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名人故居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4处,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30处,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其中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53处,名人旧居84处。区域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个,其中世界级1个,国家级3个,市级15个,区级4个,非遗各类传承人46人。区域内还有武康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衡山路复兴路和龙华历史风貌保护区等文化区域。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工作的突出成绩,徐汇区荣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区文化局获“2010年度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优秀组织奖”;区域内的土山湾博物馆被市文广局命名为“上海世博会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被市文广局评为2009 - 2010年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发人深省,倍感振奋,作为基层文博工作者,深切感受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回顾徐汇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成效显著,令人兴奋;展望未来繁荣发展,满怀信心,充满憧憬。
一、把文物的活力挖掘出来
1.摸清家底,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3月,徐汇区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会。区文化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普查手段,以街道、镇为基本单元,认真开展实地文物调查。至2010年12月,全区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7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3处,消失文物点27处。在此基础上,区文化局坚持将文物普查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紧密结合,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历史、人文、建筑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组织专家论证,“丁香花园”等28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陶行知旧居等46处历史建筑被公布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流离百年,中国牌楼回归徐家汇土山湾。1912年,土山湾孤儿院十余名孤儿在葛承亮修士的指导下,精雕细刻,制作土山湾牌楼,历时近一年。整座牌楼高5.8米,宽5.2米,艺术传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生活理念。该牌楼曾先后参加1915年旧金山、1933年芝加哥和1939年纽约三届世博会,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中国牌楼”热。此后的几十年内,土山湾牌楼几经转手,1985年被北欧一位建筑师运抵瑞典。2008年7月,徐汇区文化局和瑞典收藏方经过多回合友好洽谈,达成收购协议。2009年6月,历经百年、横跨美欧亚三大洲的珍贵牌楼终于回到了“故乡”——徐家汇土山湾,区文化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其精心修复。2010年6月正值上海世博会,土山湾博物馆对外开放,牌楼巍然屹立在世博厅,重现当年风采,再续世博情缘,成为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一睹牌楼风采,纷纷赞叹不已。
土山湾中国牌楼
3.精心组织,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效显著。2013年9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徐汇区全面展开,区文化局精心组织,以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国有单位全覆盖为目标,全面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区普查办认真编写《徐汇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向普查对象发送“致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的公开信”、普查海报等资料,对全区1830余家国有单位逐一进行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普查覆盖率实现100%,为普查第二阶段开展可移动文物认定、信息采集、藏品命名、照片拍摄及平台登录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区文管办抢救中国福利基金会繁体字旧印章的普查征文《中国福利会旧印章历险记》被《中国文物报》、《新民晚报》刊登;该印章在普查过程中被专家组认定为二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对徐汇区在文物普查中积极抢救、保护文物的举动予以赞赏。
4.瑰宝再现,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回归故土。文物征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据史料记载: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于1912年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主体材质为红柳桉木,雕刻精美细致,颇具江浙地区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彩绘玻璃题材不同于普通彩绘玻璃多采用的宗教故事,更侧重于民间流行的传统历史人物和戏剧说唱故事,如采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戏剧或话本小说、说唱文学中“刘备招亲”、“美良川”、“岳云锤震金蝉子”等故事,实属罕见。该橱柜曾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背面所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标签,印证了土山湾与“世博”的百年情缘。世博会后橱柜留存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被一位美国教授从拍卖会上所得并收藏。2012年,区文化局获此消息,积极与相关人士联系,经多次协商达成共识,橱柜于2013年12月回归故里土山湾。2014年10月,橱柜在土山湾博物馆正式亮相,成为继土山湾牌楼回归后的又一馆藏瑰宝。
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亮相土山湾博物馆
二、把文保的水平提升上来
1.修旧如旧,百年建筑崇思楼维修工程荣获本市首个全国奖项。2012年12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北京召开“2012年第二届中国文物保护年会暨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表彰会”,徐汇中学崇思楼维修工程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殊荣,这是本市文物维修史上夺得的首个全国性奖项。徐汇中学(原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校”。校内崇思楼建于1880年,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徐汇公学留存的唯一近代历史建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辉煌。该楼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几经修缮,建筑外貌有所变化。2011年徐汇中学建校160周年之际,为了还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使其“延年益寿”,区文化局本着“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组织专家勘查考证,在修复中充分尊重并延续了崇思楼既有的风格、特色和利用价值,成为本市文物建筑修缮保护的典范。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文化部部长蔡武、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陪同下视察徐汇中学,称赞老建筑保护得很好,希望文物部门进一步做好历史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修缮后的崇思楼南立面(2011年)
2.提升内涵,武康路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整条马路环境幽静而高雅,有100多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典花园洋房,弥漫着城市的岁月风情,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街区之一。旧上海的名流学者、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爱国志士云集于此,如巴金、黄兴、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贺子珍、刘靖基、郑洞国、柯灵、张乐平、赵丹等都曾在此居住。这种人文标志对城市是一种文化身份和历史进程的象征,成为闪亮的城市人文景观。为使城市的历史风貌得到更好的延续,区政府对武康路实行保护性综合整治,开展历史建筑维修保护工程。上海“世博会”期间,走访武康路成为走近徐汇、宣传上海的重要窗口。2011年6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上海武康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湖南街道为留住城市的记忆,将街区内的张乐平、柯灵旧居,通过市场方式进行置换,修缮改造后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如今走近武康路成为游客的海上寻梦之旅,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仍在这座城市流传,并浅吟低唱地续写着今天的故事。
3.学术研讨,大力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近年来,区文化局先后牵头召开“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土山湾历史文化讲坛”、“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会”、“会通中西:土山湾文化历史与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徐汇区“名人故居与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海武康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研讨会”、“艺聚徐家汇,雅集江南风——苏浙沪说唱艺术保护传承论坛暨说唱艺术大赛”等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徐汇区,为徐汇文物保护管理、历史名街保护利用、名人故居保护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课题出谋划策,进一步拓展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与管理水平,增强城区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人群了解徐汇、热爱徐汇,共享徐汇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编撰史料,积极打造徐汇文化亮丽名片。在开展文物普查、理论研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近几年,区文化局积极发掘、全面梳理区域内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编辑出版了《徐汇区文物志》、《历史上的徐家汇》、《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被更乌泾名天下》、《留存的历史》、《土山湾记忆》、《影像土山湾》、《百年渊源——早期世博会的上海记忆》、《龙华的传说》、《薪尽火传》、《徐光启与几何原本》、《薪尽火传—上海徐汇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拾历史碎片——土山湾研究资料粹编》、《徐光启——放眼看世界的先驱》、《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衣被天下——黄道婆》、《科学先驱——徐光启》等史料汇编、历史故事、研讨书籍,以及《徐光启——课外阅读教材》、《黄道婆——课外阅读教材》等学生课外读物。同时,为充分发掘徐家汇和土山湾的文化底蕴,让市民了解中西文化在徐家汇碰撞、沟通、交流的历史,2014年,由区文化局主办的融合徐汇文化遗产精华的《徐汇文脉》正式出版,成为了解徐汇、宣传徐汇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
三、把公众的热情激发起来
1.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成为徐汇公共文化品牌项目。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设为国际博物馆日;2005年,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18日,徐汇区组织首个国际博物馆日系列纪念活动;同年6月10日,组织首个“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十余年来,在区政府重视支持下,经过区域内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同仁的共同努力,由区文化局精心组织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系列宣传活动红红火火,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等活动主题,精心部署活动项目,整合区域文博资源优势。每年安排十余处历史文物建筑、名人故居向社会开放,组织非遗项目进社区、校园展演,举办“走进老房子”摄影展、“我们从武康路走来——海上经典音乐会”等系列活动,让市民了解老房子里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品味老房子独特的文化情趣和历史底蕴。据统计,我区组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每年参观人次达3万以上,在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家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至2014年,区文化局、区教育局等联合组织“徐汇学子展馆行”系列活动,已有十二万余人次学生走进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独特教育功能。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徐汇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光荣传统,牢记历史使命:龙华烈士纪念馆组织《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展;巴金故居举办《火·巴金抗战岁月文献图片展》;土山湾美术馆组织《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作品展。为响应文化部关于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系列活动号召,区文化局于2015年5-9月,组织区域内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文博单位与徐汇区对口援助城市——西藏萨迦县,举行文博展览交流活动,促进两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昆虫博物馆内人流如织
西藏萨迦县中学生踊跃参观徐汇区文化局展出的儿童画作品
2.非遗进社区、校园,多彩活动受市民、学生青睐。徐汇区重视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通过创新与不断融合,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让其不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目前,区各街镇都有自己的非遗保护传承项目:长桥街道“丝竹悠扬,雅韵流芳——长桥社区江南丝竹交流展演音乐会”成为社区品牌;田林街道组织“古韵清音 琴汇田林”古琴艺术欣赏晚会,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徐家汇街道的“上海说唱”、枫林社区的“上海剪纸”、龙华街道的“龙华庙会”等活动各具特色。“皮影戏周周演”、“元宵猜灯谜”、“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海派文化•弄堂风情”、沪浙两地黄杨木雕作品展等进社区活动,呈现立体化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充分展示非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区域内各中小学校也积极创建各自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园南中学致力于“黄道婆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作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第二课堂,聘请棉纺技艺传承人到校传艺,让非遗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紫阳中学建立黄杨木雕传承基地,多次举办黄杨木雕培训班,组织木雕技艺比赛,非遗影响力突破了原有的群体和区域,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虹桥路小学借助徐家汇社区人文资源优势,邀请戏剧演员指导学生学唱上海说唱“金铃塔”、“好习惯”等,孩子们凭借“一技之长”经常活跃在校园、社区舞台……
3.清明祭先贤,激发崇德向上正能量。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徐汇区有着清明祭先贤的优良传统,每年清明组织祭扫徐光启墓、黄道婆墓、邹容墓,激发市民追慕先贤、崇德向上的正能量。2012年徐光启诞辰45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科协、徐汇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在光启公园联合举行“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会。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作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学习徐光启强国富民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海纳百川的世界眼光和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好文化对人的塑造和对人的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惟有将它们保存下来,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既然历史给徐汇留下丰富而多彩的文化遗产,当代人就要慎重保护,负责任地把它们传递给后人,让文化遗产与全体市民时时相伴,让每个人都为自己能生活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感到自豪和骄傲。为更好地宣传徐汇文化遗产,2015年,区文化局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建设“徐汇文化遗存”微信导览系统,市民可通过关注“徐汇文化遗存”公众号,了解徐汇文物保护单位、非遗项目、博物馆纪念馆资讯及交通信息等;建设“土山湾博物馆藏品”微信导览系统,构建网上博物馆平台,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实现远程参观博物馆;编写龙华歌谣;拍摄黄杨木雕非遗项目纪录片,等等,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广大市民轻松、便捷地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传承文化遗产,我们正在路上。
(金志红系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丁永坤系徐汇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