正广和洋行大班宅位于复兴西路和武康路的转角处,是一幢三层英国式大宅,平面呈L形,露明的木构架布满了正面和山墙。屋面陡峭,上面有老虎窗。建筑细部装饰精致,二层阳台栏杆用红砖拼砌成图案。属于英国式建筑的还有英国爱尔德洋行(Algar & Co.)设计的复兴西路193号住宅,原名威尔金逊宅(今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3号楼,1924年)。
复兴西路132号住宅(1936年)是中国建筑师李英年(1896—?)的作品,在狭窄的基地上留出一块小花园。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复兴中路1462弄剑桥角公寓(1934年)、位于复兴中路和陕西南路转角的梅谷公寓(1935年)以及复兴西路285、287号住宅(1940年),均采用现代建筑风格。
法国的赖安工程师(Alexandre Lonard)设计的复兴西路17号白赛仲宅(今伊朗驻沪总领事馆,1924年)采用法国风格,积极倡导现代建筑风格,复兴西路26号白赛仲公寓(1929—1933年)以及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1934—1935年)是赖安工程师的代表作。麦琪公寓位于道路转角处,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白赛仲公寓在道路东侧相对。每层有外挑的圆弧形转角大阳台,建筑师巧妙地在极为狭窄的面积仅220平方米的基地上设计出一座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十层公寓。
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德国建筑师是海因里希•倍高(1868—1922),他的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cker)在居沪德国人中很受欢迎,在上海留下了一些经典建筑,如外滩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1900—1902年)、大德总会(1907年)等。倍高在1911年回国后,他的合伙人建筑师倍克设计了位于复兴中路1195号的德国技术工程学院(1912—1917年),采用德国学院建筑风格。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Hudec,1893—1958)也在复兴路留下了作品,在克利洋行时期设计了复兴中路1477号住宅(1921年),以后又设计了复兴西路133号花园住宅(1931—1932年)以及位于复兴中路323号的辣斐大戏院(今长城大戏院,1932—1933年)。
这本呈现给读者的徐汇历史风貌道路系列丛书之三《海上遗珍:复兴路》收录了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关于复兴路上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文章,既有建筑的历史沿革、轶闻趣事,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描述,行文以可读性为主,书中的各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