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名人旧(故)居,连带居住在此的名人,是一座城市和地区的名片,代表着城市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衡复风貌区,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区域内的汾阳路、武康路、湖南路、长乐路、华山路等地段是老洋房最集中的区域,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纷纷寓居于此。徐汇衡复区内现有名人旧(故)居82处,已向社会开放的有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夏衍旧居、草婴书房。这些承载城市文脉的名人旧(故)居,就像一把打开徐汇人文历史、上海记忆之门的钥匙。随着时光的流逝,深度解析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中流传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风流,将会显现出越来越珍贵的文化价值。
一、徐汇区名人旧居工作概览
徐汇区的名人旧(故)居是历史文化名城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海派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徐汇区积极贯彻国家文物局提出的普查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精神,圆满地完成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及时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论证、公布和挂牌等保护工作,完善保护规划,坚持长效管理,加强宣传利用,发挥特色优势,传承文化遗产。
1.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发掘文物资源家底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07—2011年),徐汇区陆续新公布了五批不可移动文物共78处,荣获“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2—2016年)工作中,徐汇区全面动员,相关委办局、各街镇、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国有单位密切配合,全区登录可移动文物12200余件/套,拍摄文物照片41100余张(部分市级单位直接上传国家统一平台,未列入统计),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立足普查,全力推动不可移动文物核定保护
根据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相关文件精神,为推动徐汇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改善保护状况,确保文物安全,徐汇区文化局与区规土局对全区三普登录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实地勘察,经报区领导批准,2017年4月,将“来斯别业”等204处三普登录点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3.推动名人旧居挂牌开放,集聚历史资源优势
为不断推进名人旧(故)居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文博场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作用,在实现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进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徐汇区先后筹建了徐光启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汇展示厅、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等场馆,并为张澜、赵丹、黄兴、田汉、顾毓琇等20余处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名人旧(故)居挂牌。
4.加强联动和文化宣传,实现文博资源整合利用的最大化。
一是联合区域内23家博物馆(纪念馆)成立“光启博物馆联盟”(目前增加至30家),搭建平台,实现馆际业务交流、资源整合、成果共享、集群发展。二是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组织区域内的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建筑免费向公众开放,举办系列讲座、展演、互动体验等活动,努力展示徐汇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创建“徐汇文化遗存”公众号,设置文物保护单位二维码,积极推进文物智能导览系统建设,更好地宣传徐汇区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品质,提高百姓认同度和互动体验,让市民共享区域内的文化财富。
5.编撰史料,发掘文化底蕴添亮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活着的历史,徐汇区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等公共建筑,名列全市之最。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徐汇“海派之源”新标杆,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让市民共享文化遗产成果,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留存的历史》《徐汇区文物志》《海上遗珍:武康路》《海上遗珍:衡山路》《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等书籍,以徐汇历史建筑群、名人旧(故)居群等历史遗存,展示徐汇特有的东西交融、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收录了衡复风貌区内138幢优秀建筑,重新为“万国居住建筑博览群”写影留档,该书中的每一幢建筑都附有二维码,公众可通过扫码进入更丰富的多媒体体验之中,让“建筑可阅读”的体验更丰富、更愉悦、更易读。
二、保护与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文物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文物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在保持历史建筑的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
上海宋庆龄故居:加强保护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宋庆龄(1893—198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的夫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被誉为“国之瑰宝”“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的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此,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1949年8月,宋庆龄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由沪北上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国以后,她经常在此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维护国际正义。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供人瞻仰。
上海宋庆龄故居占地面积4 830平方米,于1981年10月揭牌建馆,1988年5月起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中主楼建于1920年,曾先后于1990年和2006年进行两次全面修缮。时隔12年,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2018年纪念馆再次闭馆实施保护性修缮工程。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破坏过程的不可逆性,使得此次修缮工程的意义超出了一般的建设工程。本次修缮工程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尊重文物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和目的,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架设健康监测系统,对主辅楼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主要解决了包括主楼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以及辅楼的倾斜问题。同时,此次修缮工程还重点就主楼室内空间格局和装饰式样、材质、工艺等按原貌予以维护维修,配套升级空调系统、安保弱电以及院内附属设施,更好地实现了对故居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使其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延续传承。
为使观众更好地走近这位伟大女性,体验和感悟宋庆龄的崇高品德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此次纪念馆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方面作了较大改善和提升,生动地体现了宋庆龄“可爱的家”的贴心周到之处,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有情感、有温度的参观体验。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公共服务区
历经近一年时间的保护性修缮,上海宋庆龄故居于2019年1月27日宋庆龄同志诞辰126周年纪念日当天,以“鲜花代门票”的形式恢复向社会公众开放。
柯灵故居:不破坏原始空间和氛围的前提下延续建筑本身特色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建成于1933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59年12月,柯灵和夫人陈国容迁入此地,在楼内203室居住近半个世纪。柯灵去世后,曾经的文人故居空置十几年,衰败不堪:一层受潮严重,墙面发霉;二层书房地面槽朽,墙体面层空鼓剥落,且局部有植物根系侵蚀;花园荒废,杂草丛生……故居整体保存状况令人堪忧。2014年底,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对柯灵故居开展保护修缮工程。柯灵故居作为上海西班牙式公寓民居的典型范例,其历史、艺术、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因此上海交大在做修缮保护工作的时候,尽量致力于在不破坏原始建筑空间、氛围的前提下,加强其生存能力,延续建筑本身的特色,勾连人物情感记忆,使之成为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场所。
修缮前的柯灵故居客厅、卫生间、花园
柯灵故居以确保结构安全为前提,解决故居再利用的问题,修缮后作为展览馆供游客参观,一层为柯灵生平、作品介绍等展示空间,游人可以通过原室内旋转钢梯通往楼上,二层完全保留柯灵生前原貌。
柯灵故居书房
夏衍旧居:家人口述、资料调研还原风貌
夏衍旧居位于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建于1932年,共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452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融合西班牙建筑元素的英式住宅风格。建筑至今已有80余年的深厚历史,其中,20世纪50年代夏衍及其家人在此居住的历史是建筑历史中最重要的片段。建筑见证了夏衍在此生活、创作、奋斗的往事,是不可磨灭的重要记忆。承担修缮的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在此次修缮中,以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作为最重要的参照依据,根据夏衍家人的口述信息及同类型历史建筑的调研,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外立面建筑风貌及室内空间的历史风貌。为了让建筑尽可能还原当时景象,仅外立面的用料,总设计师沈晓明带领的设计团队就试验了十几个样板才最终敲定方案。为了让屋内的陈设也如昔日之景,建筑内的壁炉、木门,甚至踏上去会“嘎吱”作响且凹凸不平的楼梯都被一一保留……只有将这些历史原物都保留下来,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修旧如旧”。
夏衍旧居向阳一隅
在夏衍旧居的斜对角,淡黄色的西式建筑,正是为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搭建的书房。“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草婴书房的打造也充分尊重其家人的意见,虽然只有25平方米左右,却力求将其生前工作、生活的场景鲜活地展示给公众,当然书房中最少不了的是他的作品。
草婴书房全览
徐汇区通过对178号名人坊——夏衍旧居、草婴书房的修缮与活化,将其打造成为乌鲁木齐南路重要文化新地标。加上此前巴金、张乐平、柯灵等名人故居已经对公众开放,衡复风貌区内的名人旧(故)居开放将形成规模效应。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馆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