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留声机的140周年,又是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上海百代唱片公司”1917年在徐家汇建成正式投产唱片的100周年,再是著名音乐家、文艺家黎锦晖1927年首次创作《毛毛雨》等4支“时代曲”的90周年。
一部唱片发行史,就是一部文艺发展史的缩影。上海1843年开埠后,天时地利人和,以强盛的商业为基础,形成了中西融合、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大批优秀的文化人士汇聚上海,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上海诞生,众多的作曲家、演艺明星在上海孕育成长,江浙地区以至全国的地方戏剧曲艺荟萃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已经快速成为一座歌舞之城,又是一个戏曲之都。
上海出版的老唱片涉及文艺类别极多。1964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对其库存的旧百代、胜利、高亭、蓓开及和声公司发行唱片的模版进行了分类,就有从京剧、昆曲、评剧(绷绷)、河北梆子到喇嘛经、佛经、杂项,共94种,其中戏剧加上曲艺就有64种。
本文仅对沪剧唱片做挂一漏万的分析。
江南江北的民间文艺在首先进城的“苏州滩簧”影响下纷纷来到上海一展风采。沪剧进城之前,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于川沙、南汇一带,称为东乡调。我们从民国初年灌录的“百代”和“物克多”唱片中的唱腔和说白中,可以听出上海县包括浦东地区的上海方言有别于宝山、松江地区的阳平声调和阳平连读调,可见沪剧起源和一开始进入上海的正是东乡调。
清宣统三年(1911),因为上海县官禁止男女同演,本地滩簧的第一批演员在法商百代公司灌制了20多张钻针唱片,由男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女角如京戏一样用假嗓唱,这批唱片为我们保存了最早期沪剧的假嗓音色,以后的唱片都因租界容纳男女同台合演,人们听到的都是真嗓沪剧。编号领头的首张沪剧唱片《王长生》,由陆金龙用女声演唱。这批百代钻针唱片还有(生)何兰卿、施兰亭和(旦)陆金龙唱的《倒十郎》《庵堂相会》《拔兰花》,(生)何兰卿、(旦)陆金龙唱的《卖红菱》,(生)陈少卿(旦)陈锡卿唱的《男落庵》,(生)赛金龙、(旦)王小新唱的《游码头》《赠花鞋》《小分离》等。这些在片心上都编号“33”起头的钻针唱片标写的仅是“特请申江超等名角”,未写明是“本地滩簧”。我们从中可看到像《庵堂相会》《拔兰花》《卖红菱》《小分离》等常唱常新的传统戏,均已在第一代演员中就唱起。唱片忠实记录了上海沪剧最早进城的历史。
1911年百代公司灌制的赛金龙、王小新合唱《赠花鞋》唱片,上标“特请申江超等名角”
接着,美国的胜利唱片公司也开始录制“物克多”翻译商标的早期沪剧唱片,如一张孙是娥主唱的《卖馄饨》“物克多”唱片上已标明“上海滩簧”“女子申曲大家”的字样,可见沪剧在当时已同时有“上海滩簧”和“申曲”两个名称。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高亭公司(1925年成立)出版的大量沪剧唱片依然印着“上海”“东乡调”和“著名本滩”的名称,蓓开公司(1927年成立)跟上出版沪剧唱片,片心标“上海”“申曲”,大中华公司标“本滩”或“申江名角”,开明公司(1929年成立)标“申曲”。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胜利”和“百代”“丽歌”唱片都只标“申曲”。直至1945年后百代公司出版的唱片如1946年“施春轩沪剧团”唱的《陆雅臣·求妻》唱片上才标上“沪剧”字样。我们从沪剧唱片片心上可以看到沪剧从初创直至快速成熟的路途上,“上海东乡调”“上海滩簧”“本滩”“申曲”“沪剧”多个名称的过渡。百代、高亭、蓓开、大中华、胜利、开明等唱片公司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录制了大量的沪剧唱片。
孙是娥主唱的《卖馄饨》“物克多”唱片,上标“上海滩簧”“女子申曲大家”字样
施春轩沪剧团演唱的《陆雅臣·求妻》唱片标有“沪剧”字样
从沪剧开始进城时的百代唱片上可以听到,当年的伴奏只有小锣、击板和胡琴三种乐器,十分简单。男女合演后,有大量对子戏,演员主要演于茶楼、书场,伴奏中加了一把三弦。他们的唱腔“板头”较快,旋律简朴,唱腔从上下两个对仗乐句开始转为起腔、平腔、落腔附和结构。不过沪剧简单的基本腔调在此时大致已奠定。进入游戏场后,沪剧的伴奏乐器增至胡琴、琵琶、笛箫和三弦,加上击板,具有江南丝竹的风格。后来又加入扬琴,伴奏人员有五六人左右。我们在唱片中都能得到见证。
王筱新、王雅琴,孙是娥、刘子云,丁少兰、丁婉娥是前期唱片录制最多的三对搭档。
丁少兰、丁婉娥合唱的《赠花鞋》《拾打谱》唱片
沪剧老唱片全面记录了沪剧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真实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沪剧是如何来展现上海人生活的。
一、深入表现男女青年的情爱生活,在封建社会反潮流追求自由结合
在沪上的多种最初来自草根的地方戏曲中,没有哪个剧种有像沪剧那样,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主,而面临着的无可奈何的命运,遭受到的无情迫害,进行了如此深刻的表现和具体揭露。这类唱片很多,如《拾打谱》《赠花鞋》《卖红菱》《卖妹成亲》等,这是早期沪剧最有光辉的一笔。
《卖妹成亲》(筱月珍、丁是娥合唱)
从唱片上看,著名的双人情爱戏《卖红菱》有几个版本唱法,都以“六月荷花结莲心”起头开唱,是一出连唱中略带极少说白的、以唱功见长的对子戏。王小新、王雅琴唱的《卖红菱》(胜利唱片公司),唱到卖红菱者进入女方天井为止。男角从上海一直到松江城来卖红菱,却又忘记带秤,女主人就叫他进门。马媛媛、朱泉根唱的《卖红菱·认私情》(开明唱片公司)也唱到女主人说“喔,我与侬到里向去罢”为止,这张唱片的情节,先是互相打听身世,通过回忆,男方唱了结识私情后反抗闯祸、出牢后重寻旧情人的全过程。丁少兰、赵秀英的《出狱会情》(百代唱片公司)则是二朱所唱的《卖红菱》的继续。金春唱失手打死爷叔后在监狱里受的苦刑:“拿我捉到上海城,二百记藤条抽背心,三记榔头两夹棍,吃不住刑罚就招认,拿我脚镣手铐用挺棍,连夜推进监牢门。”凤英接:“阿要作孽!”金春继续诉说:“手拿无情棍,棒打恶犯人,呒没铜钿用,拨拉上身打来排下身,上身打来青髈肿,下身团团青。白虱里个咬,虱蚤叮,顶伤心臭虱大来像只蟑螂能。”短短一段唱词,监狱的残暴酷行、丑秽景象暴露无遗。凤英也倾诉了自己在家遭遇:“大娘凶来好像老虎能,日里向呒没同台同凳饭来吃,夜里向同床合被呒不睏,哪里来亲生大细叫大人?”当凤英反问到金春孩子时,金春最终道出自己的悲惨境遇:“为仔侬天大家当铲干净,为仔侬伲个爷娘早早命归阴,眼前手捏两把黄皮筋,阿里有啥卖命铜钿讨女人?”罪恶的社会扼杀平民的恋爱自由,逼迫无辜青年生命倒悬,这张唱片在无限无奈叹息中唱完。
《卖红菱》(王小新、王雅琴合唱)
《出狱会情》(丁少兰、赵秀英合唱)
沪剧前期唱片中,总能见到深情歌颂平民百姓中情深意长、不折不挠追求纯真爱情,在那些连续的互问互答对唱中层层深入地展现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真谛。
二、年节文化和民俗游艺主题,唱得有声有色
这个主题的唱片很多,如《元宵大出灯》《看灯》《花园会》《绣荷包》等。王筱新是沪剧前期最早成名和久负盛名的演员。他18岁就拜施兰亭为师演唱本滩,20世纪10年代曾以旦角身份配合赛金龙唱过《游码头》。上海开埠以后,到20世纪20年代,新鲜景象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他即编唱一曲《改良游码头》(王雅琴当配角),口齿清晰,不落腔,不见吸气,中气十足,连缀说出,一泻千里,录制在两张高亭唱片里。除了头段32句引头的唱句外,从下半张唱片开唱,共用一张半唱片唱游码头,只有9分钟时间,一共唱了265句。两张唱片一共唱了仅12分35秒,把国内天南地北都游遍,详述各地特色风光后,上海花花世界的市面风光,被王筱新有条不紊、十分轻松地细细道尽。
《改良游码头》(王筱新、王雅琴合唱)
这里摘《改良游码头》其中一段:“外白渡桥朝南走,大英大马路圈子兜,电车来往无休息,马托卡黄包车勿断头,走到五龙日升楼,对过天蟾舞台从前上底楼外楼,先施永安两面造,大东东亚旅馆二层楼三层楼,永安公司顶高七层楼,外国人心思巧,电灯利用灯泡勿用油,黄昏亮到五更头,新新公司生意总算也勿恘,要到二马路天蟾舞台有心朝南走,兜到三马路,大舞台对过天晓得,就是文魁斋拿个乌龟招牌挂辣门口头,过仔小花园朝南走,走到全家福去大菜吃,上海舞台去兜兜,走到六马路中央明星片子算魁首,有个导演主任张石川,新戏老前辈先生让还郑正秋,大世界一扇大门开辣西横头,跑马厅一直兜,远东饭店机器扶梯抖咾抖,像个荡秋千,大中华跳舞场新开幕,生意也勿恘,爵乐饭店开辣一品香隔壁头,新世界也去兜,有心朝南走,走到静安寺看过一只反水井,张园看歇放气球,东法华西法华到徐家汇,福开森路朝东走,霞飞路一直兜,兜到八仙桥夜饭要吃状元楼……”
王筱新经常在演出时,作为“送客戏”,拿《游码头》最后压台,曾在浦江两岸受到极大赞誉。上海开埠后,只有上海人首先见到那么多在中国大地上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物和游艺场景,申曲就最早唱响“游码头”,把五光十色的新奇市容和饱满的游兴唱给上海百姓和新来的移民听,开创和传播了码头游览的新风气,同时也吸引了人们听申曲的兴趣。从《游码头》受欢迎的狂热程度,也可以看出上海人对生活在上海的那种满足和自豪感。
三、深刻揭露家庭社会矛盾,扬善惩恶
从前后出版的唱片中看,沪剧中几出传统骨子大戏也都是历经多批艺人传唱不断磨砺,情节逐步完善丰富起来,又始终不脱草根的江南民俗气息,一直传唱至今。如《借黄糠》《庵堂相会》等。
其中有一出《卖妹成亲》,演的是一个悲剧故事:重情义的杨素贞,甘愿卖身为婢,卖得银洋一百元,让借贷无门的兄长还债完婚。戏中都是兄妹依依分别时的唱段,丁少兰、丁婉娥留下过《卖妹成亲》(蓓开唱片公司)20世纪20年代末的早期文本,而筱文滨、丁是娥(百代唱片公司)留下了1945年的后期文本。
二丁唱片中,兄长居然会怀疑亲妹妹卖身的真意,将卖妹责任推给自己妹妹,还要说太阳勿肯等时辰,催着妹妹赶快行动,自己接着“轻步个撩衣就跨出门”。兄长竟然薄情到如此地步,且看下面一段对唱。妹唱:“一百洋钿别样法是想勿出,教侬外头跑一阵,走去寻个中人,拿我姐妹变卖脱,也可以娘子讨转门。”兄唱:“啊哟亲姊妹呀,叫迭句闲话侬哪能说得出个㖸!唉,卖脱侬,阿晓得伲爹爹西台御史坐衙门,侬是闺阁一位千金女,我是总算也是好出身。卖长卖短侪好卖,何出此言拿侬姊妹卖花银。(多么虚伪)想着哉,莫非是贪淫贱妇骨头轻,侬想跳出穷门交好运?(无耻污蔑)”
而20世纪40年代的版本则是兄妹之间情义深厚,分别时候兄双珠落泪,妹妹则是想着“传宗接代有后人”,“哥哥婚姻着落有,妹妹情愿做佣人”。兄长接唱:“多蒙妹妹成全我,愚兄感激千万分。希望我有朝一日功名就,赎侬妹妹转门庭,合家欢乐享福份。”妹也唱:“但愿理想成事实,博得功名转门庭,妹妹靠兄福来享,嫂嫂可做尊夫人。”两人都在分别之时向往将来的成功和前途,彼此鼓励。这张唱片虽是丁是娥早期作品,唱得词到意达一脉情深。
相似的题材在早期申滩中还有一出《女落庵》的小戏,马金生、马媛媛(大中华唱片公司)唱了这个《女落庵》,那是一个残酷的兄长强赶姊妹动身入庵的场面。
四、大演时装戏,表现大都市中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感情生活
从现存的唱片上的曲目来看,1938年前后是沪剧的一条分期线,之前沪剧主要徘徊于从乡村带来的传统戏,有《双卖花》《庵堂相会》《借黄糠》等。
沪剧在海派文化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追赶时尚迅捷,得天独厚,应时产生了许多反映城市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题材作品,迅速丰富了自己,它把握了大都市上海海派文化灵魂,造就了该剧种善于对城市百姓生活进行精细的挖掘。沪剧都市化的剧目,主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获得大踏步的发展,演出当代题材的男女情爱悲剧的作品层出不穷。沪剧与西方话剧形式相结合,采用了大台布景,分幕分场演出,开创性地成功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共250多部,实际上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
比如多唱戏里筱文韵演唱的《女单帮》中“留书”和“自杀”两段,是该剧的精华部分,由百代公司于1946年8月出版唱片。“留书”一段是舒丽娟在狱中对警察局长的深情倾诉,最后拜托局长“牢牢切记把自己小囡搭我送到扬州沈府浪,请迭个一位金家小姐另眼要照应。我死之后喊少爷来收留我,请公公婆婆承认我新妇是沈家个人。”“自杀”一段是舒丽娟对着随她入狱的孩子的一段无奈嘱咐,也是一段内心独白。《女单帮》唱词十分生活化,真切细腻委婉,完全符合一个善良女人的性格和心情,再加上筱文韵低沉婉转的语调,把一个母亲受灾受难临死前的心声娓娓道来,听来令人感叹动容。
20世纪40年代的许多沪剧剧本都直面人生,批判现实黑暗,情节曲折辗转,情感跌宕起伏,剧中包含有像苦命挣扎、忘恩负义、被遗弃、读遗书、探监狱、痛离惨别、倾诉怨尤、临终托付等适于运用大段抒情唱腔的情节,因此牢牢牵引着观众的心。
筱文滨、邵滨孙、筱月珍演出的《白艳冰》是一出情节离奇曲折的悲剧,讲的是:白家次女白艳冰,喜嫁唐府公子唐志士。其姐白艳芳暗恋唐志士,嫉恨妹妹婚事,叫来宋星明,设计陷害,谁料弄巧成拙,反送了宋的性命。白艳冰婚后三朝,婆婆唐夫人检点嫁妆时,竟在箱奁中发现男尸一具。白艳冰蒙冤受屈被打入柴房,受尽折磨,唐夫人逼子休妻重娶,白艳冰此时已怀孕,为保唐家根苗,免得孩子日后受苦,十分单纯的白艳冰力荐唐志士娶姐姐白艳芳,竟不知白艳芳乃无情无义之人。白艳芳再施毒计,白艳冰被赶出家门,雪地产子,受寒得病,后与子相依为命,精疲力竭,死不瞑目,与儿永别,恳求有人相助,将儿送还唐志士。此剧演出了一幕幕动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情。沪剧这时期擅长表演悲剧,引得观众在剧场抛洒掬掬热泪。在1941年5月,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以“文滨剧团儒雅申曲”为通栏标题的两张唱片精彩唱段:一张是筱文滨、筱月珍唱的《白艳冰敬酒》,另一张是邵滨孙唱的《白艳冰唐寿哭少爷》。
五、改编当代电影、话剧,编演当代热门题材;引进外国名剧,成功实现中国化沪剧化
《恨海难填》是根据话剧改编的沪剧,由文滨剧团的筱文滨、筱月珍、邵滨孙、王雅琴、杨月英、王筱新等首演于1940年的“大中华剧场”,后又被拍成电影。《恨海难填》写张鸿年之子仲衡,因婚姻自由而离家与刘碧年结合。仲衡虽为大学生,但困于经济,只得到纱厂做工谋生。碧年因拒绝经理侮辱而失业,身怀六甲又染重病。仲衡为求医药费被厂方诬陷为盗贼,被捕入狱。仲衡胞妹梅馨与陈少英相恋,却被父逼嫁军阀王某。梅馨与少英私会,王某当即将少英击毙,梅馨悲痛自杀经抢救获生,其父母悔恨不已。女教师赵碧痕闻讯不平,以美人计图杀王某,事未成而死于刑下。梅馨遭王某囚禁。少英兄少明闯入虎穴救梅馨,毙王某,母女始得重逢。碧年贫病交加,携子长途跋涉投奔舅父,途遇侠士救助,始得相见。仲衡亦得舅父之力,冤白出狱,重逢母妹,然碧年病情重危,仲衡归来时,已含恨长逝。1941年5月,“文滨”唱片录制了《恨海难填》中“探监”和“临终”两段。
1944年4月文滨剧团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铁汉娇娃》,穿中国服装在恩派亚大戏院首演。《铁汉娇娃》由百代公司在1945年6月出版了三张唱片,由邵滨孙、小筱月珍和筱月珍演唱。其中一段是在月圆花好的环境下罗杰和朱丽云表达思念的心理描写,罗杰翻墙进园后与朱丽云互诉心愿。另一段是第二天早上他们的相会被奶妈闯见,奶妈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反而愿意助他们一臂力。
这出戏的字里行间,能表现中国人的身份特征和伦理背景,也把握好了沪剧的灵魂。
沪剧的曲调悠柔传情,并大量吸收改编上海、江南民谣入剧;唱白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在很严峻的剧情中善于外加轻松活泼风趣的俗语。这些在沪剧唱片中常见,如在旧戏翻新的《陆雅臣》(百代唱片公司)中,演陆雅臣的施春轩“求岳母”:“求拉呒结果霉头触到哈尔滨,我俚丈母娘乃是面孔板得拉铁乌青。左思右想无办法,让我忙朝里,求求一只床浪人。”施春轩在“求妻”时又唱:“(白)让我打个只电话进去。哈罗,大令!(唱)喔唷眼睛对我白钝炖,我今日里个面子失干净,我只得老是只面皮先叫应。……”施文韵演的妻子反讽陆雅臣又赌得怎样:“银子阿曾撑穿屋头顶?洋房造拉啥地名?保膘要用罗宋人,红头阿三来看大门,莫非汽车要买奥斯丁?”
沪剧的繁荣使其成为上海最典型的海派文化代表剧种,沪剧的显著特点是反映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是乐意不断在多样元素中融会创新,它为城市文艺的繁荣提供了样本。到20世纪40年代末,沪剧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沪剧成为一张脚踏实地、中西融合,十分擅长表现大都市市民生活情趣和梦想追求的上海艺术名片。
唱片的发行,对上海文化中心的形成、推动文艺的全民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当年只有唱片能记录下声音,将最红最热的戏曲音乐的精华部分直接传送普及到社会,使大众能反复播放模仿学唱陶醉其中。有了广播电台后,唱片又在电台里播出,影响了更广泛的听众,有力地推动了海派全民性的文化生活。不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唱片的演唱内容在80年代上海老年人的口中依然会搜集到,即是明证。
老唱片忠实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娱乐作品的声音,承载了我们先辈光辉的文艺史,我们应好好珍视这些第一手的文艺资料宝库,从细心整理的无数唱片中,我们可以发掘近代的戏剧曲艺史、歌曲音乐史的种种资料,要真正写好一本海派的文化史、戏曲史、音乐史以至电影史,绝对不能绕过这些丰富的音响资料。
从唱片中,我们还可以脚踏实地地研究语言、音韵、文化、社会、民俗、人类行为,从中感受到当年人们的生活面貌、艺术成就、时代精神、民俗特色和文化趣味,研究文化发展繁荣的条件和规律,看海派文化的特点和成就。我们呼吁应该把老唱片重新发掘、系统整理出版。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