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21日成立的华东美术家协会,至1955年2月12日由华东美协改组成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一直坐落在徐汇区的淮海中路1162号淮中大楼的四楼。这两个由国家设立的美术家学术团体,期间围绕着新中国的美术建设,曾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亦可归属到徐汇区的历史文脉中,在此记叙一二。
1954年4月28日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与会者合影
一、华东美协选择在上海成立的历史基础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最雄厚,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就美术界而言,投身革命活动的美术家人数最多。
20世纪初,已有张聿光、钱病鹤、马星驰、沈泊尘、丁悚、但杜宇等漫画家,配合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
1926年12月,以漫画界元老丁悚为首,团结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黄文农、鲁少飞、叶浅予、季小波、胡旭光等一批青年漫画家,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漫画家团体“漫画会”,则有着鲜明的革命倾向。其中黄文农(当时已参加中国共产党)、叶浅予、鲁少飞穿上军装,参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组建的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革命。
文化巨人鲁迅先生,1927年由广州来上海定居后,致力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培育的一批青年版画家,成为左翼美术活动的主力。1930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于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其骨干成员许幸之、于海、张眺(已是中共党员)、江丰、胡一川、马达、陈烟桥、陈铁耕、力扬、王艺之、张明曹、顾鸿干、夏朋(女,已是中共党员)、张谔(已是中共党员)、蔡若虹等多半为新兴版画家。其中,张眺后赴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区域赣东北,出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并在《红色赣东北》报上时有发表美术作品。许幸之后来赴苏北加入新四军,参与鲁迅艺术文学院华中分院的建校和教学工作。江丰、胡一川、马达、张谔、蔡若虹、陈铁耕等赴陕北延安。江丰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画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委委员、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文委委员、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等职。蔡若虹出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胡一川出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木刻研究班主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马达在鲁艺美术系执教。陈铁耕除执教鲁艺美术系外,还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工作。张谔在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编辑部工作。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漫画家立即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刊《救亡漫画》五日刊。同年8月,上海漫画家又组建抗日漫画宣传队,先后入队的漫画家有叶浅予、张乐平、胡考、特伟、梁白波(女)、席与群、陶今也、张仃、陆志庠、廖冰兄、陶谋基、黄茅、叶冈、麦非、宣文杰、章西厓、廖末林、张光宇、黄苗子等。叶浅予为队长,张乐平为副队长,率领队员一路途经江苏的镇江、苏州、南京,湖北的武汉三镇,湖南的长沙,安徽的休宁、万安、屯溪、祁门、渔亭、岩寺,江西的上饶,浙江的金华、淳安、开化、华埠、常山、兰溪、龙泉,广西的桂林,广东的广州,直至重庆,以及部分队员到达香港,走遍大半个中国,开展抗日漫画宣传活动,期间创刊《抗战漫画》半月刊,主编漫画、版画、速写、素描和摄影相结合的《日寇暴行录》和中英文对照对外宣传抗日的画报《今日中国》。其中胡考、张仃,以及独立开展抗日漫画创作宣传的华君武、米谷等亦相继去延安,米谷后来又转入苏北地区的新四军。
曾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的黄镇,1931年赴江西参加中共组建的工农红军,历经红军北上抗日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出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红军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并且在长征途中现场创作留下了红军长征史上第一部《长征画集》。
上海美专西画系毕业的沈逸千和同学莫朴、黄肇昌、俞创硕等组成抗日国难宣传团和战地写生队,深入各抗日战区写生宣传抗日,甚至到延安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作写生肖像画,同时在延安举办《战地写生画展》,还到山西八路军总司令部为朱德总司令、贺龙将军作写生肖像画。其中莫朴后来到苏中参加新四军,与已在新四军的版画家吕蒙、程亚君共同创作反映抗日根据地斗争生活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随后莫朴又赴陕北延安鲁艺美术系执教。
还有毕业于上海美专的陈叔亮、沈之瑜,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的黎鲁(已是中共党员),以及上海画家黎冰鸿、芦芒(又是诗人)、孟光、翁逸之、张乃雄、吴耘、江有生、徐飞鸿、邹雅等,他们或相继去延安,或相继赴苏浙皖抗日根据地加入新四军。
上述投奔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的上海美术家,后来大部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他们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参与接管文化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大都担任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工作。上海解放后的当务之急,是从组织体制上解决进入上海的老解放区美术家和上海美术家之间的大团结大联合问题。所以,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首先委托主管文艺工作的夏衍召开上海美术界代表人物座谈会,询问调查上海美术界的情况,听取美术界的意见和要求。接着在1949年8月28日,“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恰逢北京成立“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改名“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选举产生主席米谷,副主席沈同衡、张乐平,常务委员陈烟桥、杨可扬、陈叔亮、沈柔坚、沈之瑜、张文元、陈秋草、赵延年;工作机构设有组织部、创作研究部、编辑出版部、展览部、福利部、辅导部;拥有会员293人,分为:漫画组、木刻版画组、油画组、雕塑组、国画组、连环画组、美术教育组、工商美术组。该会以大团结的精神,联合了来自老解放区的美术家和上海的美术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新中国初期的美术建设工作,亦为日后在1954年4月于上海成立“华东美术家协会”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正因为上海有着美术家队伍雄厚的实力和光荣优良的革命传统这样的历史基础,所以确定在上海成立华东美协委实是最佳选择。在如此历史基础上成立的华东美协,则可以强有力地领导开展华东六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上海)的新美术建设工作。
二、陈毅市长与上海美术界
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时,时任浙江省杭州市市长、雕塑家刘开渠被推举为主席,副主席为赖少其(常务副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丰子恺、黄宾虹、米谷,秘书长为陈烟桥,理事除以上人员外,有张乐平、钱松喦、潘天寿、钱瘦铁、贺天健、沈柔坚、莫朴、吕蒙、张文元、陈秋草、陈之佛、凃克、傅抱石、颜文樑、黎冰鸿、林风眠等。后来随着华东大行政区撤销,于1955年2月12日,华东美协改组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原有正副主席、理事连任,原秘书长陈烟桥改任副秘书长,正秘书长由沈柔坚担任。华东六省成立美协之前,则由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代理原华东美协职责领导开展六省美术工作。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兼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又是深有文化素养的诗人,对上海美术界一直十分关注,亲自过问并对华东和上海美协的工作热诚支持。同时顺便说一下,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一直居家在徐汇区湖南路262号一幢花园洋房(又名湖南别墅)内,后来奉命赴北京出任外交部长,离沪时,将该住宅让给毛泽东第三任妻子、工农红军长征女英雄贺子珍长期居住。所以说,陈毅与贺子珍亦曾是徐汇区居民。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担任新四军军长时,就已经关注着上海美术界。因为当时有不少上海美术家参加了新四军,他从中得知上海美术界的许多情况。特别是他从中得知上海万叶书店的创办者钱君匋先生,既是出版家、新文艺书刊装帧艺术家,又是篆刻家、诗人、散文家和作曲家,为人厚道,十分爱国,而慕名想获得钱君匋的篆刻作品。后来陈毅又获悉新四军军部的李仲融同志正好是钱君匋的朋友。一天,陈毅派李仲融出差来上海办事,顺便委托请钱君匋刻印。李仲融同志抵上海后,便到南昌路43弄76号万叶书店拜访钱君匋。钱君匋知来意后,立刻设计操刀刻了“陈毅”两字的一方白文石质印章,由李仲融带回交给陈毅。陈毅得印后爱不释手,多年一直钤用这颗印章。由此,陈毅与钱君匋结下了友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毅奉命进入上海接管,并出任市长。他忙里偷闲,要接见早就神交的钱君匋先生。一天,陈毅派秘书到钱君匋府上拜访,钱君匋得知陈毅要接见,非常高兴,在激动中又操刀为陈毅刻了朱文和白文两颗石质名章。按约定时间和地址,钱君匋来到福州路、江西路路口,朝东北的转角上,挂有“上海邮政汇业储金局”招牌的建设大厦的底楼,由传达室一名解放军战士引入二楼一间大办公室,见陈毅同志坐在藤椅上边吸烟边思考问题,办公桌和书架上堆满文件。陈毅见钱君匋进来,立即起立,热情迎接、握手,彼此问候。陈毅请钱君匋坐下后,询问了上海美术界的情况,特别关注上海国画界和书法篆刻界的情形,设想要举行一次上海美术界座谈会,要钱君匋提供参加座谈会的名单。钱君匋便当场开列了沈尹默、刘海粟、马公愚、王蘧常、白蕉、吴湖帆、丰子恺、贺天健、陈秋草、钱瘦铁、王个簃、唐云、江寒汀等一批名单。接着,钱君匋将日前又刻好的两颗陈毅名章送给陈毅。陈毅接受了两方印章,在手中掂了掂,又仔细观赏一番后谦虚而爽朗地说:“我没有研究过这门学问,可以说是外行,但我觉得你刻得很有功力,我以前通过李仲融同志请你刻的一方印,早收到了,很是谢谢!”
此后,关于陈毅市长设想举办的上海美术界座谈会,是陈毅委托新中国第一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兼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夏衍同志及美术方面的负责人陈叔亮、沈之瑜、吕蒙、米谷等召开的。座谈会按中国画、年画、连环画等不同画种分别举行,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探讨了各自画种的革新问题。接着于1950年和1951年,“上海新国画研究会”“上海年画改进会”和“上海连环画工作委员会”等团体与机构先后成立,分别组织画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文艺理论,并深入工农兵生活,用革新精神创作新美术作品。在1950年至1952年的三年间,上海新国画研究会先后举办了三届“上海新国画研究会作品展”,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多半塑造新中国的新人物,亦有洋溢新意的山水、花鸟画。唐云的《晒新谷》,应野平的《接到志愿军的来信》,来楚生的《菜籽丰收》等新国画作品,受到好评。年画家和连环画家们亦创作了不少革新探索的“月份牌”新年画和新连环画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入选1955年2月26日由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与华东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华东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会”,该展览在陕西南路的上海文化广场开幕,陈毅市长出席了开幕式。陈毅在参观展览过程中,特别关注上海美术家的作品,特地向美协工作人员询问上海的美术作品在展览中的数量比重情况,工作人员告诉他,整个展览共有作品481件,其中上海的作品占三分之一以上。陈毅市长参观完美展,在休息室休息时,用毛笔以遒劲洒脱的字体,在宣纸上为美展题词:老画家改变手法画新题材,大批青年画家努力创作,均是为祖国建设服务,这是本届展览会的特点之一,深为赞佩。祝继续努力和获得更大成就!陈毅二月廿六日。上海的美术家们得知陈毅市长写下如此鼓励的题词,深受鼓舞,促进了他们深入探索表现新中国新题材的美术创作。陈毅市长的这件题词,一直由上海美协珍藏着,并且编进了第一部《上海美术志》(200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55年2月陈毅市长出席“华东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会”时的题词
上海地区历来是美术重镇。明代,文人画家聚集地松江崛起了“松江画派”。晚清民初,上海市区老城厢及其周围,聚集了江南地区的书画篆刻家精英,为适应中西文化融合的上海新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之需求,而探索形成吸收西画之长的创新型“海上画派”中国画。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大批赴欧洲法、德、意等国和先于中国引进西洋美术的日本留学深造西洋画的饱学之士,归国后云集上海,创办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的新型美术院校,创刊研究和传播西洋美术的专业刊物,创立研究和创作西洋画的学术团体,出版各类介绍西洋美术的史论和专论著作,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上海如此集中着中西美术英才的优势,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上海美术人才济济,美术创作数量多,需要经常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却缺少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的美术展览场所,举办美术展览时经常如打游击一样,为寻找展览场地而东奔西跑,还要将屏风、画框等展览设备搬来搬去,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鉴此,时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赖少其同志召开理事会,讨论筹建上海美术展览馆的设想,并向领导部门报告,要求领导部门给予支持和提供适合改建美术展览馆的建筑。陈毅市长批阅了这一报告,予以支持。美协的几位领导同志,首先在美协办公室所在地淮海中路附近的衡山路、复兴路、武康路一带考察调查,但未发现适合改建美术展览馆的建筑物。后来转南京路一带考察调查,发现南京西路456号(近成都路口)的“康乐酒家”,该酒家已搬到东北抚顺市,房子空了出来,这幢三层楼的建筑,面积宽敞,又地处市中心,很适合改建成美术展览馆。当时这幢建筑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接管,拟建成军人俱乐部。美协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市领导,市政府与上海警备区协商后,同意将这幢建筑物调拨给上海美协。
上海美协获得“康乐酒家”建筑物后,即由美术家叶苗投入改建设计,很快承包给建筑商动工改建,1956年8月10日落成后,采用鲁迅先生字迹,雕刻成“上海美术展览馆”七个字,自左至右横排在正门上端,显得堂皇气派。此次改建成的上海美术展览馆,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专业美术展览馆。展览馆的底楼和二楼各有展览大厅和多个展览小厅,总体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当时先后举办了“宋元明清画展”“中国古代肖像画展”“齐白石画展”“黄宾虹画展”“林风眠画展”等重要美术展览,并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和座谈会,社会反响强烈。美术展览馆后花园的若干小厅,辟有“光明画店”,为美术家寄售作品,并供应美术用品,代理书法篆刻家预约订件,可谓为美协会员服务而开辟艺术市场的一种尝试,具有积极意义。这一尝试在华东地区美协会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来信委托出售美术作品或代办选购美术用品,有的则直接登门接洽业务,一时生意兴隆。另外设有“美术茶座”室,为美协会员廉价提供茶点,提供清净休闲会友的场所。三楼的一个厅,是美术家的学术活动室,不定期举行学术座谈会、报告会等。至1983年,当时上海市副市长、建筑工程师倪天增对其重新设计进行扩建,并于1986年10月,改名为“上海美术馆”。2000年,南京西路325号(黄陂北路口)原上海图书馆旧址改建后被辟为上海美术馆新址。2012年,上海美术馆又迁到黄浦江东岸原世博园中国馆内,并更名为“中华艺术宫”。
三、创刊《上海美术通讯》
1955年,随着中共中央华东局、华北局、东北局、西南局、中南局等直系分支机构,及各大行政区的行政委员会的撤销,原华东美协亦于1955年2月12日改组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当时华东六省尚未各自成立美协,而华东六省的美协会员活动及日常美术工作,则由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代理原华东美协的职责来领导开展。在如此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及时了解原华东六省一市美协会员的情况,以利开展工作,上海美协便决定创刊会刊《上海美术通讯》。笔者奉命组织刊物的一个筹备组(成员有驻会干部、版画家邵克萍和美术史研究者方英),并负责主编,会刊初为不定期刊,后定为季刊。当时由笔者将刊物的编辑设想呈报给美协党组(书记赖少其,副书记沈柔坚,成员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吕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等),党组在讨论编辑设想时,吕蒙同志表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愿提供出版和稿酬经费,以及编务上的协助,所以后来创刊出版时,封面上标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字样。《上海美术通讯》的创刊申请,由美协党组呈报给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获得批准。
《上海美术通讯》的刊名,由德高望重的丰子恺先生题写。原设想创刊号由美协领导具真名写《发刊词》,后党组决定由主编不具名写《编后记》来代替《发刊词》。1957年6月25日《上海美术通讯》创刊号《编后记》说:“作为美协的刊物,它的任务是报道美术事业的情况:交流创作、研究的经验;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及反映会员的要求意见等等。……上海美协的前身是华东美协,在各省尚未成立美协分会之前,原来的华东美协会员,如今仍与上海保持着联系。基于此,《通讯》就不单限于上海,希望华东各地的会员同志们经常给自己的刊物写稿。”
从《上海美术通讯》创刊号编发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1957年度工作计划》来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确实承担着原华东美协的职能——领导和组织开展华东地区的美术工作。例如《计划》中列出,1957年度要完成组织华东地区七大项目的美术作品展览:(一)华东地区书籍装帧插图展(8月24日至9月8日);(二)华东地区连环画展(9月13日至9月26日);(三)华东地区国画展(10月1日至10月14日);(四)华东地区版画展(10月18日至11月3日);(五)华东地区漫画、宣传画展(11月8日至11月24日);(六)华东地区油画、水彩画、素描、雕塑展(11月29日至12月12日);(七)华东地区年画展(1958年1月1日至1月14日)。
《上海美术通讯》创刊发行后,受到华东地区美协会员的热烈欢迎,纷纷来信表示为有这样一份刊物而高兴祝贺,并表示支持办好这一刊物。
后因历史原因,美协被迫暂停活动,《上海美术通讯》亦被迫停刊。直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美协和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国家设立的文艺家团体恢复活动,《上海美术通讯》亦随之复刊。
复刊后,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美协会员的美术创作探索精神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美术交流活动,美协组织的学术活动亦随之增多,这使刊物内容更加充实丰富,面目为之一新,特别是先后出版了不少具有学术性质的专辑,例如《上海美术界举行油画民族化学术讨论会》专辑、《上海版画界隆重纪念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五十周年》专辑、《庆祝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樑先生九十寿辰和艺术生活八十年》专辑、《庆祝刘海粟教授艺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七十年》专辑、《纪念吴昌硕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上海举行吴昌硕作品展览和学术讨论会》专辑、《上海举行丰子恺逝世十周年纪念学术报告会》专辑、《纪念任伯年逝世九十周年,上海举行“任伯年画展”暨学术讨论会》专辑、《上海隆重庆祝林风眠从艺七十年》专辑、《纪念“左翼美联”成立六十周年》专辑等。总之,凡美协的工作计划、设想和组织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在刊物上有所反映,还有会员美术家的创作经验体会、参与国际美术交流的感受等。《上海美术通讯》后于2003年改版,更名《上海美术》,由十六开本改为国际刊物流行版大十六开本,除保持原有特色外,增强国际美术交流内容,扩大视野,且为全彩色版,成为颇有气派的刊物。
1981年《上海美术通讯》出版《上海版画界隆重纪念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五十周年》专辑
1988年《上海美术通讯》出版《上海隆重庆祝林风眠从艺七十年》专辑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