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徐汇是一块沃土,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重要源头。交通大学生于斯,长于斯,盛于斯!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120岁华诞。躬逢斯盛,有所感发,与诸位共享。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经历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长驱直入我华夏,荼毒生灵,割裂疆土,使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甲午之役,丧师败绩,创痛钜深,雪耻图强、救国保种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士民上下求索自强御辱之策。当时,科举旧风犹盛,新学难以昌明;洋务运动中勃兴的各项实业需才孔亟,而此前所办的各种新式学堂大多囿于一才一艺,并不能合国家之大用。此时,通达中外情势的洋务实业巨子盛宣怀认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经其精心擘划,由招商、电报二局出款,一所培养经邦济世之才的新式学校于1896年在上海西南郊的徐家汇应运而生,即为南洋公学。公学诞生于提倡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的戊戌变法之前,有力地冲决了科举文化的禁锢网罗,卓然开新式教育风气之先。
盛宣怀(1844-1916)
南洋公学校门
创办伊始,公学主持者放宽视界,参考采择近代西方教育体制,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新式教育模式。公学首开师范院,又设外院、中院、上院,形成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还分科立学,设特班、政治班、商务班等。因隶属关系屡变,公学于1905年、1906年分别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民国肇造,神州易帜,学校相继更名为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与此同时,学校培养目标也由以培养法政、外交人才为主转变为造就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其电机、管理诸科在国内均有首设之功。学校地处海纳百川、人文荟萃的上海,致力于实业兴国,与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相辅相成,办学实力、规模与影响与日俱升,在1920年代之前堪称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在进士出身、弃官从教的唐文治主持校务的十三年。唐校长务实戒虚,倡导“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理念,敦行崇实之风,涤除科举积习,学校风气为之一靖,遂定求真务实之学风。唐校长对学生的道德、修身教育也是不遗余力,尝云:“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提倡“工文结合”,于1908年增设国文科,亲自精选传统文化菁华,以语文教学的方式教化学生,砥砺民族气节,唤起爱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唐校长中西并蓄,广延贤能,为建设现代高等工科大学立其基础、开其规模。以至于1917年学生邹韬奋著文称颂母校“树东南之风气,震声誉于环球”,其学风“为吾国学校之最可钦仰,最可爱慕者”。
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唐文治(1865-1954)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叶恭绰总长高屋建瓴,规划宏远,整合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与北京邮电学校四校,定名曰“交通大学”,“以南洋为中坚”,“培植技术人才”。交通大学“管理师法欧美,设备酌合东西”,师生一体,上下一心,奠定其国内高等工程人才培养重镇的地位,声誉日隆,冠峙国中。其后,校名虽屡有因革,“交通大学”四字则始终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一直沿用至今。1928年,交通大学移属铁道部,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交通建设人才为宗旨”,逐渐将部(交通部)、路(各路局)、校(交通大学)连成一贯,形成了“部校合作”的办学体制。此时,我国铁道交通事业发展迅速,经费充裕。黎照寰校长承前贤余绪,博采先进办学思想,倚得天独厚之良机,使学校规模渐增,系科日趋完善,师资设备日益精良,章程系统完整,管理井然有序,交通大学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非特为东南各校所景仰,隐隐然可为全国之楷模”(叶恭绰语),交通大学还被社会公认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蔡元培语),享有“东方的MIT”之美誉。
叶恭绰(1881-1968)
蔡元培(1868-1940)于1928年2-6月任交通大学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校门
1935年交大校门落成典礼
1937年7月,日寇犯中华,抗战军兴。交通大学内迁受阻,迨上海失守,师生奉命转入法租界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继续办学,等待山河光复。1940年,交大校友在陪都重庆小龙坎成立国立交通大学分校,1942年迁址九龙坡,扩为本部。虽然深受国难,处境窘迫,但师生仍然情绪昂然,同仇敌忾,奋励自勉,共克时艰,校园依旧书声朗朗,弦歌不辍。教授呕心沥血思报国,兢兢业业育生徒,不仅原有学科继续成长,而且增设航空、造船等新兴系科,以应抗战和战后国家重建之需。真可谓战火烧不尽,文明赖传薪!
1945年秋,日寇败降,河山还我,交通大学复原故居徐家汇。师生本想安心治学求学,为国家重建添砖加瓦,然因费用支绌,复原举步维艰。更令人切齿扼腕的是,内战接踵而至,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日趋激烈的斗争殃及校园,偌大的徐汇校园已无法容纳一张宁静的书桌。广大师生义愤填膺,戮力同心,自觉加入争取民主、自由的正义斗争,共筑“民主堡垒”,誓死维护学校权利,以迎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和人民利益的新政权。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交通大学,师生员工隆重集会,迎接新政府的接管。国立交通大学迳名交通大学,疮痍洗净,古木逢春,涅槃新生,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此,交通大学自创立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演进,十易其名,八更其制,发展成为一个以机械、电机、造船、化工、航空等工程学科为主,拥有理、文、管等多学科性的、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现代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研重镇。
综观从南洋公学到国立交通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她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交通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浮沉,一代代交大人以振兴国家为已任,潜心科学新知,传播先进文化,反对封建势力和外来强敌,追求进步和光明,甚至不惜为真理而献身,丰富了近代大学担负民族兴亡的精神内涵,形成了爱国兴国的优良传统。令人震撼的是,从清末学界学潮,到民初经费告罄,再到抗战蛰伏租界孤岛,交大几乎与磨难坎坷共生。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经历每次磨难之后,更加彰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就像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在大火之中涅槃,又从灰烬里新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接管所有公私立高校,将其统一纳入国家体制,对高校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政府认为,当时的大学专业与课程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52年,教育部师法苏俄,实施大规模院系调整,“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接到调整命令,交大全盘否定原有工程、管理、科学结合的通才教育模式,弃之如敝屣:原设理学院、管理学院整体撤销;工学院仅保留机械、电机、造船这三大类专业,其余专业或裁撤,或并入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院校。此后,交通大学被定为多科性的重工业大学,文理分家,理工分离,并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需要设置专而窄的新专业。
1950年代初期的交大校门
为配合国家工业建设和文教布局调整,1955年国家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故都西安。1957年9月,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地,仍为一个建制。1959年3月,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同时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共16所)。同年7月,国家决定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独立成校。此后,同宗共祖的两所交大一直为我国顶尖大学中的两颗明珠。
虽经院系调整和西迁分校,然上海交大师资精锐尚存,学脉绵延,校风谨严。学校积极贯彻国家意志,在机械、电气、船舶等与工业、交通建设密切相关的领域兢兢业业开展教研,乐育生徒。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确立以导弹、原子能、无线电、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为重点的科技发展战略。结合国家规划,交大迅速新设导弹、核反应堆、计算机、无线电、自动控制、工程力学、高温合金等新兴技术专业,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61年2月,国家将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对口六机部,服务海防科研,以军用为主,兼顾民用;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收窄,紧紧围绕船舶和海防建设需要,培育专才,精研装备,很快成为国防工业院校系统之佼佼者。
邓小平复出后,执掌航船。仅逾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政。上海交大号准脉搏,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喜迎科教事业的春天。周志宏、朱物华、张钟俊、张煦等科坛耆宿重新登坛授教,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实验室夜夜灯火通明,学术报告场场爆棚,老交大迅速恢复青春与活力。1982年,学校由六机部移属教育部,开始由以船舶为主,向以工科、理科、管理学科为主,兼有人文社科的综合性大学转型。1984年,国家将上海交大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
上海交大率先在高教系统着手人事、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奖掖激励,加增薪俸,裁分冗员,成效昭彰,反响巨大。特别是1984年2月16日,邓总设计师在沪接见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教授代表53员,对学校管理改革给予高度肯定。嗣后,京城之人民、光明,申城之解放、文汇,纷纷长篇累牍地报道学校管理改革经验与成果,称赞上海交大执全国高教改革之牛耳。各地高校来沪参观取经人员络绎不绝,总办公厅门庭若市,会议室顿时一座难求,俨然成为全国高校之“办公厅”。
中美正式建交之前的1978年9月,上海交大率先组织赴美访问团,历时月半,遍访美利坚各大名校、高科技公司,联络校友,结交名流,学习考察教研经验,了解世界科技发展之大势,开启“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破冰之旅”。随后,大批海外校友、科教名家乃至国家政要陆续走进上海交大,或看望故旧,或切磋学术,或考察交流,古老校园顿时生机盎然。
1981年9月2日前美国总统卡特访问交大
1981年7月6日,邓总设计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船王”包氏父子,接受船王1000万美元捐赠,用于在上海交大建造图书馆。1985年,图书馆落成使用,被冠名“包兆龙图书馆”。接受海外资本家捐款并以其名字命名新造建筑,与当时我国政制不合,乃突破思想桎梏之先锋,因而,此举被海外媒体视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风向标。以此为开端,大量来自海外的真金白银不期而至,一座座以捐赠者命名的新建筑在上海交大校园拔地而起,蔚为大观。
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奠基典礼
1984年,上海交大率先在闵行建设新校区,1987年投入使用。当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1947届校友江泽民学长出席新生开学典礼,并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努力把上海交大办成第一流大学。“办成第一流大学”,遂成为学校师生的奋斗目标。在百年华诞即将来到的199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学长给交通大学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1996年3月28日,江学长在京接见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负责人,称赞交通大学桃李满天下,学子遍神州,成为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4月29日,江学长亲率阁部大员视察徐家汇校园,说他是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毕业的,令学校红透半边天!
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相继实施211、985工程,支持上海交大等若干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交大恰逢盛世,广受恩泽,发展日新月异,规模日渐扩大,教研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持续飙升。2005年7月,交大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校承继“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求创新”的三字经老传统,积极倡导和探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模式,初见成效,广获认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业已基本形成,涵盖理、工、医、农、文、史、哲、经、管、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医疗与人文社科齐头并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医工交叉深度融合。科学研究纵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绩斐然,贡献卓著。先后与国外机构合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密西根学院、巴黎高科学院、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等教育机构,中西合璧,声名远播。
今日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门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励精图治。交大已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知名大学,正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自清末丙申立校,迄已两甲,交通大学虽历经制度鼎革,外患内忧,播迁辗转,裁并分合,然终能相承一脉,历久弥新,实属不易,世所罕见。揆诸立校以来的历程及其所受之曲折与磨难、所获之成就与荣光,不禁让人感到:一国之科学教育乃铢积寸累之事业,绝非几代人所能完成,全在有人承前启后、持续不断的努力,“不患其不前进,患其作辍不时,则前功尽弃”。
两甲春秋,百廿华诞。学校举办隆重朴实的纪念活动,回顾办学历史,检阅办学成就,总结办学经验,弘扬优良校风,坚持办学特色,再创新的辉煌。赞曰:
国之成均庆双甲,百廿文脉世泽长。
春风化雨育桃李,砥砺学术铸菁华。
经邦济世当为国,文化薪火代相传。
思源致远祧前贤,天地交通谱新篇。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馆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