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路20号,现在的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院内一共有四幢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进入大门,面前是一号楼,左拐往南是二号楼,往西是三号楼,再前行几步见到一个养有锦鲤的水池,前面就是四号楼了,这是现在院内的情况。但在法租界时期就不一样了,那时是相互分开的四幢花园住宅,虽然一号楼还是20号,但二号楼地址是宝建路22号,出入口开设在南面的路转角处;三号楼是恩利和路(Route Henri Riviere,今桃江路)28号;四号楼是恩利和路30号。历史档案《上海法租界地籍图》上也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状况:20号院内一号楼的地籍编号是11095和11096,二号楼的地籍编号是11093,三号楼的地籍编号是11094,四号楼的地籍编号是11117。倘若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地籍编号到上海档案馆去查阅道契,运气好的话会有收获。因为道契上一般都注明了地产主人的姓名及地产面积、价格等,那就能够了解土地上的房子属于哪位业主,以及花园的面积有多大等重要信息了,甚至还能间接了解到当时的地价。还有一条途径,就是根据房屋的地址到上海城建档案馆申请查阅建筑设计图,同样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查到建筑的原业主、建造年份、建筑师、营造商、建设过程等对今天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至关重要的信息。
《上海法租界地籍图》
但是叩开上述两家单位的大门固然容易,可查阅到关键档案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了。所以笔者还是只能根据公开的资料加上个人的观察和研究去撰写这篇文章。
碰巧网上查到2017年的一则招投标信息云:本项目内包含四幢优秀历史建筑及辅楼的装修与修缮,其中1号楼(宝庆路20号1、2号全幢)面积为102平方米以及759平方米,2号楼面积为902平方米,3号楼面积为1 700平方米,4号楼(桃江路30号1号全幢)面积为1 271平方米。互联网还真好,建筑面积的数据都有了。
根据笔者的观察,一号楼不是“略有英国乡村建筑风格”,但仍属于英式风格,它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独立式住宅,有着不对称的平面和不对称的立面,尤其以朝向宝庆路的东立面构图更富于变化,主入口设在东北角,有门廊直通底层大厅。原是轻工业研究所的对外业务接待处,二楼是会议室和所长办公室。南面朝向花园,底层原为敞廊,二层为内阳台,现均已封闭。
二号楼原为法式风格,是一幢假三层的砖木结构楼房,从屋顶上的壁炉烟囱判断,应该是住宅,可惜早年就经改建,现已不复见住宅原貌。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标注其为上海华侨化学制药厂,南立面建有超大尺度的门廊,可能是为卡车进出运送货物所设。有人说它在轻工业研究所时期,一楼、二楼是图书馆和科技情报室,收藏着整套影印版《化学文摘》和国外最新的科技期刊。楼道和房间里整日弥漫着书香和静悄悄的翻书声。三楼是计算机研究室。
1947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宝庆路20号建筑2号楼
三号楼网上能见的文字图片最多了,我定义其为“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为双坡屋顶,山面出檐有封墙,那是西式作法,故不能用中国建筑的“硬山”套用。主体建筑分为前、后两进,混凝土结构,高三层,中轴对称。檐下有多重水泥线脚,外墙贴赭色泰山面砖,水泥勒脚。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底层为敞廊,二层为内阳台,有几何形锻铁栏杆。室内楼梯、栏杆和柱身亦均有锻铁几何图案。彩色镶嵌玻璃和马赛克拼花地坪是该建筑吸引人之处。现在前楼是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总部,后楼环廊是人事管理部门,底层是理化测试研究室。此外,还有宽敞的地下室。经过仔细观察,笔者觉得“简化的新古典主义”一说仅仅是指其对称的立面构图而言,该建筑更多的表征应属于现代的装饰艺术派,如外立面诸多几何形的装饰线脚、室内楼厅的彩色镶嵌玻璃等均不属于新古典主义范畴。另据现有公布资料说,该楼建造于1925年,不知依据何在?笔者觉得起码要晚五年才对,因为建筑前部主立面外墙贴的泰山面砖要到20世纪30年代才成为上海的流行装饰。查资料,泰山贴面砖属一种硬陶材料,1926年才由上海泰山砖瓦厂试制成功,1928年获得民国政府工商部专利权,然后才被建筑业广泛采用。
宝庆路20号建筑3号楼南立面
宝庆路20号建筑3号楼室内楼梯
有言论说,宝庆路20号是原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的旧居,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幢楼。我们假设其是真的,进而去寻找证据,如果找到了,算是给历史的一个交代,找不到,也可以告诉后人一个怀疑的理由,便于继续寻找,直到找出否定这一说法的证据。
据网上介绍:陈行(1890—1953),字健庵,诸暨店口人。系遗腹子,年少失怙,赖长兄春葆抚养长大。春葆以磨豆腐为生,倾全力供弟读书。十六七岁时离诸暨外出谋生,结识河南随县知事言某,言见其聪明过人,乃资助其东渡日本学造纸。归国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化学。1917年毕业,考取官费留学生,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经济兼化学。赴美途中,结识宋子文,后两人长期共事,终成莫逆。1921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回国,任汉口中华懋业银行经理、武昌造币厂厂长。1928年1月,先后任财政部金融监理局局长、钱币司司长。10月,任中央银行行长、中央银行常务理事兼副总裁。1938年8月后,连任中央银行理事兼常任理事。1941年4月,任外汇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造币厂厂长、财政部特派员。1945年8月,派为还都接收委员会委员。1949年去台湾,1953年卒于台北。
这里面的叙述有漏洞。民国时期的官费留学生是稀缺名额,不可能同时让你去“学经济兼化学”,只能选一样。根据陈行以前的履历,似应是化学,但根据陈行后来走的道路,应是经济。网上没有交代清楚。“赴美途中结识宋子文”倒是有可能,查宋子文1894年出生,年龄相差不大,并且也是圣约翰大学毕业。是否陈行赴美后先是学化学,后在宋子文的影响下才转学经济的?没有证据当然只能是推测。另外,根据其回国后的工作经历,他主要是在武汉、南京、上海三地任职。那么他是有可能在宝庆路20号购买或建造住宅的,只是时间应在1928年10月任中央银行行长常驻上海以后。问题是宝庆路20号院内哪一栋楼是陈行的住宅?笔者的猜测,似乎一号楼、二号楼和三号楼都与陈行搭得上边,理由见以下分析:
一号楼地址为宝庆路20号一直没变更过。假设后人认定它是陈行住宅的依据是来自历史档案的记载,那么这条记载必定是宝庆路20号无疑。二号楼早期的主人我们尚未找到,但它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曾作为华侨化学制药厂,这是板上钉钉的事,联系到陈行在圣约翰大学曾有过学习化学的背景,是否可以假设是他买下了二号楼后开设的工厂呢?三号楼不言而喻与陈行的身份地位最为相符,建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陈行在中央银行常务理事兼副总裁的任上发生的事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只是还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无法按常理解释,那就是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面那块地居然是空白!联系到那时候陈行已经被“派为还都接收委员会委员”了,工作办公地点应该在南京。三号楼作为旧中国央行行长官邸肯定也已迎来了新主人,但这些还是不能解释公开出版物上面为何是空白,难道那里是央行的一处秘密金库?二号楼标注的制药厂只是个幌子,实际上是警卫人员的宿舍?
期待所有的问号今后都能够在老建筑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努力追寻下一一找到答案。
四号楼建于1925年没错,网上说它有文艺复兴特征,折衷主义风格,使用简化的古典柱式。但仔细想想,欧洲文艺复兴流行于15世纪,折衷主义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古典柱式流行于17世纪,一幢建筑哪容得了四百年的风格变迁?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浮躁的、贴标签式的注释,或者老老实实地说它的窗是和什么风格相似,它的门是学习了什么样的设计手法,它的屋顶又是借鉴了什么样的形式等等。因为建筑师每设计一幢房子都是创造,他会受到历史因素和流行形式的影响,再加上个人主观上的艺术修养因素,有时还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业主的喜好。所以,首先要认识到建筑的复杂性,这才是紧要的;其次,要把握住建筑的主体形式;然后才能试着进行解读,得出尽量正确的结论。就拿四号楼来说,它的南立面柱廊是遵循了古典主义的构图原则,比例恰当,尤其是爱奥尼克柱加工得十分规整,三楼大平台周边的宝瓶围栏多见于法式建筑,中央山花的曲线和花饰花圈总体上是巴洛克的,但顶部的造型没有历史依据,有人说是蝴蝶,笔者觉得更像是甲方的要求。至于说到建筑的主体形式,则比较像德国的民居。建筑主入口设在东侧,南侧原为朝向花园的大柱廊,是一处独立的开放式空间,进门是大客厅,现在作为会议室。北面是一排木格玻璃门,镶嵌着五彩缤纷的玻璃,玻璃门的上方是三个弧形的玻璃窗,窗上是纯手工镶嵌的三幅玻璃风景画,这种艺术镶嵌玻璃以1837年就成立的美国蒂梵尼(Tiffany & Co.)公司出品的最为精美,不过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工场也有出品。
四号楼门前有一汪水池,周边用太湖石围起,一座精致的小桥跨越水池,正好将其一分为二。如果这汪水池是原装的话,或许可以表明原来房屋的主人是中国人。恰巧我找到的史料也证明了这一点:1936年的《字林西报•行名录》上刊出了恩利和路30号(即四号楼)的主人是C. P. Yin和C. A. Fan,一位姓殷,另一位姓范,这也符合四号楼是由两幢错列相连的房屋组成的情况,看来两家是好朋友或是亲戚,可惜没有刊出他们的身份或职业。进一步的线索是在行号路图录上发现的,1947年那里已是上海市卫生疗养医院了。至于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何时迁入了宝庆路20号,没有找到确切记载,一定是在上海解放以后。
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1958年开始用现名,是一家市属科研机构。1964年以后曾获得各级奖励80余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如发酵法制造谷氨酸工艺的研究、塑料薄膜法双向拉伸工艺和设备、油溶性彩正彩底成色剂等。1982年,根据市府面向市场的精神改制,更名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同年4月在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1984年后设有电子应用、微机应用、表面处理、电镀环保、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分析测试、机械、情报资料等9个专业室。1987年撤销高分子室,合并电镀、表面处理室,增设中试室,成为上海市轻工系统中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开发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金属和非镀表面处理、环境保护、精细化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和理化分析测试等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
2005年10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宝庆路20号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