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除南市老城厢外,大部分形成于1843年开埠以后,由租界当局擘画并建造,因而不可避免烙满异质文化的印记。特别是那些既拗口又冗长、且不符合中国人言语逻辑的路名,更具有高辨识度的标签意义,在提示着那一片曾经的存在。如今,“折戟沉沙铁未销”,这些路名虽已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销声匿影,但仍属于上海人永久记忆的一部分,可以沉淀,却不可或缺。“自将磨洗认前朝”,便是它永不消弭的价值之所在。
一
从1845年起,英国人首先沿黄浦江¬西岸和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南岸,建立为中英通商而专设的旅沪外商居留地(后称英租界)。之后不久,法国人亦从1849年开始,以洋泾浜为界,在今天的延安东路以南一侧,开始了法租界的拓建。如今徐汇区北部繁华地段,即属于当年法租界的势力范围。其标识之一,便是当年辟筑的所有道路,无不被冠以洋味十足的路名。
1914年英法租界开工填埋洋泾浜修筑界路,1915年底建成命名为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
去过巴黎的人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法国人似乎特别偏好以人物来为它的市政设施和建筑物命名,高调彰显个人至上。这与低调沉敛、除非帝王崇拜其余人等一概不认的东方民族多所不同。诸如蒙田大道、阿尔玛桥、埃菲尔铁塔、旺多姆广场、玛德莲教堂等等,无不和法兰西历史上的某位风云人物关系密切,而不论其出身血统。上海开埠以后,同样的癖好也被法国人随身移植,成为一种泊来的文化,落地开花。凡是历史或现实中出现过的某位人物,只要他/她足够特殊,就有可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名戳,成为一个法式的物化符号。
以今天的徐汇区为界,当年法租界(包括但不限于今天徐汇区北部区域)名气最大者,不能不首推两条以法国元帅命名的道路,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和贝当路(今衡山路)。
霞飞(Joseph Jacques Cesaire Joffre),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性格沉稳寡言,绰号“迟钝将军”,因率军抵挡住德军对巴黎的进攻,而备受法人拥戴。霞飞路1906年肇建时,初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P.Brunet)的名字命名,1915年改名霞飞路。1922年,霞飞曾应邀来沪访问。1943年,法租界被汪伪政权收回,霞飞路改名泰山路。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复都南京,霞飞路再次更名为林森¬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新生的人民政权又将其更名为淮海路,以纪念淮海大战的胜利,同样将西藏路以东称淮海东路,以西至华山路称淮海中路;再往西至虹桥路,则名为淮海西路。
1908年法租界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铺设有轨电车轨道
淮海西路亦为法租界越界所筑,始于1925年,原名乔敦路(Jordan Road)。乔敦(John Newell Jordan),英国驻华公使,汉名朱尔典,这个名字要比他的本名乔敦(现多译为乔丹)牛掰得多。朱尔典24岁来华,68岁退休,“中国就是他全部的外交生涯”。朱尔典1906年晋升驻华公使,1911年起担任北京公使团领袖公使,亲身经历并直接插手了辛亥年间中国鼎革之际的重大变局。乔敦路建成时,恰遇73岁的朱尔典去世,法租界因此破例,以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命名新路(另有1924年英美公共租界以齐卢战争为借口,越界辟建之说)。1933年乔敦路改名庐山路,1945年改名林森西路,1950年改名淮海西路。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更迭,路名被赋予了风向标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路名史,其实也是一部政体演变史。
贝当(Henri Philippe Petain),一战期间在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中反败为胜,重振法军士气,最终战胜德军,立下赫赫战功。二战期间,法国战败,贝当在法国南部维希建立傀儡政府,沦为法奸,集民族英雄与叛徒于一身。1945年8月,贝当被法国最高法院以通敌罪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囚于大西洋上一要塞内,直至1951年去世,高寿95岁。
除了元帅,法租界另有一条以总统名字命名的道路,即筑于1902年的杜美路(今东湖路)。杜美(Paul Doumer),善理财,曾任法国驻越南总督,1931年当选法国总统,次年被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刺杀。杜美路筑成时,其尚未出任总统,但已名冠全法。该路很短,全长仅474米,但沿路建筑富丽华美、鳞次栉比,成为达官贵人的趋鹜之所。杜月笙、戴笠、胡蝶等民国风云人物,都曾涉足其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922年访问上海时,也曾下榻杜美路上的犹太富商加登(Gatton)家中,并在其花园举行座谈会,演讲相对论;该处后改建成杜美大戏院(后改名东湖电影院),现已不存。
让人奇怪的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法租界却寂寂无闻,并无一条道路为其彰名。
二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拓殖无算,法国也不例外。于是,为冲锋陷阵的军人扬名立万,寓武力的攻伐于道路的通辟之中,命骑士与天下坦途并驾齐驱,成为包括法国人在内的一种欧洲文化时尚。上海法租界当然也不能免其俗。
1914年,法租界向西扩展,取得大片新租地,公董局遂填埋南长浜,将今天重庆南路至瑞金二路之间的一段辟通为路,命名为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以陕西南路为界,西属徐汇,东属黄浦)。1918年,该路向东延伸至法租界东部边界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北段)。1922年,该路向西延伸至宝建路。1931年,该路再向西推,直至霞飞路,进入今天的徐汇界。
辣斐德(Marquis de Lafayette), 法国将军,美国独立战争时曾率部远赴美洲,支援殖民地人民共同抗击英军建功,期间与美国开国元勋暨首任总统华盛顿交厚。
除上,法租界还有20条道路,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法国军官的名字命名。略举几条今属徐汇区的为例:Winling(汶林路,现名宛平路);de Grouchy(格罗希路,现名延庆路);Bourgeat(蒲石路,现名长乐路);de Sieyes(西爱咸斯路,现名永嘉路);de Boissezon(白赛仲路,现名复兴西路);Frelupt(福履理路,现名建国西路)等。
三
一般而言,法租界都以法国翘楚和显贵来为道路命名,但有时也会有所通融,上文所述乔敦路便为例外之一。
法租界有一条以英国陆军元帅命名的道路,叫海格路(现名华山路,南端延伸至徐家汇)。海格(Douglas Haig),现常译“黑格”。一战时,英法为首的国家,缔结为协约国,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相抗衡。海格是协约国一方英军总司令,在“人间地狱”般的堑壕战中率部与德军对峙长达近四年,1916年和1917年曾两度用兵于法国北部,以伤亡42万英军的惨重代价,为1918年最终打败同盟国奠定胜局。
法租界另有两条以外国国王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和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亚尔培(Avenuedu Roi Albert)是比利时国王,爱麦虞限三世(Victor Emmanuel Ⅲ)是意大利国王,此二君历史上均与法国交厚。
茂名南路,旧称迈尔西爱路,是以比利时枢机主教(俗称红衣主教)迈尔西爱(Cardinal Mercier)的名字命名,但在译成中文时将“枢机主教”的头衔略去。这条路从今长乐路至淮海中路的一段,集中了兰心大戏院、峻岭公寓(俗称“十八层楼”,法租界最高建筑)、国泰大戏院和最高档的娱乐场所法国总会。
1925年后建造的位于今茂名南路58号的法国总会
武康路,旧名福开森路,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以美国美以美会教士约翰·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的名字命名。福开森是加拿大安大略人,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华,福开森先在镇江习华语,后到南京传教,1888年创办汇文书院(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1896年福开森来到上海,帮助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监院。他还是上海《新闻报》的大股东,创办《英文时报》、《亚洲文荟》等当红传媒。福开森喜爱研究中国美术,收藏中国古玩。1934年,他将个人收藏的900多件珍贵文玩,全部捐赠给金陵大学,现保存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1988年南京大学举办百年校庆,首次展出其中的百件古玩。福开森1936—1938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5年因病早逝,生前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等书。之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却与上述文化行为无关,而是因其帮助扩展法租界“有功”,遂彰显其名。
法租界有两条以主教姓氏命名的道路:赵主教路(现名五原路)、姚主教路(现名天平路)。赵主教名Mgr.Maresca,姚主教名Mgr.Prosper Paris。两位主教名字中的Mgr,系Monseigneur的简称,是法语中对主教的尊称。
另外,以神父姓氏命名的道路更多,如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古神父路(今永福路)、劳神父路(今合肥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孟神父路(今永善路)。杜神父名Pere Dugont,劳神父名Pere Froc,古神父名Pere Huc,金神父名Pere Robert,孟神父名Pere Meugniot。其中,古神父曾于1828—1854年间在中国西藏探险。劳神父1883年来华,后任徐家汇天文台台长,达37年之久,并著有《远东大气》等书,还在法、英两国得过勋章。劳神父路原名天文台路。2007年,钱钟书遗孀、96岁高龄的杨绛出版新作《走到人生边上》,书中提到她早年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时,劳神父曾教过她英文,并说自己小时候,除了亲人,最喜欢的人就是劳神父。
法租界以基督教教士命名的道路,还有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茂海路(今海门路)、同孚路(今石门一路)等等,因为都不在今天的徐汇界内,故从略。
四
以驻华公使的名字命名道路,在法租界也不乏其例。公使是当时世界各国驻外人员中级别最高的官,到1935年才被大使取代,降格为老二。如今徐汇界内,以公使冠名的有毕勋(Stephen Pichon)路,现名汾阳路。汾阳路是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所易之名,后沿用至今。毕勋是法国驻华公使,任职于1898年,1901年回国。毕勋路很短,全长仅815米,似乎隐喻着毕勋在华不长的任职时间。在这条路与岳阳路、东平路交汇的三角花园中心,矗立着一座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纪念碑,乃1937年上海俄侨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兴建。建成后几度毁损、几度再建,可谓历尽沧桑。
汾阳路、岳阳路、东平路交汇的三角花园矗立的普希金纪念碑(1987年重建)
比毕勋路更短的还有东平路,全长仅400米左右,这条路原名贾尔业爱路(Route Francis Garnier),筑于1913年,路名取自1880年法国驻沪总领事。跟汾阳路一样,东平路也是1943年改为现名,沿用至今。
同样筑于1913年、同样以法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的,还有甘世东路(Kahn, Rue Gaston,今嘉善路),其现名同样于1943年改用至今。
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字命名的道路还有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北段)。敏体尼,上海开埠后法国首任驻沪总领事,与晚清上海道府衙门共同划定法租界范围,是创造“租界”概念的第一人。因为这条路如今不在徐汇界内,暂且从略。
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发布法租界界址告示,法领敏体尼首创“租界”概念
20世纪30年代的敏体尼荫路
环龙路(今南昌路的雁荡路以西一段)的情况比较特殊,是以法国早期飞行家Rene Vallon的名字命名的。环龙在中国举行过多次成功的飞行表演,不料老鬼失撇(沪方言,意为老手失风),竟于1911年5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坠机身亡。环龙逝后葬于环龙路东端由法国兵营改建的顾家宅花园,时称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并立碑纪念。如今南昌路属徐汇区管辖的,仅陕西南路以西、襄阳南路以东不长的一段,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如中华革命党本部、中山故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的老渔阳里2号等,均位于南昌路东端原卢湾区一侧。
(作者系《档案春秋》杂志原总编)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