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上海商业行号图录》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标“AMERICAN MASON TEMPLE”,1937年版《SHANGHAI STREET DIRECTORY》(《上海街道名录》)在巨福路(今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登记的单位是“American Masonic Temple”。在任何一本英汉字典里可以查到:mason是指石工、砖瓦工、泥瓦匠;Mason和Masonic则是指共济会的、共济会成员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共济会”的英文为Freemasonry,是这样解释的:
共济会起源于中世纪的石匠和教堂建筑工匠的行会。随着教堂建筑行业的不景气,一些投入施工的石匠分会开始接受名誉会员以维持他们日益衰落的行会。近代的象征性共济会是由一些这样的分会演变而来的。共济会常被误认为是基督教组织,带有许多宗教色彩,其纲领强调道德、慈善以及遵守当地法律。会员必须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坚信灵魂不灭的成年男子。而事实上,一些分会歧视犹太人、天主教和有色人种,因而受到指责。一般来说,在使用拉丁语族语言的各国中,共济会吸引着自由思想家及反对教权的人士,而在操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诸国,会员多是白人新教徒。
1937年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登记的单位是“American Masonic Temple Association”
1947年的地图中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被标记为“AMERICAN MASONIC TEMPLE”
中世纪的欧洲几乎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讲,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从业者大多是基督教徒。free在英文中作“自由”解释,脱离母体而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团体也讲做free,共济会就是从基督教游离出来的宗教秘密团体,所以,Masonic也被写作Freemasonry,以表示它是一个与基督教没有关系的宗教团体。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共济会是基督教的分支,而基督教则视其为异教徒。基督教的教堂通常使用church,其教会使用mission;共济会则使用temple或club,显然是为表示与基督教的区分而使用的名称。相关的资料表明,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见于著录的就有Freemasonry of Northern Lodge of China(共济会北华支会)、Freemasonry of Royal Sussex(共济会皇家塞克斯支部)、Freemasonry of Tuscan Lodge(共济会多斯加支部)等多家共济会进入上海,至于他们来自何方,其上级机关是谁,就无法知道了。在19世纪末以前,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界均在今天的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沿线,苏州河南岸的租界是商业区,北岸的虹口美租界是居住区、生活区。按西方人的习惯,男女生是分校读书的;但是,早期上海的侨民人数不多,创办侨民子弟小学就是一件麻烦事,更何况创办男女分校的学校。据汤志钧先生主编的《近代上海大事记》了解到:1886年4月5日,由英国共济会创办的The Shanghai Masonic School(规矩会西童学校)正式开学。由于要求求读的学生日益上升,规矩会难以承受日益增加的开支,学校于1893年由工部局接管后改称The Shanghai Public School,中文名为“西童学校”,著名的上海史学者兰宁(G.Lanning)任校长。1894年,学校在虹口文惠廉路(今塘沽路)建设新校址正式开学。
西童学校,入口处门楣上“1886”、“1894”是共济会创办学校与工部局接管学校的年份
Masonic、Mason、Freemasonry通常被汉译为“共济会”,这可能与共济会的宗旨——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进入上海的共济会又被异译为“规矩会”或“拜经堂”,据说是1861-186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Water Henry Medhust)取的名字。“共济会”和“规矩会”的发声相去甚远,词义也不一样,但却由同样的英文词汇翻译过来,我曾经多次请教历史专家和外语教授,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个问题。2010年秋,我因私去了一趟澳大利亚。我的弟弟住在离悉尼约40分钟车程的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区”,距离小区不远有一个小镇,据我弟弟说,这里是澳大利亚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果然,我在小镇上溜达了将近一个小时,发现这里的商店绝大部分是华人开的,街上见到的人,至少80%以上是亚裔人种;当然,广东话和普通话在这里可以通行无阻。
在一条街的顶头,我发现一幢二层红砖建筑,建筑上赫然写着“MASONIC TEMPLE”,就是“共济会”。我询问澳大利亚的朋友,他告诉我,MASONIC TEMPLE是泛宗教的民间团体,澳大利亚的许多城镇有这样的团体。澳大利亚的MASONIC TEMPLE的坡顶檐下有明显的以一把张开的圆规和角尺组成的菱形图案。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造房子的工匠一般被称为泥瓦匠、泥水匠,虽然中国也有石匠,其工作主要是把石块凿成石板、石碑,雕刻成石狮子等造型;而欧洲建筑大多是石结构建筑,必须先在地面把巨石刻凿成一件件建筑构件,再依次拼装到建筑上,这些建筑使用的石构件相当于现代建筑上的“预制件”,必须按图施工,候分刻数,精准无误,于是,圆规、角尺就成了欧洲石匠除锤子、凿子之外的常备工具。我想,这个由圆规和角尺组成的图案就是欧洲Masonic的标志或徽记。而在汉语中,圆规就是“规”,角尺就是“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没有圆规,你就画不成圆圈,没有角尺,你就画不成方形,现代汉语把“规矩”解释为标准、制度,即出典于此。麦华佗是“中国通”,他把“共济会”另外译作“规矩会”,也许就出自共济会的徽记。
澳大利亚的MASONIC TEMPLE
上海法租界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共济会的英文全名为American Masonic Temple Association,可以译成“美国共济会协会”,应该是美国多家共济会的联合团体。可惜我没能查到它对应的中文名称,不知道它叫“共济会”还是“规矩会”,“American Masonic Temple Association”的主席是M.C.Jensen,是上海工部局工务处主管,副主席C.E.Horsman是新茂洋行(Simmons Co.)的老板,登记的其他负责人也大多是在其他地方任职的经理或老板,只有一位叫William Van Buskirk的人负责日常管理。如此看来,这里更像美国共济会成员的俱乐部。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美国共济会协会建筑建造于1932年,英国风格花园住宅,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占地约750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陡坡红瓦屋顶,南北两面均开棚式屋顶窗,西侧和北侧设有烟囱,南面的山墙木构架外露。老洋房入口部分结构略前出,建人字形坡顶及多重线脚围合的尖券门洞,淡黄色水泥拉毛外墙。建国初,夏衍负责上海文化工作,1949—1955年间居住在2号楼。1984—2013年,这里作为徐汇区政协用房。本文权作抛砖引玉之作,祈大家对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老洋房有更精彩的介绍。
(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