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江南丝竹除了具有音乐的属性以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其它属性,对这些属性的关注和研究也是江南丝竹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此,本人谈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大部分民间传统丝竹活动的目的是自娱自乐
在民间丝竹圈内,由于家族环境、文化基础、职业差异和丝竹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同丝竹组合的表现水准差异比较明显,大致有三种:1.单纯的个人享受;2.兼顾其他合作乐手的个人享受;3.兼顾其他合作乐手以及旁听者的个人享受。
民间传统江南丝竹活动的进入门槛可以很低,稍有民乐演奏基础的人都可参与其中。对初入门者来说,由于受到素养或者乐器表现技巧等方面的限制,这些组合中的多数人在演奏过程中通常是只顾自己而顾不上别人(相对于合作者与旁听者而言)。素养较高者一般不愿加入其中,在一旁充当听客,他们对此类组合乐音效果的评价也不高。
另有一些组合所追求的不单是个人过瘾,还会通过相互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断改善,力图使所有合作者的主观同时得到满足。这些组合除了具有相对高的乐器演奏技巧和民间丝竹素养之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组合内的人际关系比较友好,使得长期在一起活动和切磋技艺成为可能。
更进一步者,如果组合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又具备了比较好的乐器演奏技巧、民间丝竹素养或者在音乐和文化等其它方面也具有相对高的基础,则该类组合的活动就有可能做到不仅使组合内的合作者主观都能得到满足,还有可能使旁听者也得到享受,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属凤毛麟角。
可见,同样是自娱自乐,传统民间丝竹圈内不同组合的内外表现却有明显差异。
民间传统丝竹“以琴会友”
二、民间传统丝竹“以琴会友”的特征及其社会价值
除了一些公共场合的丝竹活动外,邀上几位丝竹好友,在私人场所,比如家里或其它有条件的场所等进行丝竹聚会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是民间丝竹活动中十分令人享受的内容之一。这是比较高雅的民间私人非物质聚会,一般是清茶一杯,除非是兴致极高导致活动时间很长,才有小酌点心或者私家酒席之类。这种民间传统丝竹聚会的形式可以延续数代人直到今天,祖辈父辈是丝竹朋友,如今这一代人依然是丝竹朋友。
民间传统丝竹组合有没有上佳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能否长期在一起磨合,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不考虑其它诸多因素,仅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看,由于民间丝竹组合不用指挥,少有公认的权威,组合内的人地位平等,演奏时不用演奏谱而靠即兴发挥,合作效果难有公认标准等等因素,使得相互间的音乐审美认同和求同存异等素养成了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缓冲介质,否则,至少会在音准、节奏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经常发生矛盾而使合作难以持续。
这些私人场所的民间传统丝竹聚会通常都有比较高的表现水准,但是他们从不刻意邀请不懂丝竹的听众到场欣赏,组合内暂时不演奏者就是听众。这同以公开表演为目的的民乐队文化特征不同。以公开表演为目的的民乐队主要以音乐作品、指挥、演出活动甚至经济手段等为纽带来维系乐队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民间传统丝竹组合的可持续性主要依赖相对友好的人际关系、对丝竹音乐的喜爱和在默契配合过程中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看,民间传统丝竹人手中的乐器如同茶、酒甚至麻将、纸牌那样也是一种民间社交活动的媒介物。而且,民间传统江南丝竹“以琴会友”的社交形式是一种健康、高雅、有利于社会文明而值得推广的民间交友方式,也是江南丝竹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所在。
三、对民间传统江南丝竹属性认识的难度
要比较客观地认识民间传统江南丝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从所需的时间看,民间丝竹高手同时聚在一起合作的机会极少,要听到他们的合作演奏不容易,只有长期泡在丝竹圈内才有遇上的可能。其次,即使高手在一起合作,在随机组合、即兴发挥的情况下要有上佳表现也不容易,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甚至连自娱自乐的目标也达不到。第三,民间丝竹是一种地域范围比较大的群众活动,亲身体验的范围如果不够大,将难以了解该群体的各种特征;尤其是,在对各种丝竹组合作出学术意义上的整体性评价时,若不把圈内主要的活动点都跑个遍,听个透,混个熟就难以下结论。第四,通过录音光盘、网络等现代数字媒体可以获得不少民间传统丝竹的信息,但是同长期亲临现场的体验相比,至少有两个方面难以满足:其一,同一个人在不同组合中的表现差异和风格演变历程。丝竹是一项集体的即兴活动,组合内任何个体的变化必会导致整体变化,这种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身临其境无法体验。其二,同一个组合因为时间、空间和心绪的变化而导致的整体表现差异和演变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合内各人都会因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而不断地刷新丝竹表现理念,曲目越熟,在曲目上花费的心思就越少;磨合时间越长,各人主观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共同产生的信息量和乐手相互间交流的信息量也就越丰富。如果把磨合了几十年的效果比作一个浓汤煲,则刚合作时的效果就是一锅清汤!两者最为重要的差异就在于呈现出的整体人文信息含量和相互间交流信息量的多与少。品味民间传统江南丝竹的主要内容就是品味其中的人文信息,这些与生俱来的人文信息既是民间传统丝竹文化的精髓之一,又是大多数民间丝竹玩家数百年来不厌其烦地把玩十分有限的曲目之基本原因,因为体验这些无法预测的变化实在是非常好玩,就像下棋打牌,无穷无尽的乐趣在于每一局棋牌的千变万化(对手和感觉都在变化),而不是经常更换棋牌的品种或是玩法。
民间传统丝竹之水深不可测,要想对其充分认识和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长期深入体验。所以,民间丝竹圈的说法“没有一千杯茶的功夫不能算入丝竹之门”显然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
四、民间传统丝竹的审美要求
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品种,民间丝竹对音乐表现效果的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音量音色的整体平衡,整体上不可一枝独秀,小地方鼓励个性展露。一方面,任何一件乐器的音量音色如果在整体上凌驾于其它乐器之上则被认为不能容忍;另一方面,在一些小空档里如果没有适时的个性表现也就成不了丝竹高手。对音量相对较大的乐器,比如笛子,需要用心控制音量,音色变化不可过多,尽量减少个性外露,同时要在高低、轻重、旋律安排和粗细变化等方面为其它乐器让出空间。此外,音色要有江南味道,功夫要细,万万不可发出豪放粗狂之音,要文雅而没有烟火气,毕竟丝竹之音属江南方言而不是北方话。
2.对音乐素养的要求,这个方面对涉及到的个人修养要求最高。首先,要有能力识别旋律和乐句安排的优劣、风格意境的高低,这是对个人审美品味的挑战。其次,因为不用演奏谱,前辈或高人已有的乐句对当时的合作者也未必适合,所以,参与者需要在乐曲行进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瞬间呈现自己即兴创作出来的音符和乐句,想象力和表现力欠缺则不会有令人满意之效果。这同乐器独奏者所面对的挑战难点不同,一方面需要心里有足够多的旋律、乐句和灵感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合适的瞬间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以乐句为例,音符的高低、疏密安排,乐句的长短布局等要想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有相匹配的音乐素养、想象力和文化底蕴,要靠长期的丝竹环境熏陶,去劣存优,逐步积累。丝竹乐句犹如古时对联,在不同的字数后面加标点,意思可以完全不同,一字两字自有妙处,长句短句各有千秋,丝竹组合中的任何一件乐器都是如此,其排列组合无穷无尽。第三,要有能力感知他人对自己表现效果的评价并适时调整。民间传统丝竹乐句的变化差别很大,水平高低的评判绝大多数取决于乐句的构成和位置安排是否被认同。环境变化必然导致主观认同的变化,一处一时被人称好未必处处时时都有好的反应,这就要求演奏者有即兴调整的能力,一切都在动态中完成。多年浸泡其中我了解到,对个人而言,乐句字眼的安排要做到密处不透风,稀处可走马,不可平铺直叙,淡而无味;对整体而言,要做到你高我低,你简我繁,错落有致,轮番出彩。民间传统丝竹几百年来始终鼓励变化,崇尚新意,变者为高,变成者更高,是圈内共识。只是这种创新的形式和实质因为有其独特的深度、精度和意境而不易被认识和理解。
3.对乐队磨合素养的要求。合作时间长短固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民间丝竹的默契配合还得益于另一个现象,即民间丝竹高手通常在乐队中的角色都不止一个,比如吹笛的也拉二胡,弹琵琶的也吹笙,敲扬琴的也弹中阮等等。在民间丝竹圈内一人会玩数种乐器的并不少见,这种角色替换所获得的对不同乐器在乐队中作用的体验极其珍贵,对提高磨合素养十分有利。在一次丝竹聚会中有不同的组合演奏相同的曲目主要是为了展示磨合素养而不是为了欣赏曲目本身。不同组合间的磨合素养差距很大,高素质的人文素养是民间丝竹高水准组合磨合的前提条件。
民间丝竹乐队在不断磨合中升华
4.风格效果素养。民间传统丝竹对风格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乐曲声音的腔调是否与江南文化一致。比如对板眼的要求,既要分得清又不可像某些北方剧种那样夸张和张力十足;乐队呈现的声音要清(干净)、新(变化)、文(无烟火气)、雅(意境脱俗)。不同的旋律乐句相互间穿插交汇、关照包容,各乐器之声犹如玉中花纹,既融入其间又清晰可见。总之,江南丝竹既要优美动听,又要充分表现出江南的优越地理环境和文人雅士的清新文雅之情趣。
五、民间传统江南丝竹对民族音乐的学术意义
西洋音乐的和声原理有其自然科学的基础,用西洋乐器的声音元素构成和声是作曲家人为的结果,因而,相对于西洋音乐的“人为和声”而言,传统民间江南丝竹组合中佼佼者的声音效果可用“自然和声”来形容。民间丝竹高手组合中的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弦律布局、乐句走势和节奏特点,不仅不会去刻意追求与其它乐器的音符或旋律构成和声,而且每一件乐器都有其独立的整体构思而自成一体(圈内说法,各人门前一条路),都力图在不影响整体音乐效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乐器的声音个性定位并寻找最合适的瞬间来展现个性。比如,乐队中的弹拨乐属于自由振动乐器,其特点是音色丰富多变,频率成分多而复杂,不适合成为乐队中的和声元素;而民间江南丝竹弹拨乐的高手对旋律、节奏和乐句的处理就十分得体,既没有因为乐器频率成分过于复杂的因素干扰乐队的音准,又能做到恰到好处的音符和节奏安排令乐队增色甚至不可或缺。遗憾的是这种民间丝竹高手的合作虽然有一些定性的理念却没有形成明确的配器理论从而导致成功率极低,非修养高深、技巧娴熟加长期磨合不可得。不过,充分认知每一件乐器的个性地位,追求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展现个性,给“自然和声”以足够的机会等理念却是同民族乐器的客观属性所一致,比较科学,也许可以指望有朝一日会有天才从中总结出适合民族乐器最大限度展现个性的作曲理论。
在民间传统江南丝竹数百年来的活动过程中,无数高手对民族乐器声音属性的认识,对参与丝竹活动乐器的取舍,对不同乐器在乐队中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度,对如何表现民族音乐的理念和观点等等,形成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倾向性结论。以这些倾向性结论为基础的审美观和音乐表现方式所形成的民间传统江南丝竹确实得到了江南地区的广泛认同,有雅俗共赏之美誉。这种认知结果、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学术意义。
(作者系上海江南丝竹研究会会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