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15-11-30 15:33:55
家庭棉纺织技术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在生产和传承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发展,与历代棉纺织技艺传人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关系。自黄道婆开创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后,松江地区逐渐形成黄道婆文化。人们不仅以祭祀的形式崇拜黄道婆,而且在妇女中形成了以黄道婆为师的风气,相互比拼棉纺织技艺。这样的氛围对培养技艺高超的纺织能手极为有利,因此,历代都出现很多对棉纺织技艺传承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性,本文将列举一二。
一、丁娘子与三梭布
丁娘子是继黄道婆之后,松江地区最有名的棉纺织能手,闻名天下的“丁娘子布”即出自她手。丁娘子是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为松江府城东门外离车墩不远的双庙桥的丁姓人家的妻子。由于封建社会平民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具体姓名,一般以夫家的姓氏称呼,所以“丁娘子”的称呼就这么被传颂下来。
“丁娘子布”属于三梭布中的一种,这种布出自松江车墩一带,幅阔三尺余,光洁细密,质地精软,其价格比普通棉布高出一倍以上。三梭布曾作为贡布献给宫廷,明代文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有“尝闻尚衣缝人云:‘上近体衣,俱松江三梭布所制’”,表明了三梭布曾作为明代皇帝内衣面料。“丁娘子布”又将三梭布的优点发展到顶点,光洁如银,细软似绸。“丁娘子布”之所以如此出众,关键在于丁娘子的弹花技术。据松江当地的民间传说,丁娘子能一手将弹弓置于“花衣”中,一手持弹椎,弓声响起,花絮飘飞,远处看去就像云霞一般,当时人称为“飞花”,因此,丁娘子用这种“花衣”纺纱织成的布又被称为“飞花布”。嘉庆《松江府志》卷四亦有记载:“东门外双庙桥有丁氏者,弹木棉极纯熟,花皆飞起,收以织布,尤为精软,号丁娘子布,一名飞花布。”明末清初大诗人朱彝尊在《汪舍人懋麟以丁娘子布寄赠、赋寄》中云:“……,织成细布光如银。……重之不异貂詹俞……。”又如,杨光辅的《松南乐府》载有:“淞南好,方物甲江东。娘子鸣机丁氏布,美人刺绣顾家工,不胫真走寰中!”可见,丁娘子所创的“丁娘子布”已经名满天下,可与顾绣相提并论。
上海老街一家以“丁娘子”命名的土布庄,可见丁娘子的影响力
二、陆梅氏、潘曹氏效法黄道婆
陆梅氏为明代学者陆深之妻,据万历《上海县志·风俗·贤妇》云:“深未第时,勤苦助学。自筮仕以至终老,克相以礼……尤勤俭,不废纺织。”由此可知,陆梅氏从小就刻苦钻研纺织技术,并且坚持每日纺纱织布,棉纺织技艺高超,在当地的妇女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陆梅氏及其事迹被收录在《上海县志·风俗·贤妇》内。
另一位棉纺织专家潘曹氏,其夫潘恩在明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其子潘允端则是鼎鼎大名的上海豫园的主人。潘曹氏在陪同潘允端任河北祁州知府时,发现当地的棉纺织技术很落后,便效仿黄道婆,亲自向当地妇女传授棉纺织技艺,从而产生了类似黄道婆在松江的效应。当潘曹氏去世后,祁州老百姓建造了潘母祠以感激潘曹氏的贡献,并尊她为“祁州黄道婆”。
三、当代的黄道婆们
从技术史的维度上看,手工棉纺织技艺被现代棉纺织机器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熟悉和掌握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人并不是很多,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的康新琴当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康新琴被评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人。康新琴七岁就开始学习纺纱,十一岁就学会轧棉、弹棉、纺纱、织布等技艺,手工棉纺织伴随着她的成长,成为她人生经历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康新琴努力地传承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1. 积极传授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2008年康新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只有两人断断续续地向她学过手工棉纺织技艺,“学会纺纱了,织布还早呢,梭子都摆不会的。现在没人愿意学了。只要有人学,我都愿意不要钱免费教的”。康新琴不顾年老体衰和身体劳累,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积极、耐心地向她们传授着手工棉纺织技艺,尽力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传承多作出一点贡献。目前,一些妇女在康新琴的耐心传授下,已经掌握了三锭棉纺车的技艺。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传承的优势
学校教育传承的优势在于集中化和规模化。一方面,康新琴利用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创建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培训基地”,帮带徒弟,传授技艺。另一方面,康新琴也鼓动徒弟主动走出去向学生传授乌泥泾棉纺织技艺。黄道婆纪念馆的金桂琴、李晓明(均为康新琴的徒弟)分别到紫阳中学和园南中学开设青少年纺织兴趣班,自2009年2月以来一共培养了六十名掌握三锭棉纺车技艺的学生。康新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灵活传授乌泥泾棉纺织技艺。
3.努力宣传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康新琴经常参加表演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各类活动,更是上海市华泾镇人民政府黄道婆纪念馆的“贵宾”,她精湛的纺纱织布技艺经常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2007年6月9日,上海在东亚展览馆举办了第二届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博览会,康新琴受邀参加,还在会上亲自向观众展演了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甚至一些女性观众在康新琴的悉心指导下踏上纺车纺出一段棉线。
康新琴在黄道婆纪念馆展演棉纺织技艺
康新琴最让人感动的事迹是自1985年以来为黄道婆守墓,历经三十年风雨,始终如一。康新琴对黄道婆的这种崇敬和爱戴,一般人如果没有经受黄道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很难理解她的行为的。
除了康新琴之外,松江地区还有一些老人熟悉和精通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如黄道婆故居东湾村的朱金凤、杨富珍,以及华浦村的盛新度。她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年纪很大,从小就受到家中长辈的影响崇拜黄道婆,都曾学习并掌握纺纱织布技术。现在,这些当代的“黄道婆”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传承着手工棉纺织技艺,希望能保留住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黄道婆文化。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