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年的鲁迅系列木刻版画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杰出的版画家赵延年先生(1924—2014),与笔者结识于1950年代。当时,他是华东美术家协会(后改组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专职创作员,只有30多岁,却多才多艺,除主要创作版画外,兼长油画、水粉画、漫画等。其绘画造型功底好,现场速写形象捕捉能力很强,时有见到他发表于报刊的描绘现实生活的速写画,生动而富有灵气,以及应电影制片厂之约以油画和水粉画创作的电影海报。
1950年代的赵延年
1956年,上海美协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专门成立鲁迅生平事迹专题版画创作组,由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陈烟桥(时任华东美协秘书长和后来的上海美协副秘书长)担任组长,杨可扬、邵克萍、戎戈、赵延年、顾炳鑫等第一代和第二代上海的新兴版画家都是小组成员。他们阅读鲁迅著作,调查、考察鲁迅生平史迹,并邀请鲁迅夫人许广平来上海淮海中路1162号四楼上海美协会议室参加创作准备会议,请她介绍关于鲁迅的形象、性格特征,以及爱好、生活习惯等第一手素材,然后进入构思创作。其中赵延年精心制作了《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和《离家》两幅黑白木刻版画。前者是表现1933年5月31日鲁迅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执行委员,同赴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为德国法西斯压迫民权摧残文化向德国领事馆抗议书》的历史画。后者《离家》则表现少年鲁迅心怀理想离家远行求学的情景,亦属历史画。这两幅版画,当时广受好评,后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
木刻版画《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49×38cm,1956年赵延年作)
要在新中国传承和发扬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事业,必须在高等美术院校建立版画专业系科,来系统培育新中国版画人才。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建立初期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先在1954年筹建版画系,老版画家张漾兮(1912—1964)首任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设立版画系,首要的关键是调集师资力量。先是调集了老版画家张怀江、夏子颐、宋秉恒、丁正献、邓野等担任教师,然而师资力量依然不足。于是张漾兮亲自出马,于1957年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介绍信,来上海美协商调赵延年。上海美协支持了他们的商调,笔者当时在上海美协兼任人事工作,参与并支持了赵延年的商调。于是,赵延年顺利地到杭州担任美院版画系副教授(后任教授),致力于版画艺术教学数十年,同时其个人版画创作亦进入成熟和高峰期。在此期间,笔者与他亦一直保持联系,曾专赴杭州探望他,并且专门著文评论其版画创作。1982年撰文《用版画艺术体现鲁迅的文学精神——略论赵延年为鲁迅作品创作的插图》,刊于上海《书林》杂志1982年第4期。后来撰美术史专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200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其中论述了赵延年于1949年之前在上海遵循鲁迅精神创作版画的活动。尤其是在上海解放前夕,赵延年为迎接解放秘密创作套色木刻版画《解放军到,老百姓笑》;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该作品即被大量彩印成宣传画在街头张贴,讴歌上海人民热诚欢迎解放军的历史情景。笔者又将这册美术史专著题赠邮寄给赵延年留念。就在如此与赵延年保持交往的岁月中,他几乎每年都按民族风俗,创作木刻水彩印的生肖贺年卡寄给笔者,以示真挚的贺年。如今,笔者手头还保存着他寄来的《兔子灯》和《猪姑娘》等洋溢人情趣味的木板水彩印贺年卡。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书影
套色木刻版画《解放军到,老百姓笑》(1949年赵延年作)
赵延年,曾用名赵聪,浙江湖州人。1938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9年开始自学木刻版画,毕业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后在上海大东书局任美术编辑,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日斗争,创作反映人民心声的木刻版画《抢米》《想起了……》《弃婴》《负木者》《江南三月》(套色版画)等作品。其中《负木者》入选1946年由“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在上海举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赵延年也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当选为监事;《江南三月》被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入《中国版画集》,1948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赵延年从青年时代直至晚年,毕生致力于鲁迅所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事业,无论是在培育学生的教学重任上,或在个人版画创作上,都坚持版画与人民心连心的创作之路。
赵延年在美院版画系执教,负责指导学生的创作课。他把版画与人民心连心的个人创作经验悉数传授给学生。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或城区工厂,接触工农群众,与工农交朋友,感受工农生活,现场写生,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他强调必须构思多幅不同的创作草图,反复作比较,选择最佳草图加工定稿,然后正式创作。如此学生的版画创作,大都有着优良的成绩,让他们毕业后受益终生。正如他的学生张嵩祖回忆毕业时离开老师赵延年的情景:张嵩祖当时觉得,毕业离开学校,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创作时心中没有底。赵延年就安慰张嵩祖:“没有离开我呀!我对你反复说过的方法步骤就像一个看不见的老师会陪着你。再说一遍:第一,要深入、仔细观察生活,作必要的现场速写,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创作素材。第二,构大量的草图,别怕麻烦。第三,在草图上比较鉴别,优先重组。第四,在重组的草图上又一次比较提高,最后定稿创作。这四步是绝对少不了的过程。”张嵩祖毕业离校后,遵循老师的教导而努力创作,成绩不凡,后来成为著名版画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
赵延年从美院教职退休后,70至80余岁,版画创作依然不停。回顾赵延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量版画创作,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倾情讴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新生活,例如《和时间赛跑》《移山》《征途》等木刻版画,同时亦创作深情怀念老革命家《林伯渠》等的木刻版画,如此将现实生活与历史人物相对照,来烘托新中国的到来就是老革命家们领导革命队伍奋斗的结果。第二类是深入研究文化巨人鲁迅的品格、精神气质及其历史道路,而塑造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鲁迅斗争活动的历史画和鲁迅肖像画;同时研阅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精心创作插图(有些插图之间的情节连续性很强,实际成为连环画)。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赵延年是创作表现鲁迅斗争活动历史画和鲁迅肖像画,及为鲁迅文学作品创作插图数量最多的画家,且精品多。赵延年于1961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鲁迅》,是鲁迅肖像画中的杰作。画面用简练、粗放、遒劲的刀法,黑白对比鲜明的构图,将鲁迅胸像塑造成在寒风中围着围巾、目光冷对前方、迎风前进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帘,有着令人震撼的强烈冲击力。此画可谓典型地塑造了鲁迅敢于担当历史重任、迎着风险、善于搏击的伟大形象。所以,这幅《鲁迅》版画,自1961年诞生之后,50多年来,被大量报刊杂志和书籍转载;甚至在鲁迅故乡绍兴街头,被放大成大型宣传画,使人远远地就能醒目地见到鲁迅先生这一光辉形象。1963年,笔者赴杭州探望赵延年时,他将这幅42×32cm的黑白木刻版画《鲁迅》肖像原拓件之一,赠予笔者,成为友情永远的留念。
木刻版画《鲁迅》(42×32cm,1961年赵延年作)
赵延年为鲁迅文学作品创作的木刻版画插图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伤逝》《药》《野草》等。他力求用朴实的“力之美”(鲁迅语)木刻版画语言,来表现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使人从视觉上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形象的美,并且各部文学作品的木刻版画插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姿。《阿Q正传》的侧重点放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狂人日记》把主人公放在寂寞的庭院和荒山的阴影中,以增强疯狂性的视觉艺术效果;《孔乙己》着重在讽刺的格调;《伤逝》运用“晕刻”刀法,以渲染其凄凉的故事气息;《野草》则采取抒情诗意的表现,等等。其中,《阿Q正传》因插图之间前后情节的连环性强,实际上构成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所以获得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赵延年前后创作的鲁迅文学作品木刻版画插图共130幅(其中《阿Q正传》插图60幅,《狂人日记》插图38幅),连同上述创作的鲁迅生平活动历史画和鲁迅肖像画24幅,合辑成《画说鲁迅——赵延年鲁迅作品木刻集》出版。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木刻版画插图(赵延年作)
鲁迅小说《阿Q正传》木刻版画插图(赵延年作)
晚年的赵延年,将其毕生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几乎都捐赠给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为此,中国美术馆编辑出版了《中国美术馆藏赵延年捐赠作品集》。
赵延年的木刻版画以黑白表现为主,形成了“以刀写意”、善于高度概括、寓意深邃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体现着运刀刻作木刻版画的“刀味”和“木味”的艺术魅力。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中国首届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浙江省漫画研究会顾问。
藏书票艺术
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藏书票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发展,首先得益于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推动。
藏书票,通常是贴在书籍扉页之前里封上的一种微型装饰画。其幅面,比邮票大一些,通常如火柴盒贴大小,有方形、长方形、直方形、三角形、圆形不等。藏书票的画面,通常是除了标明国际通用的拉丁文“EX-LIBRIS”(意为藏书者签条)外,有藏书者姓名、藏书室(即书房)名称、藏书者所喜爱的花鸟鱼虫等形象或故乡风景,或特意构思具有特殊含义的图像。艺术处理手法,有写实的、写意的、抒情的、象征的、纯黑白的、多彩的不等。既作为藏书者的标记,又作为书籍的装饰品。总之,藏书票图文结合,组成具有艺术趣味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兴趣,而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含量。
关于藏书票的创作,有的藏书者本身是美术家者,则通常由本人设计创作;有的美术家,又常为挚友创作藏书票;有的藏书者,则专门邀请美术名家设计创作藏书票,却需支付不菲的稿酬。
创作藏书票,通常是运用版画形式(包括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纸版画、塑料版画等)来创作,故有“版画珍珠”之誉。其中艺术表现力较强、操作较方便的是木刻版画,所以采用木刻版画形式创作藏书票者最多。之所以通常运用版画形式创作藏书票,是因为版画形式便于数十幅乃至上百幅左右的反复拓印,而这些都属原托的原作,显得十分珍贵。原拓的藏书票贴在藏书上,自然更显珍贵。
藏书票,最早发源于500年之前的德国。迄今,发现德国最早的一枚藏书票,是1450年,一枚木刻版画藏书票,德人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画面是一只在花草地上爬行的刺猬,标题为《慎防刺猬随时一吻》。其含义实际上是警告偷书者不要偷书,构思立意颇为别致。
《慎防刺猬随时一吻》藏书票
1574年左右,藏书票艺术开始传入法国,随后在英国、波兰、美国、日本等国流传,1930年代初传到中国。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我国最早创作和使用藏书票者之一,是1931年中国戏剧文献收藏研究家宋春舫先生自己设计创作,以其书斋名作标题的“褐木庐”自用藏书票。随后,在中国文人中慢慢流行藏书票,并在报刊发表文章宣传介绍藏书票。例如,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的装饰画家、藏书家、作家叶灵凤先生,不仅自己设计创作精美的“灵凤藏书”自用藏书票,而且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综合性文化杂志上发表《藏书票之话》的文章,宣传推广藏书票艺术。而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对于藏书票艺术的创作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34年6月,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师李桦,及其学生赖少其、唐英伟、陈仲纲等27人响应鲁迅倡导新兴版画的号召,成立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并且创刊《现代版画》丛刊,他们借鉴西洋藏书票艺术,创作了一批运用木刻版画形式,探索中国民族化风格气派的藏书票,原拓刊于《现代版画》第九集“藏书票特辑”和《现代版画》第十八集,由此开始了有一定规模地在中国推行藏书票艺术。鲁迅先生当时以喜悦之情收藏了刊载藏书票的上述两集《现代版画》丛刊,如今,这两集《现代版画》依然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成员创作的木刻版画藏书票(1934年)
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由于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军阀混战,以及革命战争,战乱不断,民生不安,亦就无法顺利推行藏书票艺术。只有到了1949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走上保卫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之路,才使藏书票艺术得到充分推广发展。笔者有缘参与了藏书票艺术的推广工作。
首先,笔者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梁栋、国家水利电力部版画家莫测先生等,著文在报刊发表,制造倡导和推广藏书票艺术的舆论。例如,笔者撰《中国早期的木刻藏书票》一文,刊于1980年北京《读书》杂志第二期,评论介绍1930年代中国早期的一批藏书票作品,并且由此引申开去,呼吁在当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大力发展藏书票艺术。随后,笔者又著文《外国藏书票》一文,刊于1981年《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大地》文化杂志第四期,通过介绍一批外国藏书票,提倡借鉴外国藏书票,来多样化地创作中国藏书票。梁栋著文《袖珍版画藏书票与贺年片》,刊于1982年北京《外国文学》杂志第十期。莫测著文《藏书票艺术杂谈》,刊于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艺术》丛刊第六期。这些文章,都归结到,提倡推广发展藏书票艺术来促进中国民众的爱书、读书、藏书风尚,以提高中华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上述舆论宣传的基础上,于1983年底,由梁栋会同郭振华(《读书》杂志编辑)、郁鹏(美术史论家)、四川版画家王叠泉等倡议发起,并得到版画界前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李桦、北京《版画世界》主编李平凡的主持,就在1984年3月16日,于中央美术学院宣告成立“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后改为“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并组成首届理事会,笔者为理事之一。同时推举梁栋任会长,郭振华任副会长,邀请李桦先生担任名誉会长,资深老版画家杨可扬、李平凡先生担任艺术顾问。接着创刊了会刊《书票研究》(后改名《中国藏书票》),物色吸收发展会员,开展全国范围的藏书票创作、展览、研究、出版,以及国际藏书票艺术交流活动。
版画家杨可扬为黄可创作的藏书票
开展全国范围的藏书票推广工作,必须借助在各省市建立相应的藏书票组织机构,才能有力推进。于是,在上海版画会中设立了藏书票艺术委员会,在重庆市成立了四川省藏书票研究会,以及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佳木斯市,河北省廊坊市、江苏省无锡市、安徽省马鞍山市,还有天津市、杭州市、武汉市、贵阳市、哈尔滨市、上饶市、本溪市、塘沽市、芜湖市等都相继成立了藏书票研究会,发动和组织会员活跃开展藏书票推广工作。
举办藏书票展览会,是让广大群众直接全面欣赏到藏书票是怎样一种艺术的最好途径。于是,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和各省市地区藏书票研究会,相继举办了全国性藏书票展览会和地区性藏书票展览会。1986年8月24日至9月2日,在上海市新落成的徐汇区文化馆展厅(今“美罗商厦”所在地)举办《首届全国藏书票展览》。之所以选择在上海举办《首届全国藏书票展览》,是因为展出的一千枚藏书票多数是新兴木刻版画形式,而上海是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策源地,具有深厚历史意义。《首届全国藏书票展览》在上海首展后,又在北京、广州、昆明、重庆、无锡、合肥、西安、郑州、大连、通辽、伊春、乌鲁木齐等地巡展,产生很大影响,促使许多爱书、读书、藏书者产生了需要藏书票艺术的欲望,进而促使藏书票创作的活跃和推广运用。
1986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藏书票展览》目录封面和入场券
在举办《首届全国藏书票展览》前后,全国性的藏书票展览(包括国际交流藏书票展览)尚有: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出的《首届中日藏书票展览》,在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上海分公司展出的《版画藏书票原作展览》,在香港先后展出《中国版画藏书票展览》和《小小版画藏书票展览》,在日本青森市举行《现代中国书票作品展》,另有200枚藏书票参展在日本举行的《书票世界展》,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中国藏书票展览》,以及中国藏书票参加在荷兰举办的《第21届国际版画藏书票双年展》等。国内地区性藏书票展览有:上海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上海总店举办《1988年上海藏书票艺术展览》,在重庆举办《四川省首届藏书票展览》,在江苏无锡市举办《太湖藏书票展览》,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藏书票展览》等等。与此同时,相继出版了多种藏书票集:王叠泉编《中日藏书票作品选》,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梁栋编《中国藏书票选》,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宋珍妮编《一百零一人藏书票》,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张松正编《书票艺术集萃》,由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藏书票作品选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等等。还有多位版画家因勤奋创作藏书票,积累丰富的藏书票作品,亦相继出版个人藏书票作品集。例如版画家杨可扬自编《可扬藏书票》,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接着又由他人为其编辑两本杨可扬藏书票作品集分别出版。如此不断举办藏书票展览和出版藏书票作品集,标志着我国藏书票艺术繁华春天的到来,呈现社会主义艺林中藏书票艺术一派可喜景象。
我国的藏书票,艺术风格鲜明区别于外国藏书票,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气派。例如,既有精细的白描线刻,又有如拙朴的似秦汉砖刻;既有如民间年画的浓艳喜气,又有如水墨画的淡雅诗意;既有如敦煌壁画的历史淳厚,又有如唐三彩的玩味不尽,等等。
就在上述推广藏书票艺术的工作中,笔者在与创作藏书票的版画家们多有联系接触中结下了友情。其中就有为版画界前辈杨可扬先生撰写《杨可扬的藏书票艺术》,刊于1993年1月14日《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另为创作藏书票的版画家莫测、马林海、陶宝庆、张嵩祖、郑通校、林世荣等著文,分别刊于上海的《书林》杂志(后改名《书城》)、《美化生活》杂志、《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以及收入笔者文集《美在乡土——艺术随笔》(1993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中。这些版画家与笔者友情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示,则分别为笔者构思创作了具有不同艺术情趣的版画藏书票,贴在笔者所藏书籍的里封上,时有翻阅欣赏,成为友情永远的纪念。
版画家马林海为笔者创作的藏书票
版画家张嵩祖为笔者创作的肖像藏书票
版画家郑通校、林世荣为笔者创作的藏书票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文化名城,对于藏书票艺术的推广工作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从2004年起,由版画家、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新任副会长邵黎阳先生主持,每两年一届的《陆家嘴“梅园杯”上海国际藏书票邀请展》,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既发动我国全国范围的版画家创作藏书票参展,又邀世界各国的版画家创作藏书票参展,并组织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此乃已成为世界藏书票艺术活动的“名片”。另外,由藏书票收藏家、藏书票艺术活动家、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亦收藏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藏书票,并先后编辑《一纸繁华》和《纸上落英》两册中国文化名人藏书票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以全彩版精装出版,借助文化名人藏书票来传播推广藏书票艺术,起着独特的作用。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