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福开森路上是没有274号这一门牌的,因为在1932、1936、1938年出版的《字林报行名簿》上均没有找到这个地址。即便后来改名武康路了也同样没有274号,因为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面也没有找着。但从现在武康路274号门口的挂牌文字上来看,似乎“274号”这幢房子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就已经有了。这就有点复杂了,难不成史料记载有误?我们姑且不说那个时候上海会不会已经有这种现代派建筑了,先要弄清楚这个274号的来历才要紧!仔细寻找、比对了《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才发现与现在武康路274号相对应的位置上是建造有房子的,但标明是武康路286弄4号而不是274号。相信这不会有错!应该靠谱。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发现,它和东面的270、272号建筑一样,前面都有很大、很宽阔的花园。再找来1990年出版的《上海市商用地图》对照,原先花园的位置已经盖上了房子,名称标注着的是淮海中路第二小学,即现在的世界小学。这样一来就全明白了,原来是在建造这栋小学校舍的时候,将270、272号和286弄4号花园的土地给占用了。校舍建造完后,286弄4号的进出通道被堵,于是改由武康路进出,这么就平添了一个武康路274号。读者朋友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匪夷所思,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完全可能的。另外还可以看到原来的286弄此时改成了280弄,但这个改动已经没必要去深究了,倒是关于世界小学,从网上可以查到如下文字记录:
世界小学,前身为上海世界学校,由著名教育学者陶玄受蔡元培先生之邀,与李石曾、张静江等在淮海中路1788号(原霞飞路1836号)创办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学校隶属世界社。1946年改名为上海世界小学,1950年改名常熟区私立世界小学。1956年改为公立,同时改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1965年迁入武康路280弄2号现址。2008年恢复上海世界小学原校名。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武康路286弄4号位置图
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要晚到1965年武康路上才有274号这个地址。看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现有挂牌的文字后面添上一个括弧,其中写上“原武康路286弄4号”,这就符合历史变迁的真实情况了。
讲清楚地址问题后,再来辨析一下这幢房子的建造时间。说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晚期,但又没有给出史料依据,这肯定让人怀疑。要知道那时候现代建筑即使在欧洲也还是新生事物,作为一股潮流恐怕还没来得及传到上海呢,兼之在前面提到的行名簿上也找不到记录,这就更证明了它还没有出生嘛。我倒是在想,会不会有人将这栋房子与隔壁270、272号古典主义花园住宅搞混了?它们才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的花园住宅样式。按我的推测,理论上274号的建造年份应该是在1938—1948年之间,刨去太平洋战争的那几年里不太可能造,事实上应当是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或者40年代初期,那时候上海的有钱人流行建造两种风格的花园洋房,一种是西班牙式,造价相对比较便宜;另一种就是现代派了,比较受喜欢赶潮流的人青睐,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今后发现新的史料去证实。
武康路274号现在是以“郑洞国旧居”的名义为世人所知晓的,介绍这幢房子的文字上说郑洞国于1950—1952年在此居住,那么满打满算也才三年时间。在此之前的郑洞国将军半生都是戎马倥偬,不可能在上海置办房产,因此这房子也不会是他自己造的或者买下来的。且其时上海已经解放,应该是政府部门为了安置这位抗战英雄、正直的国民党将领而分配给他居住和使用的。后来他离开了上海,房管部门又安排别人入住,直到今天仍为民居。这段历史都很清楚,问题是1950年之前的历史,当年是谁建造了这栋花园洋房?设计者、施工者是谁?后来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势下成了空置房?这些至今都还是一个谜。笔者也只查到了该房产在租界时代的地籍编号:法册14074号,其他公开的资料上都不见其踪影,看来彻底揭开它的身世之谜还需时日。
现在该住宅占地面积也不能算小,有南北花园,分布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占地315平方米,呈L型分布,为二层砖混结构的现代风格建筑,局部有线脚装饰,这说明设计师仍受有装饰艺术派的影响,纯粹的现代派是不要任何装饰的。建筑南立面二层中部有钢筋混凝土悬挑的大阳台,左右对称,而真正的现代派是偏不要对称的。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以赤陶面砖饰带收口,加上红砖勒脚,立砖横砌的窗台都显得简洁明快,看上去很舒服,但在现代派建筑师看来则是多余的。只有等你转到建筑的后部,才会看到建筑师已经冲破了对称构图的藩篱了,那里有突出的半圆形楼厅,其外墙为大块玻璃窗,主入口有扇形的踏步、雨厦、小楼台和外置的楼梯等,这些才是现代派建筑师喜用的做法。
武康路274号建筑南立面
武康路274号建筑侧立面
目前建筑结构稳定,南立面露天阳台已封窗加顶为房,墙面见有维修钢梯通往楼顶,应还是原物,平顶无檐不设平台。北侧内院中间设有花坛,四周环绕分布着原来的汽车间和辅助用房等,但现都已改变用途成了居室,只看到原先的整体布局十分合理,今已年久失修呈破败之相,且多处进行了改扩建。内部则保存更差,多处搭建,花园久已荒芜。该建筑产权隶属徐房集团,现有十一户居民合用,居住条件并不理想,看来若要成为武康路风貌区中的一处景观一定要另外想辙。
武康路274号建筑北侧内院
武康路274号建筑室内楼梯
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父亲郑定琼以种田为业,兼做裁缝。母亲陈英教,生育子女5人,郑洞国排行最末。七岁启蒙读《论语》等书,后进乡间私塾。1917年转入全部采用西式教学的石门中学附属小学,学生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毕业后曾参加东征和北伐。1926年11月因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团长。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初即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对日作战,1936年晋升陆军少将,参加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1939年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带领的荣誉第1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番号为第8军,率部参加枣宜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该军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组成的,以后又由国内空运补充了大批兵员,当时均驻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珈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尔后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1943年11月底,蒋介石在参加完开罗会议的归国途中,携夫人宋美龄曾于兰姆珈作短暂停留,视察了训练营地。在看到受检部队装备精良、队伍严整、官兵精神饱满、士气旺盛之后,蒋介石深表满意,1945年晋升其为陆军中将。1945年9月初,郑洞国随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等抵沪,接收上海、南京。不久又赴南京,参加了由何应钦将军主持的受降仪式,目睹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此后,郑洞国兼任京沪警备副总司令,经常往返京沪两地。
1946年2月,正指挥大军抢占东北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重病在北平就医,特电请郑洞国去东北代其主持军务。其后三年东北内战时期,郑洞国指挥了热河攻略和两次四平街会战。1948年9月中旬,东北解放军发起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10月中旬,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在长春、沈阳等地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顿成瓮中之鳖。蒋介石曾几次严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但因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虚弱、士气低落、部下将领皆无突围信心而未果。但郑洞国仍决心为“党国”效忠到底,拒绝了解放军方面要其停止抵抗的要求,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然而19日上午,新7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为名挟持郑洞国放下了武器投诚,长春获得了解放。
1950年,他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1952年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郑洞国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2月26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几乎与此同时,在海峡彼岸,也举行了郑洞国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位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2006年清明时节,根据将军生前遗愿,郑氏亲属将其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回原籍石门,安葬于夹山南麓。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