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著名建筑师,在世界各国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贝聿铭也是世界著名华人,他的英文名字叫I. M. Pei,外国人称呼“I. M. Pei”犹如说“I’m Pei”,就像在说“我是贝”,于是大家经常会因为他的英文名字闹笑话,时间长了,都对此习以为常;但是,这也使“I. M. Pei”的名字更容易被大家记住。贝聿铭曾经也是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的常客,福开森路是他一辈子铭记于心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建交后,贝聿铭还重访武康路,寻找旧时的记忆,此源于他的父亲贝祖诒。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贝聿铭的祖父、贝祖诒的父亲叫贝理泰,是苏州贝氏的第十三世孙,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与近代中国“颜料大王”贝润生属于“同门兄弟”,年龄也相仿。贝理泰的父亲叫贝晋恩,和贝理泰一样均是秀才出生,因家境贫寒,被迫投笔从戎,后来当了“杭州府西塘海防同知”,就是负责浙江沿海海防的武官。1861年,太平军东进军进攻浙江,杭州失守,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亡,贝晋恩跟着倒霉,根据大清惯例,贝理泰以荫庇获“五品衔承运浙漕功保监大使分省补用”(这个名称很长,实际上是一个虚衔)。后来,贝理泰被苏州知府招为幕僚,负责苏州财政,被人们称为“钱谷师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告“独立”,苏州是江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各路军阀为争夺苏州的斗争很是激烈。贝理泰是主管苏州财政的官吏,凭借个人的智慧和胆魄,周旋于军阀与兵痞之间,总算保得一方平安。
苏州与上海相邻,水路和铁路直接相通,贝理泰在主管苏州财政期间,结识了上海和江苏的不少银行家和实业家,并开始认识到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915年,陈光甫、庄箓(得之,是盛宣怀的亲戚)、李铭等筹备成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计划集资10万元(实收8万元),其中贝理泰出资5千元,成为主要股东之一。根据银行指示,贝理泰在苏州成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苏州分行,任行长。
贝理泰生育8子4女,贝祖诒(淞荪,1893—1979)排行老三。当时,总部设在上海的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宋子文的父亲宋嘉树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牧师,被派往苏州工作。贝理泰是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苏州人,于是,他的许多子女就读于博习书院,贝祖诒也进入博习书院,成了宋嘉树的学生,并结识了宋子文。1908年,美国政府批准将“庚子赔款”的余款设立“庚款基金会”,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美国基督教监理会获得一笔资金,把上海的“中西书院”迁往苏州,与博习书院合并建立“东吴大学”。于是,贝祖诒进了东吴大学。读书期间,他认识了庄箓的女儿,后来二人结为夫妻。庄氏就是贝聿铭的母亲,这是后话了。1911年,18岁的贝祖诒完成了东吴大学的学业,在庄箓的推荐下进了盛宣怀掌管的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任主管会计,走上了独立创业之路。
1916年,盛宣怀逝世,汉冶萍公司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贝祖诒经庄箓、陈光甫、贝润生、虞洽卿等人的推荐,进了北京中国银行总行会计部。不久,贝祖诒又被总行派往广州中国银行分行,任会计部主任。
1924年,广州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计划动用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的资金,将广州分行改组为广州政府中央银行。对银行管理层来讲,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情,中国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闻风后逃离广州,未来得及逃离的贝祖诒被广州政府监视,强迫签字交出全部资金。贝祖诒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后来,贝祖诒邀请许多外国朋友到家里做客,乘机男扮女装,混入外国人群逃离广州到了香港,主管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业务。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北京向南京、上海转移,原来设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奉命迁到上海。贝祖诒的工作责任心和金融才华有目共睹,中国银行得到蒋介石不追究贝祖诒“脱离”广州的“罪责”的指示后,电招贝祖诒回上海,出任中国银行副总裁。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根据1898年中英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清政府同意把九龙租借给港英当局,租借期为99年;1997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期满时,中国政府将收回九龙、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谈判便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时中国政府决定重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楼,对这幢大楼的设计和建设要求很高,于是希望在美国的贝聿铭先生担此重任,由于种种原因,贝聿铭拒绝了。1982年,中国银行派代表团赴美国,找到了82岁的贝祖诒。贝祖诒曾经是中国银行的总裁,还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对香港、对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有特殊的情感。在贝祖诒的劝说下,贝聿铭才接受了重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楼的委托,并出色地完成了设计和建造。直到今天,巍然耸立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楼依然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初六)出生于广州,后来又与父亲贝祖诒“避难香港”,1928年随父亲来到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和广东话。贝祖诒回上海后居住在银行提供的福煦路明德里(延安中路545弄)沿街的住宅。1930年,贝祖诒原配庄氏患癌症在苏州逝世,这对贝祖诒、贝聿铭都是沉重的打击。料理好妻子的后事,贝祖诒回到上海,但是精神萎靡不振。于是,中国银行确定派贝祖诒随团赴欧洲考察,实际上就是旅游度假。
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西名Tingfu F. Tsiang,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外交家。辛亥革命前肄业于湖南湘潭益智学堂,1912年赴美留学,攻读历史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32年与胡适等出版《独立评论》。1935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翌年,出任驻苏联大使。1944年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驻联合国常驻代表。贝祖诒赴欧洲期间,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邂逅蒋廷黻的女儿蒋士云,当时,贝祖诒40岁,蒋士云21岁;两年后,他俩在巴黎结婚。据说,20世纪30年代,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贝祖诒夫人蒋士云、实业家沈天梦夫人刘丽梅和宋子文夫人张乐怡被北京人称为“北京四美人”。新婚后的贝祖诒十分开心,回国后任中国银行总裁。蒋士云同意随贝祖诒回国,但是有两个条件,就是贝祖诒必须另外置一套房子,并与前妻生育的的子女分开居住,前妻所生的子女只能在周末到新家与父亲团聚。这个条件对贝祖诒来说太苛刻了,但是为了这个新家,他必须做出让步和牺牲。对尚处于青少年时代的贝聿铭来说,在丧母之后还得与父亲分开居住,这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也使他和蒋士云之间产生了无法消除的隔阂。
贝祖诒、蒋士云夫妇
贝祖诒与蒋士云的新家在法租界福开森路378号(今武康路378号)。贝聿铭在他的回忆录里多次提到,因为与父亲分开居住,为了打发时间,他整天趴在明德里住宅的窗台上,数来来往往的车辆,也经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当时与大光明电影院相邻的国际饭店正在建设中,贝聿铭会整天呆在那里,看国际饭店一层一层地造起来,这对他以后走上建筑师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贝聿铭也多次提到周末与父亲团聚时的兴奋,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
贝聿铭没有提到他父亲在福开森路378号的住宅是租赁的还是买下来的,或者是父亲出资建造的。不过,根据迹象判断,福开森路378号住宅应该是租赁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贝祖诒离开了上海,以后再也没有人去关注他在福开森路的住宅。倒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根据中美之间的约定,1974年4月,包括贝聿铭在内的一行15人组成的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华。自1935年离开上海,40年后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除了走亲访友,贝聿铭还去了趟让他一辈子魂牵梦绕的武康路378号。这时,上海人才知道,这里曾经是贝祖诒的家,也是贝聿铭挥之不去的记忆。可惜,没过多久,贝祖诒在武康路的住宅被拆除了,这里又被建为房地局的宾馆。
(作者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委员会专家)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