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复兴西路147号作为“柯灵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以前,许多市民希望进入楼房,一睹老洋房的风采,但因为这里是私人住宅,禁止擅闯。如今,人们不仅可以进入楼房,还能参观柯灵故居。于是,许多上海人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柯灵先生是一位进步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编辑及电影事业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儿童时报》、《明星》、《救亡日报》、《民族呼声》、《文汇报》、《大美晚报》副刊、《大美报》副刊、《正言报》副刊、《万象》杂志、《周报》等报刊杂志的编辑、编委、主编、主笔等。柯灵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因从事抗日和反内战宣传而遭通缉或法院传讯。建国后,柯灵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复兴西路147号住宅是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分配给柯灵居住的,人们想知道,这幢老洋房始建于何时?它最初的主人是谁?期间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复兴西路147号柯灵故居
以前,上海的天主教有许多称之为“账房”的机构,也就是教会的教产管理机构。天主教传教组织的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会的拨款,其次是教会在海外的募捐款和信徒的捐款,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教会在中国的置产,主要是房地产。近代以后,天主教先后有耶稣会、遣使会(味增爵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方济各会、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等进入中国,他们分疆而治,各立门户。而上海往往是他们的必争之地。在上海的“账房”往往会有一个好听的慈善的名称,如遣使会的账房叫做“首善堂”(Procure des Lazaristes),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账房叫做“三德堂”(Societe des Missions Etrangeres),圣母圣心会的账房叫做“普爱堂”(Belgian Missions of Scheut),西班牙奥古斯丁会的账房叫做“望德堂”(Augustinian Procuration),圣言会的账房叫做“善道堂”(Steyl Missions)。五原路287号法国天主教“崇真堂”,它的法文名称叫做“St. Columban’s Mission”,实际上就是法国天主教“高隆庞会”的账房,并不是教堂。
1947年的地图上五原路287号标注的“天主教堂”其实是天主教高隆庞会的账房“崇真堂”
高隆庞(St. Columba,约521-597年,今通译为“科伦巴”)是爱尔兰传教士,约公元563年在爱奥纳岛创建教堂和隐修院,被尊为圣徒。高隆庞会约于1924年在上海赵主教路建立“崇真堂”,该教会在上海沪西有不少房地产。据说,当地的农民加入天主教后,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捐献给教会,或低价有偿提供给教会使用,教会在土地上建设住房,提供租赁。据说还有一种旧上海房地产业普遍使用的“租地造屋”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教会把土地出租给房地产商,由房地产商投资建设住宅,教会则收取出租费。“租地造屋”的合同一般为25年,合同期满,教会就收回土地,以及在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再自己经营,或委托第三方经营,有的会再一次以“租地造屋”的方式出租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将旧房拆除后重建新的房子。
复兴西路147号住宅是“崇真堂”直接投资建设的住宅,约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建筑风格。该住宅临复兴西路的一侧是北立面,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西班牙建筑的特点。这幢貌似独立的花园洋房实际上是一幢小型的“公寓”,每层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配备独立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在1937年《字林洋行行名录》的住户登记中,登记的住户有两家(实际住户不止两家):一位是G. T. Read,他的工作单位是Thomson & Co.(英商汤笙会计事务所);另一位是G. G. Pleshkoff,工作单位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住宅被汪伪政府与日本合资的恒产株式会社接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住宅仍由原业主收回,曾经出任中国驻日本公使的陈伯籓居住在这里。
1937年《字林洋行行名录》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147号、193号登记的住户
复兴西路193号住宅约建于1930年,是一幢独立的花园洋房。从1937年的《字林洋行行名录》的住户登记中可以知道,这里的住户是Mr. & Mrs. E. S. Wilkinson和Miss Mary Wilkinson,也就是威尔金逊夫妇和威尔金逊女士,他们应该是一家人。
复兴西路193号住宅全景图
威尔金逊是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是一位老资格的会计师。他早年在英国一家颇有规模的会计事务所任职,因为经常接触到上海与英国贸易的会计业务,所以对中国、尤其是上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好感,尤其是当他知道会计一行越来越被中国市场看重后,他于1914年来到上海,不久就与自己的同行汤姆森合作创办了汤笙会计事务所(Thomson & Co.)。汤笙会计事务所早期设在九江路2号,20世纪20年代后迁到广东路20号日清大楼内,并先后在中国重要的贸易港汉口、天津、香港、北京等城市设立分部,在英国伦敦设立办事处。事务所除了受理普通的会计业务外,还代理承接海上货运保险、报价、核价,是货主与航运商之间的中介与价格商议。对航运商来讲,“汤笙”是代理人;而对货主来讲,有了“汤笙”的服务,可以省却许多手续和麻烦,还能节省不少开支,所以,汤笙会计事务所的业绩不错。众所周知,华俄道胜银行是中国与俄国的合资银行,总行设在彼得堡,设在上海外滩15号的分行是在华的总部,“十月革命”后,华俄道胜银行总行从彼得堡迁到法国巴黎,1926年,巴黎总行宣告倒闭,上海的华俄道胜银行立即宣告清理,而汤笙会计事务所就是负责清理的会计事务所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汤笙”的实力和影响。
汤苼会计事务所大股东威尔金逊
玛丽·威尔金逊是一位医生,追随哥哥来到上海。1927年,在上海的美国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在西郊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创办的“上海疗养院”(Shanghai Sanitarium,医院的院长叫马勒,所以该医院又叫做“马勒医院”,是旧上海最著名的疗养医院;旧址现在是上海公安学校,还有部分老建筑存在)工作。两年后,复临安息日会又在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171和183号)建设上海疗养院的市区门诊部,玛丽·威尔金逊又调到那里工作。
20世纪20年代末,威尔金逊购进法租界白赛仲路土地兴建私宅,即今复兴西路193号。住宅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250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667平方米。
复兴西路193号住宅南立面
复兴西路193号建筑坐北朝南,朝南主立面的三分之二的开间略前出。最西侧的底层设计为外凸的三面有窗的形状,上面设计为阳台,这里是主卧室;中间的底层设计为双连拱券窗,而二层改为平窗;东侧的立面略向后退,设计有月台,月台之后又是三扇连续拱圈的落地窗。屋顶设计为多坡红瓦顶,假三层设计为双尖顶,各开一扇屋顶窗(roof Window),就是上海人所谓的“老虎窗”。建筑的外墙使用拉毛水泥与红砖相间,立面造型变化较多,色彩层次较丰富,平添了较好的立体效果。建筑师还有意使北立面山墙的木架外露,这是许多英国式住宅的明显特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成了日本和德国的敌对国,威尔金逊兄妹被日伪政权遣返回英国,复兴西路193号住宅被日伪的恒产株式会社接管后变卖。据说,抗战胜利后,威尔金逊曾经重返上海,争取收回住宅的产权,但是由于产权已经有过几次变更,威尔金逊无果而返,以后再也没有来上海。
1949年后,复兴西路193号住宅由上海房地产部门接管。1975年,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在这里成立住宅建筑研究所,1988年改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所。今研究所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原来的威尔金逊住宅只是现在的研究所的一部分。1999年,复兴西路193号住宅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作者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委员会专家)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