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黎锦的织法是基于原始腰机运用挑花技术进行提花,织出一幅幅具有黎族特色的织锦。上海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元初自海南黎族处学得棉纺织技术而北归,改进黎族棉纺织技术,并无偿传授给乡邻街坊,家乡因此致富——松江成就“衣被天下”的美名。同时上海女子在家庭生活中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格局也形成,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极其少见的,皆因黄道婆之功。 但黄道婆自海南学来的在原始腰机上织造黎锦的技术异常繁复和劳累,主要是因为黎锦采用“错格编排法”编排纹样进行挑花并以人的身体作为机架,否则她不会进行改革。时至现代,我们很少了解原始腰机上织造黎锦的工艺,但作为一种以黄道婆为“媒介”联系汉、黎两族的传统织造工艺,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新时代以何种方式才能让其不断发扬光大呢?值得我们思考。基于小样织机织造传统黎锦,一方面可以摆脱以人作机架的劳累,另一方面可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错格编排版”,使小样织机上织造传统黎锦简化为挑花工艺,有利于黎锦传统织造工艺的推广和教学。本文以原始腰机上黎锦纹样的特点及其形成原理为基点,采用织物组织的表征方法来阐述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的联系,并用实例进行说明,以期为黎锦织造工艺的推广作一些有价值的研究。
一、黎锦纹样的特点及其形成原理
1.黎锦纹样的特点
黎锦通过彩经相隔,以纬线显花,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错格编排法”编排纹样,即前一纬的提花格与后一纬的提花格有1/2个提花格的错位(见图1)。织者所需的提花图案都在这样的“错格编排版”上设计,体现了“所编即所排” 。正是因为“错格编排法”,黎锦的纹样呈现一种几何图像风格,表达比较抽象,如图2。从左到右看图2中错格编排版的图像构成:一格蓝色为一根蓝色纬线,呈纬线显花;而一行行连续的黑线则由织平纹的纬线构成,但要注意的是前后相继的两行黑线构成织平纹的规律。从上到下看图2中的一根根不连续的竖黑线,则有三种情况:①如果在提花格内纬线显花了,则表示一个经组织点,两个经组织点和五个纬组织点构成一个“真实”的完整提花格即彩格(见图3)。②如果在提花格内没有纬线显花,则表示一个纬组织点,两个纬组织点和五个经组织点构成一个“不真实”的完整提花格即白格(见图4)。③如果彩格和白格相邻,则会出现合并格,它是由彩格和白格两个提花格构成(见图5、图6)。从整体来看,一个提花格是由两条织平纹的纬线、两个组织点(经或纬)和五个相反组织点(纬或经)构成,正是因为这种“一纬地(平纹)、一纬花(提花,包括“真实”和“不真实”的提花格)”的构成方式才使提花格被紧密地镶嵌在两纬平纹之间,不致出现织物纹样松散的效果。
图1 错格编排版
图2 黎锦中的人物纹样抽象表达
图3 彩格的构成
图4 白格的构成
图5 合并格形式1
图6 合并格形式2
2.原始腰机上黎锦“错格编排版”的形成原理
如何在原始腰机上设计“错格编排版”,这是理解黎锦纹样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运用小样织机进行传统黎锦织法研究的关键。下面笔者用经纱分层来阐述“错格编排版”的形成(见图7)。
步骤1(第一纬平纹):图7为机前横截面图,每个小圆点代表一根经线,示意图1为织第一纬平纹的开口状态,即纬线织入F、G层之间。
步骤2(第一纬提花):示意图2为投完第一纬,平经打纬后,在恢复示意图1中所示状态的基础上,从左开始将F层又分为一上二下的F1层和F2层。这样在示意图2中F1层形成一上五下的提花格a1a2、a2a3、a3a4......,需要提花的提花格部分则将纬线织入F1、F2层之间,不需要提花的提花格部分则将纬线织入G层之下(但需要注意不提花部分并不是全部投入G层之下,而仅是提花格的“五下”部分,其他部分需要与经线形成交错)。然后是投纬、平经、打纬、平经。
步骤3(第二纬平纹):示意图3为F、G两层互换的图例。在G层和F层之间织第二纬平纹。
步骤4(第二纬提花):示意图4为换层后的第二纬提花。原理与步骤2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将G层从左第二根经线提起,按一上二下的规律将G层分成G1、G2两层,同理出现一上五下的提花格b1b2、b2b3......,操作也与步骤2相同。比较图7中示意图2、4发现,第一纬提花格与第二纬提花格形成错格排列,主要是由于F、G层换层错开一根经纱,G层提花格以第二根经纱作为起点又错开一根经纱,于是示意图4中第一个提花格起点相对于示意图2中的第一个提花格起点,正好处于它的提花格中点,这样就形成了错格编排版。
如此反复以上四个步骤即可完成提花操作的全过程 。
图7 原始腰机上黎锦“错格编排版”的形成原理
二、小样织机上的黎锦“错格编排版”设计方案及上机举例
1.小样织机上的黎锦“错格编排版”设计
小样织机上黎锦“错格编排版”可通过图8中设计的上机图形成,图8中组织图的第一纬和第三纬构成平纹规律,第二纬和第四纬构成错格的提花格规律。
图8 “错格编排版”的上机图
为什么小样织机上不能直接完成黎锦上机图呢?为什么必须还要在小样织机上进行挑花呢?这是由于黎锦比较“粗糙”,黎锦的提花格是靠“一上五下”六个组织点表示一个图案表征单位,而靠织物组织图表征的图案单位仅一个组织点即可,这样不可避免黎锦的组织循环比较大,如图2的织物组织循环为238×81之多,在小样织机上很难实现通梭而非挑花操作,因为综框是有限的。
2.基于小样织机的黎锦上机织造举例
图2是典型的经一色、纬二色的黎锦设计图案:经纱为白色,纬纱为白、蓝两色。图2又是比较简单的黎锦设计图案,正是因为简单才便于我们说明小样织机上黎锦的基本操作。完成图2的图案需要6步。
步骤1:依据图2先计算出经、纬纱根数:经纱=39×6+3+1=238(根);纬纱=40×2+1=81(根)。
为什么如此计算呢?因为横向看一个提花格的经纱根数是6,半个提花格的经纱根数为3,横向看最后一个完整的提花格会多出一根经纱,所以“错格编排版”中经纱根数=横向完整提花格个数×6+3+1。图2中横向看有39个完整提花格,故经纱根数为238根。同理,纵向看每一个提花格有2纬,最后一行提花格会多出一纬,所以“错格编排版”中纬纱根数=纵向完整提花格个数×2+1。图2中纵向看有40个完整的提花格,故纬纱根数为81根。
步骤2:设计不挑花时的上机图。
从图2中发现挑花前、后分别有4纬、7纬无需挑花。因为黎锦采用纬线显花技术,故不用挑花部分可采用通梭投白色纬纱操作,经、纬组织点互换。挑花前、后上机图见图9、10。需要注意挑花前后的上机图到底是单起平纹还是双起平纹,要根据需要挑花时制作挑花格设计的第一纬是单起平纹或双起平纹,以及挑花所需要的纬数和挑花前所需要织的纬数决定,必须保证平纹地平纹规律的连续性。
图9 挑花前4纬操作的上机图
图10 挑花后7纬操作的上机图
步骤3:将238根白色经纱按图8、9、10中的穿综方法即山形穿法穿综,并以2入穿筘,完成上机。在小样织机的电脑程序中分别先后设置图9、8、10中的纹板图程序。
步骤4:按图9中纹板图织4根白色纬纱。
步骤5:挑花操作。①按图8中纹板图用白色纬纱织第一纬平纹,在第二纬开口时,形成39个提花格,按图2纹样用挑花刀进行挑花操作,具体操作手法参考图3-6中的手法进行,投入蓝色纬纱,然后平经、打纬。②按图8中的纹板图用白色纬纱织第三纬平纹。③按图8中的纹板图进行第四纬开口,也形成39个相对于步骤5中第①小步中提花格的错位提花格,根据图2中的图案设计进行挑花操作,用蓝色纬纱织第四纬花组织。④重复前面①-③操作,所不同的是按图2中的图案进行操作。挑花操作共完成81纬。
步骤6: 按图10中纹板图织7根白色纬纱,完成挑花后的非挑花操作。
到步骤6为止即完成图2中纹样的一个循环,如果需要扩大织物长度可继续重复步骤4-步骤6。
了解了图2纹样的上机操作,其他复杂的纹样操作亦大同小异,无非是多彩经和多彩纬的配合,只要错格编排版的纹样设计合理都可实现小样织机的织造。
三、结语
传统黎锦是通过通梭织造,完全可以在纹织机上实现自动化生产,外观风格容易达到黎锦特征,裁剪后无布边组织,可能产生歪斜需要锁边。另外,由于纹织机成本高、黎锦销量有限等原因,无法实现量化生产。而原始腰机上织造黎锦异常繁复和劳累,且产量和需求有限,因而它的影响日益衰微,其手工艺已濒临失传。如何挽救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众多文化学者、民俗学者、纺织专家关注的课题。开发黎锦的新工艺,如海南保亭黎锦研究所在传统黎锦工艺中加入缂丝技法的通经断纬,提高了黎锦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性,有其可取性。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传承方法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黎锦,亲手去织造黎锦。小样织机织造黎锦是纱线及织物机器控制的手工织造,其工艺操作与原始腰机、纹织机上的操作既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见表1),它用现代纺织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性去表征、传承传统纺织技术,避免传统与现代纺织技术交流时的相互失语。
表1 原始腰机、小样织机、纹织机上织造黎锦比较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