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建筑的类型来做一个统计的话,武康路所在的区域恐怕分不出多少,那里仅以花园住宅和小型公寓为主,集中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期,区域内没有成片的石库门里弄,也没有大型公共建筑,我们给它的定位是上海城市建筑发展过程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片段。
武康路230、232号即是一处典型的小型公寓。公寓位于湖南路口,建成于1936年,名国富门公寓(Kofman Apts.),史载是以曾在云南邮局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参战,不幸死难的法侨Kauffman命名的。上海人将这个名称译得很有老上海味,讨口彩,现在则一般通译为考夫曼。不过上海旧法租界里还有一条国富门路,未知其来历是否也和它一样?
国富门公寓位置示意图
国富门公寓在现今上海市民眼里不过是一幢普普通通的5层楼公寓,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作为一种新颖的建筑形式被刻意引入上海的。1935年3月出版的《建筑月刊》还曾刊载了一组该公寓的设计图介绍它。从这些图纸上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为砖混结构,是由建筑师拉比诺维奇(G.Rabinovich)设计的。再查了其他工具书,得知这个拉比诺维奇是上海哈沙德洋行的签约建筑师。不过老图纸上发现公寓原来只有4层,不知是何时加建了一层,但还好,如果贪心加建两层的话,建筑的比例关系就破坏掉了。现底层沿街都开了商店,原来底层只是附属用房,包括通道、锅炉房、服务人员房,还有三间车库供楼上住户停车,只有在转角处才设置了一间店铺。现楼上还是住宅单元,每层2套,共计8套,可原设计图上仅是在一层配置了两套;二、三层都是配置一户的大套房,可能后来入住时有了改动。上海解放初期房管部门为了清除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多分配住户,也会将套内房间分割。这不,名称也改口了,按门牌号来,习称二三二公寓。现在不然,绝大多数人又回到国富门公寓这个老名称上来了。
国富门公寓
国富门公寓原始设计图(引自1935年3月《建筑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我一直对徐汇区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公寓的成因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们建造在很局促的基地上,却又布置得井井有条,与周边的环境严丝合缝,好像天生就是生长在那里而不是后来才被镶嵌进去的。一开始只知道那是因为建筑地块大小造成的缘故,多宽地起多广楼嘛。慢慢明白了那和法租界的道路走向也有关系,法国人喜欢在城区建造放射状的道路系统,这跟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这些路看上去很气派但造好后会生出一些不规则的地块来。徐汇区在历史上大部分属于1914年才划入的法租界新区,法公董局起初只是修筑了几条骨干道路,如霞飞路西段、贝当路等,慢慢路网逐渐变得致密起来,于是又被分割成更小的不规则地块。这种现象如果在城市建设用地够多、够宽敞的时期,小块土地会被安排建个绿地什么的或者干脆就空置了,但是一旦遇上了非常时期,人口大量涌入、住房需求旺盛时,原来被忘了的地皮就会被人刨出来建造房子了。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上海租界就是处在这么一个时期。所以我们除了赞叹建筑师计算周到、设计巧妙之外也需明白那是属于不得已的事情,没有哪一位业主或建筑师喜欢在不规则的小块地上建房子,那要花太多的心思。
再来结合具体案例,看看历史上国富门公寓的不规则地块是怎么形成的。先要说早年我曾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查到过一本1938年的法租界地籍图,当时还看不太懂,只感觉这本书对研究上海的城市肌理、道路和建筑都很有用处,于是便逐页拍摄下了这本地籍图,珍藏在硬盘里,到了今天便有从上面截取一块来说明问题的可能了(见图《法租界地籍图上的国富门公寓(14067A)》):图中有标号的都是一块块土地、不动产,横、纵向是道路,横向是居尔典路(今湖南路),纵向的便是今武康路,国富门公寓所在地块的标号是14067A,是一个很不规则的梯形,这个不规则梯形是怎么来的呢?看到位于它上面的14067地块你马上就会明白了。原来这是一块南北走向略偏东的长方形地产,很规整,可以造花园住宅,只是在修筑福开森路时南面被斜着削去了一块。这还没完,后来修筑居尔典路时又被征地了,拦腰截断。于是就多出了下面的边角料地块14067A。一开始肯定没人想要开发这块边角料,空置着到1934年前后,开发商觉得区位优势不错,建房子有利可图了,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国富门公寓。
法租界地籍图上的国富门公寓(14067A)
建成之初的国富门公寓由于地段适中,兼之设计到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故很受欢迎,一下子就住满了。从入住的第一批住户来看,他们是:
S. Scher
Dr. Reidar Sundsbak
J.A. Vorner 亚洲出口公司经理
Mrs E. Just
V. M. Kofman 东方汽车公司销售部总监
W. Mulvaney 颐中烟草公司印刷部主任
其中三位《字林报行名簿》上没有给出具体的职业身份,但一名有博士头衔,一名是女士。他们应该都是初到上海的西侨,在找工作或者尚未被正式聘用;另三位从职业身份看属于公司的高级白领,可以想见他们在上海找到的这处住宅有着与母国相同甚至更高的居住品质,有趣的是在法商东方汽车公司担任销售总监的住户也是叫考夫曼,巧与公寓同名,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也回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建筑外观上看,国富门公寓属于晚期装饰艺术派,略具现代派建筑的形式。原来楼高是4层,平屋顶往往是现代派建筑师喜欢用的形式,形成的大晒台周遭设有女儿墙围护,为住户提供了一处半开放的、安全的室外活动空间(现在没有了,因加层上部已被改变)。公寓楼占据着武康路湖南路口街角一隅,主立面朝向东北街心,两翼稍稍向后展开,形成沿街折角的三个立面,与对面的密丹公寓相互呼应。主立面三、四层有混凝土悬挑的阳台,因此住户无论在阳台还是在窗前都会获得良好的视野,横线条钢管栏杆的做法也体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楼层间饰以横向间隔排布的双线凹槽,并以此沟通三个立面,除此之外更无多余装饰,大开扇钢门窗是建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特征,也与现代派理念合拍。东侧与北侧中部墙面逐层凸出,除可获得更多室内空间外,会使立面显得生动。
国富门公寓主立面悬挑的阳台
不过从《建筑月刊》刊载的建筑效果图上我们却可以看到与今天不同的外立面,建筑原本应该有很明显的横、竖向线条及色彩的对比。这正是识别晚期装饰艺术派建筑的重要表征,即形体上和现代派建筑趋于一致,外观上仍强调要有节制的装饰。所以每层楼的窗间墙上均贴有竖向纹理的硬陶面砖,顶部压檐也有饰带。可惜现在均已无存,想来应该是在建筑加层、外墙整修时被抹去的,只剩下了两道线脚算是识别楼层的标记,这种修缮可是对原创者很不尊重呢,期待以后再次修缮时能够恢复原貌。
国富门公寓设计效果图(引自1935年3月《建筑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在考察室内设计时,我们看到了更多装饰艺术风格的图案。主入口门上镶嵌有熟铁线条勾勒的南太平洋天堂鸟造型,室内镶嵌花纹的明黄色水磨石地面和同色系墙面仍可辨旧貌。水磨石工艺同样被用于楼梯踏步,只是为了便于施工,木扶手的钢支撑杆均被植于楼梯的侧面,考虑可谓周全,直到今天楼道清洁工还会感念这种设计呢!各居室间的门玻璃上也都嵌有熟铁锻造的飞鸟造型,构图线条简洁明快,能让人过目不忘,正是装饰艺术的魅力。因建筑用地局促,单元户内空间折角较多,过道及次要房间多数形状不规则。但居住功能并未因此而简化,房间小而适度的感觉得益于因地制宜开设了采光窗,和充分利用空间设置的多个壁橱。公寓北侧还有备用楼梯通道,空间狭小越发体现出了建筑师高超的技艺和细致、体贴的设计。未曾料想的是楼内居然还安装有壁炉和水汀双重供暖系统。我们知道,壁炉能够唤起人对传统家居生活的向往,水汀在那个时代则让你拥抱现代生活,这样的配置并非多余,是为了能让住户诗意栖居,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感觉之中。
国富门公寓三层楼道
该公寓自建成后一直作为民居,现主体风貌尚存,室内保存尚好,可惜原双重采暖系统多已拆除,部分单元结构有所改建。门上天堂鸟的造型应为手工锻造,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我们常说优秀历史建筑具有艺术的、科学的和历史的三种价值,看来国富门公寓一个都不少。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