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明世界智慧人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在过去(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愿景)的二极对应当中,对当下的决策进行科学而艺术的客观价值评估和多元定位选择。
因为,几千年来的文明人类任何作为,都始终逃脱不了这样三个形而上的终极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
东方文化学(佛学)告诉我们,人生不过就是三种状态而已:过去、现在、未来;人生不过就是三天时间而已:昨天、今天、明天。佛教里燃灯佛、释珈牟尼和弥勒佛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人的三世,也可以代表着人的老年、青年、少年……佛本无言,日日精进,心中有佛,便能见佛;人生的态度,不过是你对昨天、今天、明天的态度罢了……
西洋的决策科学(未来学,Future Studies)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正“处于激变的时代”(E•柯尼施语,1983);未来社会的迅疾变化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阿尔温•托夫勒语,1970)。从“生命价值”而言,过去所显现的是不可更改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唯其如此,才有发展的机遇,才为积极努力的创造留下最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思来想去,继往开来的必然选择就是:当下的“我”要到何处去(未来),取决于过去的影响力和未来愿景勾勒间的当下博弈。
武康路从哪里来?当我们要讨论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际,势必会涉及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的革新是没错的,但,历史虚无主义在我们这个讨论会 上很难会有市场;注重历史传承的价值取向,会引导我们去全力保护这条沪上中心城区几乎首屈一指的最具欧陆风情之历史街区。不过我们又会遇到诘难:今非昔比,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时下的武康路,几乎成为“孤岛”的街道抑或街区,往日民国风韵犹存,但,即便有保存完好的老房子,为这老房子注入文化生命的名人已去,追忆中的历史只能是“寻根”热潮的对象;面对追逐时尚新潮的新新人类,原封不动如古文物的遗迹保护方式,在实际的社会演化过程中已经难以为继。
武康路要到哪里去?原真性保护是一种未来抉择。看起来,“整旧如旧”也好,“整旧如初”也罢,作为建筑艺术的老房子,大抵上要走的就是这条原真保护之路(上海浦西延安东路外滩沿江的西洋古典建筑即为这方面的典范)。但是,即便在沪上,“旧瓶装新酒”式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和利用新探索也表现出风起云涌的态势。比如,新天地、田子坊、老工坊1933、十六铺码头仓库变会馆,乃至于武康路393号在英式建筑内装填展馆类内容,如此等等,则昭示着一种与单纯性的建筑格局原真保护有点差异的未来发展定位。当然,还有对历史街区进行“炊米为饭,酿饭为酒”之“凤凰涅磐”型重建改造类型的,是否绝对被认同为成功姑且不论,我们显然已经看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个例……多元的未来发展取向,让我们当下的历史文化名街发展规划决策者遇到了选择的困惑。
思路决定出路,当下抉择的困境之化解,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诠释如此疑窦:老树老街老房子对于文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笔者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作解析:
首先,根据世界(尤其是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经验,老树老街老房子是文明人类(的特定族群)发展历史“沉积岩”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层次)。舍此基础,上层建筑将失却根基。法国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故乡,所以,法兰西文化独树一帜,由此而使得塞纳河畔的经典建筑视觉通廊得以传承,延续至今而魅力不减。我们上海的苏州河,看起来已经无法与塞纳河在文化层级上比肩而立,原因不需要我赘言……如是,则当下的我们亟需一场超越经济大潮的文化启蒙。
其次,同样是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老树老街老房子首先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旅游产业的,就像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伫立于地球某个特定区块之上的历史文化名街,首先是本地“土著”的家园(比如荷兰的皇家代尔夫特城);如果当地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甚而至于达到“诗意栖居”的境界,那么,“功夫在诗外”,她有可能成为上佳的旅游吸引物。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将历史文化名街再造为超越“舞台化表演”的真实生活场景。可行之道是,先将历史文化名街诗意生活化,再将其打造成为可供游客赏玩的体验经济大舞台;先成为一流城市休闲地,再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画中400年前的代尔夫特城与2011年作者拍摄的代尔夫特城
第三,诸多可为我所用以“攻玉”的“它山之石”表明,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和利用,亟需乞援于大气盘旋、点石成金的创意,通过某种独特方式,在特定场合,以黑格尔的“这一个”哲学(抑或战略管理大师波特的“差异化”战略)为引领,将传统与时尚相对接(整合,如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将过去历史场景与未来梦幻愿景相对接(穿越,如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的新转型),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对接(圆融,如威尼斯城区二月里的世界狂欢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需要的是在“历史-未来”的二极对应当中,构筑“当下”睿智决策的内在逻辑。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是的。但,什么才是我们可望并且可及的理想未来?上海的愿景是要建设世界顶级(排位至少进入前三)的国际都会。我们想好了吗?这样的国际都会应当是什么样子?置身其中的武康路应当是什么样子?不必挖空心思想这想那,其实,路在自己脚下,存量资源当中有很多可以螺旋式回归地出现在理想未来的图景里;再者,海纳百川且“崇洋不媚外”的上海人可以看看咱们的地球村里的文明邻居在怎样做。
在2014年5月30日由徐汇区旅游局主办的武康路开发研讨会上。从历史(文化积淀)和未来(发展愿景)交集的大上海视角生发开去,分析过徐家汇、武康路在沪上都市旅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徐家汇非常典型,在上海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就形神兼备的意象上来解析海派文化原点而言,从“象”(载体)的角度讲首推外滩,从“神”(灵魂)的角度来讲非徐家汇莫属。基于近代以来城市发展史的比较文化视角,整个世界经历了“生产的城市”、“商业的城市”、“文化的城市”和“生态的城市”等建设阶段,层叠垒创,现在,已经进入最具魅力的第五代城市发展阶段,即“生活的城市”,即,最适宜生活的城市。一个生活的城市,其最高形态,集成了城市的生产、商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形态,向心聚焦于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最能给人类的生命体验带来美感的城市。徐家汇乃至于武康路所代表的,就是一个为诗情画意所萦绕的生活城市,让人们惬意舒心、逍遥自在地感悟鲜活生命之美,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曼妙体验。
其实,景区和社区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此乃所谓“景区社区化,社区景区化”。近年推出之后即闻名遐迩的“徐家汇源”,已经努力在熔铸这种彼此联袂的圆融境界,当然,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做升级版、拓展版。这就意味着,可以设想把“徐家汇源”作为“形散实联”的无围栏、开放式景区,和第五代城市的发展模态联系起来,让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仅作为浏览舞台化风景的“观众”,而且作为置身其中的生活舞台的“演员”,即,真正将城市旅游过程与自身的诗意生命体验过程融为一体。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包括,让生活中的武康路既有社区(作为百姓居家过日子)的亲和力又兼具景区(作为休闲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后世博”意义在于,她蕴蓄着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城市在薪火相传并锐意创新过程中,使得大家能梦想成真。一个好的城市(城区),能通过当下美好图景,成为让人们能由此及彼追忆过去的渠道,更是一条诱导人们走向未来理想愿景的通途。徐家汇乃至于武康路的无穷魅力在于,她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海派文化发源地,从后现代发展的未来角度看,它应当具有吸引我们前行的理想愿景之召唤力量。现代化前的某种东西(如乡愁),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涤荡,因而被忘却了。但是,从后现代的螺旋式回归意义上讲,现代化之前的东西,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越发呈现难以抵挡的本土审美文化魅力,这就是我们保护老房子的意义。更何况,“传统时尚化”的取向引导着我们在继承中创新,使得徐家汇尤其是武康路,成为俄国经典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在对历史遗迹萌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之同时,催发创新所带来的“人生面不熟”的“陌生化”效应。消费如此美好城市境界的客源市场群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不断壮大,这是一群追求品味的老上海人、新上海人,以及所有希冀超越自己的人。
设若如上所述的思路有点道理,余下要做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那就是“有无相生”,将看上去有点虚幻的思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特色城市旅游产品系列。具体而言,有如下所述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开发老房子休闲旅游产品,需要在注重文化传统的同时锐意创新,换而言之,城市休闲旅游亟待乞援于创意产业。客观上讲,由于种种原因,上海城市的历史街区,完全原真的街道几乎不复存在,作为历史遗迹地,即便单体建筑还算原汁原味,也往往是比喻意义上的“特区”,周边原本与之如同血脉相连的整体环境已经改变。西语中有所谓“the sense of place”(地域感)的概念,当下城市图景的地域感已经迥异于以往,这就是现实。因此,为“形”与“势”两方面所迫,必须要与时俱进,在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用一种下接地气(地脉、文脉和人脉)、上达天意(创新、时尚、流行)的方式,对现存历史街区力求做大师级(而非工匠级)的艺术创造。
二是在理念上拆掉街区和景区的樊篱,将街区看作是第五代城市很有品位的生活空间,作“炊米为饭,酿饭为酒”的创新设计和营造。从旅游学的视点上看,景区有三大功能——观光、休闲抑或度假。当街区景区化之后,首先,这是很适宜观光的,因为更美好的城市,必须是好看的。同时,景区化的街区,对于当地居民来讲是一个不错的休闲地,其对居民交付的是“诗意栖居”的价值;对于游客来讲,具有如此价值的城区(街区),大抵就是一个上佳的休闲地。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好的旅游城市,首先是一个好的休闲城市,好的休闲城市,必须是同一个好的生活城市。如何让街区景区化?笔者的看法,是应从四“化”,即净化、美化、绿化和神化入手,挖掘老房子的故事。
三是我们要妥善解决老房子住户日常生活与商业开发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这方面,可以借鉴我国台湾民宿经营经验,借鉴作为上海近邻的浙江乌镇的开发管理经验。
四是产品创新要特别注重整合凸显个性。如今大家都在讲产品创新,但有的充其量是“混合”,把觉得不错的东西过于随意地拿捏在一起(如此做派,决然不同于颇有市场接受度的“乱搭”,其实,“乱搭”而于意味,恰是一种美妙的“无主题变奏”);讲点章法的博采众长是组合;最高层次是整合。整合的要诀,是要找到特定产品内部结构当中不同层面、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水乳交融般地将不同层面和要素“催化”成为自成一体的创新型产品。这是具有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独一无二)意味的产品。如此创新的可行性路经之一,就是遵循意象(image)构成规律,意与象互动,彼此生成。其关键是两个步骤:一是在缤纷错杂的现象世界当中,精炼出某种属于“精气神”、足以体现品牌价值的“意”蕴(或者称之为主题);二是由内而外,将内在意蕴通过创意设计,熔铸“意聚而形散”的感性图景(诗意栖居的城市生活场景)。
五是注重新概念营销。比如,创意设计“老房子观览护照”、“老房子文化地图”,如此等等。应当说,像武康路这样有品位的历史文化名街,就其“保护”来说“任重而道远”,就其“利用”来说“海阔凭鱼跃”,提升和拓展的空间是非常宏阔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教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