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17-04-21 13:52:28
说起徐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不禁想到了曾有“点心大王”誉称的“乔家栅”。乔家栅享誉沪上的擂沙圆、汤团以及湖州风味的枕头粽等都是上海人喜欢的名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乔家栅的点心师傅曾多次赴京参加“群英会”,并进行做擂沙圆、汤团的制作示范表演。乔家栅的擂沙圆独特制作技艺,完全是一份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家栅原是南市老城厢中的一处地名,即今天的乔家路。可是在二百年前,它还只是阜民路上的一条小巷。清末,南京的一班肩担手提的吃食小商贩多集中于此地做生意,其中有个叫李一高的徽帮小贩,也常来此地卖汤团。但汤团熟的容易粘糊坍塌,生的容易开裂没有卖相。未及,李一高听说南市三牌楼有位本地老太,她做的汤团在水中下熟后撩起,再在汤团外滚粘上一层豆粉,这样的汤团即使放上一天也不会粘糊坍塌。有人给它起了个雅号,叫“擂沙圆”。李一高便去老太处学得了做擂沙圆的技艺,开始在乔家栅小巷设了个摊,专卖擂沙圆。没多久,李一高的擂沙圆生意便大好了起来,许多店、贩都来批发他的产品,这主要是李一高坚持了擂沙圆的制作技艺和质量。每年玫瑰花开时节,他都要精选上好的玫瑰花作原料,做好几缸糖玫瑰,然后选用上好的薄皮赤豆,煮熟去皮,将这豆沙和玫瑰糖一起炒制成馅料;又选用上好的圆粒糯米,磨成水磨粉做皮;将水磨粉捏成小圆球状,填入玫瑰豆沙馅,封口,下水煮熟后,再滚粘上一层炒熟的黄豆粉,一只只饱满的擂沙圆便制成了。李一高还特制了几只干净的木桶,桶内底部设置有一个铁皮制的内胆,胆中灌上热水,这样放置在木桶内的擂沙圆便能保持温热软糯。食客买了擂沙圆当即便能品尝,咬一口,满嘴便是独特的玫瑰甜香味。李一高还在他的几只木桶外,用白漆写上了“永茂昌”三字,这便是他为自己取的招牌。
正当“永茂昌”在上海滩稍有名气时,“8.13”抗战爆发,乔家栅一带也陷于炮火。于是李一高随南市逃难人群一起进入租界,在吉祥路一带坚持设摊营业。这时便要讲到另一个人:王汝加。他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霞飞路(今淮海路)拐角处开设有一间“世界食品公司”(即今之“野味香”饮食店原址),也经常到南市乔家栅去批买李一高的擂沙圆,在自己的公司内销售。此时他便去找李一高,邀他来世界食品公司合作做擂沙圆生意。于是在王汝加的公司门面自上而下挂上了这样四块招牌:“世界食品公司”、“乔家栅移此”、“永茂昌”、“汤团大王”。未有几时,因房主要拆建新屋,王、李二人又到贝勒路(今黄陂路)白尔路(今西门路)租了间店面重开“永茂昌”。但此时已因战乱不断致营业不振,李一高便抽股离店,将“永茂昌”的招牌也掮走了。王汝加却并不灰心,他在自家居所永安别业对面、拉都路(今襄阳南路)雷米路(今永嘉路)拐角的西安公寓底层租下二间沿街面房屋,独自经营开了间点心店,将剩下的三块招牌仍旧挂出去,只是最上面一块“乔家栅移此”的招牌将“移此”两字拿掉,索性变地名为店名,点心店便叫“乔家栅”,特色点心便是擂沙圆、汤团和王汝加家乡特色——湖州枕头粽。
世界食品公司原址(陕西路淮海路口,已不存)
乔家栅门面(襄阳南路永嘉路)
但是制作擂沙圆的秘方已为李一高带走,王汝加设法聘请了点心制作名师,与他一起回忆,摸索李一高的制作技艺,同时精选原料:用了丹阳的通遍白糯米、崇明的薄皮大赤豆以及玫瑰花露,继续制作名点擂沙圆。同时又选用上好腿肉、白膘,加重糖重油,裹以徽州粽箬、丝草,做成了具王家乡风味又香又软糯的湖州枕头粽。自此,乔家栅点心店又声名大振,上海人都知道乔家栅的三只名点:擂沙圆、汤团、枕头粽,甚至于在襄阳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停靠永嘉路站时,售票员往往会报“乔家栅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到上海来当副市长的曹荻秋先生公务余暇也会来乔家栅吃点心,但他钟爱的是乔家栅另一名点——糟田螺。
改革开放之后,乔家栅经过整修,楼上楼下扩建为六开间门面,但已改为“乔家栅食府”,改经营饭菜。我总在想,何时乔家栅能将擂沙圆、汤团、粽子等名点再恢复起来,使这些名点的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再得到传承呢?
乔家栅生产的新擂沙圆
(作者系原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